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赴馬來西亞拍攝《落番》影劇見聞之一華人的民間信仰

發布日期:
作者: 黃振良。
點閱率:1,164
字型大小:

閩南是一個典型多神崇拜的社會,這自然是從漢族先民時代就已存在的現象,隨著第四世紀漢民族大量南遷,原本存在中原民間的各信仰神祇,伴隨著先民進入南方,融合了當地的多神信仰,使南方民間信仰的「陣容」更加龐大而多采多姿了。在既存的觀念中,閩南是一個到處都有寺廟,到處可以見到進廟拜神的人群。
到了十五世紀初,東西方之間的交通與貿易的往來,漢民族再延續南遷的腳步,踏入中南半島尖端,繞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也把自中原帶來的民間信仰諸神祇,植根於南洋各華人社會。在馬來西亞各個華人聚居區,其寺廟林立的密集程度,尤甚於閩南民間。
位於馬六甲市區內最繁華地帶的青雲亭,是一座一落帶前拜亭的寺廟,前有圍牆護繞,入口大門有「南海飛來」額、左右附屬建築及正殿,都是閩南宮廟式建築。木石結構的外觀,紅磚地板、紅瓦白牆、燕尾翹脊上加貼剪黏和交趾裝飾,這些在閩南寺廟建築上普遍使用的元素,都出現在這座青雲亭的建築上。
一落三殿的青雲亭,三座殿宇門前都有一對獅子守護,獅子並非一般的石雕,而是以福州漆器手法塑成,在朱紅色的外表再貼上金箔,經過一百多年歲月,頭、鼻及其他凸出部分因長期被手撫摸過,金箔雖已脫落,而朱紅色依然光彩亮麗,既不覺陳舊,又古意盎然。中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殿前懸掛「慈悲永現」、殿內懸「慧眼觀世」及「雲山第一」三方匾額;左殿供奉關聖帝君,懸「慈濟無私」及「道濟生靈」二方匾額,殿前進門有「志在春秋扶漢室;光昭日月被人寰」的楹聯;右殿供奉的是天后媽祖,懸「母德永昭」及「海國安瀾」二方匾額,殿前進門有「救父拯兄成孝悌;庇民利國範忠貞」楹聯。
殿前庭內有一對高聳的旗杆,旗杆上端分為三節,第一、二節上各在四個角插著四面小黃旗,最尖端有一個葫蘆,這根旗杆的基座如同閩南宗祠前的旗杆座一樣,有一座旗杆夾,旗杆夾兩塊石板都各有上下兩個洞,作為穿榫夾杆之用,石板夾上有「大清同治三年歲次甲子葭月吉旦」和「光緒廿四年歲次戊戌桂月吉旦」的刻字,不知是否建廟豎旗座的日期。整座青雲亭內部似閩南寺廟建築的風格,外觀又有一些南洋在地風味。
寺內供奉的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和天后媽祖,都是閩南民間信仰中最普遍的神祇,尤其是木雕的神龕、窗欞,用馬來西亞當地優質的木材加上華人精美的雕刻技藝,深棗紅的底色加上金箔鑲邊,平版處再加上金色彩繪,使這座古色古香的青雲亭,歷經百餘年歲月而保存依然完好,或許這裡的戰亂未曾破壞祂的結構,這裡的信眾沒有打擾祂的莊嚴。如同原鄉閩南的許多寺廟一樣,供桌上同樣是鮮花素果,信眾們手上和香爐上同樣是一把香煙繚繞,金亭內同樣有一疊加上一疊正在燃燒的金箔紙,中間正殿大門旁,還擺著一個「青雲亭三寶山基金」的添緣箱,所不同的是:它只是一隻木箱,不是我們近幾年己經看習慣的那種重達百公斤的金庫。
在青雲亭內的某個角落,保存著幾塊石碑,較晚的一塊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所立的〈重修青雲亭碑記〉,碑文開頭即言「蓋聞青雲亭之建也積于今貳佰有餘歲,……」可知青雲亭之始建年代應在明朝末年,另有一塊〈甲必丹李公濟博懋勳頌德碑〉,李公諱為經,別號君常,銀同之鷺江(今廈門)人,因明季國祚滄桑,遂航海而南行,因平日「撫綏寬慈饑溺是兢,捐金置地擇及幽冥」,故「勒片石垂芳」。可貴的是這塊石碑所立的年號用的是「龍飛乙丑年月日穀旦」,由於此碑頌德的主人是因為明亡清主入關之際南行,故不願用清帝年號,而明帝此時已經「如龍飛昇」,故以「龍飛」為年號,在此應是康熙24年乙丑(1685年)。從這座青雲亭裡所呈現的華人文物,可證華人在馬六甲的人口數及其所社會地位之一斑,也可見看出中國自古所奉行的民間信仰在華人(尤其是閩南人)世界具有多麼大的力量。
在青雲亭右邊不到百公尺處的路口,有一座「廣福宮」,廟門上方有一方「鳳山分鎮」牌匾,是「光緒乙巳年」所立,此鳳山指的是福建省南安縣鳳山寺,也就是「廣澤尊王」郭聖王祖廟,說明這座「廣福宮」供奉的廣澤尊王是由南安縣鳳山寺分鎮而來,廣澤尊王是南安居民的守護神。老街上還有一座「峰山宮」和一座1951年所建的「永春桃場顏氏宗祠」,「峰山宮」是供奉清水祖師的寺廟,而清水祖師是安溪縣居民的守護神。由此看來,這附近居住的華人,大部分都是南安、安溪、永春、晉江一帶的移民。
峇眼村中有三座廟宇,一座是「關帝廟」,供奉的是關聖帝君,廟門楹聯「忠貫日月勢如洪,義正乾坤出精英」。右側有一座「城王殿」,只見其拜亭柱聯一上有楹聯:「奉茶奉酒奉果品,敬天敬地敬神明」,不知供奉何方神聖。另外還有一座「順興宮」,門聯「官藍三王英靈顯南邦,伍甲池府慈心救萬民」,供奉者可能是三太子(或三王爺)和池王爺。
在通往龜咯村沿途兩旁,大都是華人聚居區,沿途可見大型廟宇,如永靈宮、鎮門宮、大士宮、南華大伯公宮,從大伯公宮的柱聯「伯德浩蕩添富貴,公恩威靈賜平安」和門上的「南宮巍峨福斯地,華堂光照德蔭人」,將南華、福德鑲在楹聯上,可以看出這是一座土地公廟,這裡的僑民尊稱土地公為「大伯公」。
龜咯是位在馬來半島南部接近新加坡的一個小漁村,從峇株巴轄一路下來,經過大笨珍走到盡頭,就是這個小笨珍鹹水港漁村:龜咯了,馬路的一邊是同安人聚居區,而馬路對面就是一個典型的金門村了。村中有供奉玄天上帝的「聯顯壇」,有供奉紀府王爺的「愷澤宮」,有主奉天上聖母和福德正神的「順興宮」,有供奉某府王爺的「山義宮」。全村最高的建築物,是一座三樓建築的慈德廟,前殿是一樓建築,供奉的是三官大帝,後殿供奉黃老仙師,慈德廟前左側,還有一座「四海龍王廟」,供奉四海龍王在漁村是很普遍也很自然的現象。
在許多華人聚居區,寺廟建築到處可見,所供奉的神則大部分與其原鄉普遍供拜神或守護神有密切關係,譬如雪蘭莪州巴生區是金門人聚居區,供奉邱王爺、池王爺和玄天上帝的「伍德宮」,既是信仰中心,也是估俚間兼會館;即使連巴生港口這個金門人進出的門戶,也有一座主奉蘇王爺、六姓府的「伍德宮」。
在前往新加蘭中華學校的途中,沿途有「大聖宮」(供奉齊天大聖)、張公宮(供奉張公聖君)和學校旁的靈福宮。
只要是華人(大多數是福建人)的聚居區,到處可以看到住家門口、工廠大門邊,都有一間「小鐵屋」般的神龕,就像是一個單足的郵筒一樣,屋裡面供著一個香爐,還有「天賜福祿壽」、「神佑安康寧」、「天官臨吉宅」、「賜福滿華堂」、「金玉滿堂」、「出入平安」、「天官賜福」等吉祥文字。
馬來半島東岸面臨南中國海,西臨馬六甲海峽對岸是印尼蘇門答臘島,再過去是印度洋。馬六甲海峽自十一世紀就是東西方之間航線必經的航道,華人早期移居南洋也都住在馬六甲海峽兩岸,尤其是馬來亞西海岸。雪蘭莪州巴生市就位在馬來亞西海岸的中點上,是一個華人聚居區,據非正式統計,光是住在巴生的金門人就達四萬人以上,其中有一個位在巴生河畔的金門人聚居區,叫做「柴埕」。
柴埕位在巴生河畔,是巴生地區的金門村,村中原住有百戶人家,是清一色的金門移民及其後裔,他們從家鄉移居馬來半島後,居住在巴生這個華人區,同鄉聚居在一起彼此之間互相照顧,這本來就是中國人傳統上「人不親土親」的鄉土觀念。人在異鄉生活不易,必須靠出賣勞力維生外,除了靠同鄉聚居來解除心理上的孤寂感,「信仰」對精神上的寄託和維持心理上的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於是他們把家鄉崇拜的神像,或是從家鄉攜帶南下,或是在異鄉重新雕塑,就在當地建廟供奉,成為許多人信仰的中心。
柴埕廟宇的密集度,恐怕很難再找到一個比它更高的了,百戶人家的村子並不算大,卻擁有十多座廟宇,「鎮海天后聖母宮」是供奉媽祖的寺廟,拜亭柱聯「天后大慈大悲大敦化,聖母救苦救難救群生。」天后聖母宮左側還有一座「北辰宮」,是供奉大宋三忠王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的廟宇。拜亭四根圓柱聯是「天祥碧血丹心為報國,秀夫世傑忠烈在救民」;「忠則為神興萬古,王能護國旺千年」;大門聯「正氣忠心功在宋室,長存碧血澤及人間」。再過去是一座「出巡將軍廟」,由外而內的三對楹聯是「太虛降世保安平,明察秋毫佑民」;「出差鎮江保衛安寧,巡視巴生兩岸庶民」;「將除螭魅無法遁行,軍民同樂昇歌太平」。將軍也就是閩南民間信仰中所稱的王爺,而出巡將軍就如同閩南民間信仰中的所謂「代天巡狩」。這些楹聯的對杖雖然談不工整,卻巧妙地把廟額和信眾心中的願望鑲在柱聯上。
此外還有一座供奉關帝聖君的「關帝宮」,一座奉祀土地公的「福德正神廟」,一座「安保祠」,一座奉祀張天師的「張天宮」,裡面的神龕有「石牛洞」的門額。另有一座「船頭哪督」廟,一座「十二哪督公」,一座「馬巷督那卓公」,還有幾座如木箱般大小的「拿督公」。哪督、那督、拿督都是同樣的神,拿督是當地政府對於在地方上有貢獻之華人的一項封賜,華人供奉拿督公,如同閩南地方到處可見的土地公廟,既是一方之神,也是對財神的一項崇拜。所以一般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家庭,都會在住家門口建一座木箱大的小廟,廟裡供奉著一尊神像,就如同泉州附近幾個縣境居民在自家門口所建的小土地公廟一般。
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媽祖神誕,柴埕的「鎮海天后聖母宮」援例每年都作醮謝神,並於作醮前以桌為單位開放讓信眾登記,事先統計好數量,於三月廿四日作醮儀式圓滿後,舉行大聚餐,每年都席開近百桌,參加者大部分是在柴埕生長的男女,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經過一番奮鬥,經濟上有成就後,先後從這裡搬出去,散居在巴生及附近一帶,而每年三月廿三日,則從各地返回柴埕,一方面拜拜叩謝神恩,另方面也是回來和兒時同伴舊識相聚,聯絡同鄉情誼,每年三月媽祖生日,也是柴埕鄉親團聚的日子,請來歌舞團助興。廟裡的一切費用開銷,也如同閩南原鄉一樣,光是信眾們捐獻的、添緣的香油錢,就足夠幾座廟裡一年的花費了。
閩南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漢民族,他們把中國數千年前根植於民間的多神崇拜信仰帶到閩南,融合了當地原住民的信仰後形成了閩南民間信仰。近幾百年來,閩南人再從明末的少數移民,到清末國弱民貧時期再度掀起一次大移民潮,在南洋一帶開創了漢民族的另一個天地。在他們開拓的過程中,源自古漢族的這項民間信仰,伴隨著他們在異鄉奮鬥,是他們最有力的精神支柱。這項信仰在外人的標準中算不上是一項宗教,而在古漢民族,在今日的閩、粵族群中,卻是比其他宗教更能賦予他們堅韌無比的力量。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