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林樹梅的求學與拜師

發布日期:
作者: 陳茗。
點閱率:5,809
字型大小:

清代,金門學子讀書,不是在本島的浯江書院,便是到同安縣或泉州府求學。林樹梅自少年起隨父鎮守四方,居無定所。除了金門,他還在福州、海壇(今平潭)、廈門等地拜師讀書。林樹梅求學的地點,始終沒有離開福建的沿海和島嶼。林樹梅求學拜師,依順序論述的是:童塾王星華秀才、金門浯江書院主講王乃斌、海壇興文書院主講李致雲、廈門玉屏書院主講趙在田、興泉永道觀察周凱、廈門玉屏書院主講高澍然。林樹梅不遑制舉之學,成年後專注詩古文,尤其是古文,故本文論述也有所偏重。
1·金門童塾王星華秀才
林樹梅幼年在金門就學的情況,我們知道不多。胥貞咸是林樹梅從孩童起就一起成長的同鄉同里亦同師的朋友。胥貞咸亦能詩。林樹梅在《書胥鶴巢詩後》說:「胥君名貞咸,字心若;鶴巢,其自號也。與予同里居,幼同受業于表兄王漢槎先生,相切劘極歡。」那麼,這位王漢槎先生就是林樹梅幼年時在金門的老師了。據林樹梅《浯江林氏原定授產條約》:「原典表兄王秀才星華房屋一所,念吾兄弟皆蒙訓迪,今以契價錢二千文,還以贈之。」則知其表兄名星華,秀才。以契價錢二千文,還以贈之,雖然不多,但不忘孩幼塾師,亦感人。
2·金門浯江書院王乃斌
林樹梅在發現魯王疑塚之後,曾為之捐祭掃之資,又為金門浯江書院捐了膏火。浯江書院是金門歷史較久的書院,金門本地稍有地位者的子弟都在此就讀,林樹梅早年在這所書院接受教育,具體時間已很難考訂。王乃斌,字香雪,浙江仁和人,曾執教于浯江書院,後入周凱幕。王乃斌,是樹梅在金門浯江書院就讀時的老師之一。樹梅《懷人絕句》二十二首其二十一:「翩翩裘馬少年場,擲盡黃金未廢狂。贏得虛名同畫餅,果然煮字不充腸。」自注:「仁和王香雪師、閩縣陳秋溟師……見時皆以毋事虛名相勖。」「毋事虛名」,當是王師早年對林樹梅的勸誡,樹梅終身不忘。林樹梅還有一首紀行詩寫到寫與王師一同渡海到內地,即《同王香雪先生渡海至劉五店》,詩作于道光十五年(1835)。
3·海壇興文書院李致雲
朱德璵為平潭同知,聘武平李致雲主海壇興文書院。林樹梅從小隨父駐守海疆,道光七年(1827)十月,父林廷福署福州水師營參將,旋升烽火門參將,二十歲的林樹梅遂渡海從李氏學。李致雲《〈靜遠齋文鈔〉序》談到當時情況時說:「林生瘦雲好游,嗜古。少隨父宦游海上,殺賊於風濤汩沒中。丁亥,予主講海壇興文書院,航海來從予學,為詩古文詞,曰:「時學,貌聖賢言,皆鮮實而無濟於用。弟子有志于古,惟先生有以教之。」「傾橐購書數千卷,日夜讀之。」樹梅從致雲先生學,一是「嗜古」,二是從李致雲先生學「濟於用」的學問。李致雲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詳拙文《金門林樹梅年譜簡編》。樹梅與朱德璵二子同授業于李致雲,長曰允惇,更名慶鏞,道光十三年(1833)進士;次曰允恂,太學生。致雲曾在臺灣任教多年,故林樹梅《哭李自青夫子》詩有「古道存人口,門生半海東」之句。
4·廈門玉屏書院趙在田
高澍然到玉屏書院之前或更早,趙在田曾主講廈門玉屏書院。趙在田,字光中,號穀士,閩縣(今福州)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授編修,以親老假歸。先後主講廈門玉屏書院和福州鳳池書院,道光十六年(1836)卒。「生平精於『三禮』、『三傳』、《史》、《漢》諸書。詩宗韓、蘇,工書,好蓄古硯及碑版文字,聚書萬餘卷。」([民國]《廈門市志》卷三十三《流寓志》)道光十六年春,林樹梅離開福州回里,趙在田對他說:「吾老矣,生平考訂金石文字,嘗欲補正王蘭泉少司寇《萃編》闕遺,需子重來共勷吾事。」(林樹梅《徵收先師趙穀士先生遺文啟》)趙在田對林樹梅的影響,除了經傳、《史》、《漢》以及韓愈、蘇軾詩之外,金石學、碑版學的影響可能也比較大。《萃編》,即《金石萃編》,王昶(1724~1806)編。昶,字德甫,號蘭泉,一號述庵,江蘇青浦(今上海市松江縣)人。趙在田擬讓樹梅襄助其補之。林樹梅良好的文字學功底,好古硯、喜篆刻無疑與趙師有關。趙氏過世後,林樹梅恐其文章湮沒,特意作《徵收先師趙穀士先生遺文啟》,以徵求其遺文,擬編輯付梓,這個計畫有沒有實現,已不得而知。
5·興泉永道觀察周凱
林樹梅詩云:「師門笑我閑桃李,曾向春風沐浴來」(《芸皋夫子命題鷺門紀遊詩畫冊》)。
道光十年(1830)十一月,周凱為興泉永道觀察,駐廈門。次年,林樹梅二十四歲,從周氏治古文。周凱在興泉永道觀察任上,文教方面做了以下三件事:
一、修葺玉屏書院,擴大書院規模。道光間,同安縣有十五里,廈門是其中的一里。無學校,設玉屏、紫陽二書院。道光十五年(1835),周凱倡修玉屏書院。當時廈門玉屏書院諸生有:
1·呂世宜,字西村,同安金門舉人;
2·莊中正,字誠甫,平和監生;
3·林焜熿,字遜甫,同安金門稟生;
4·林鶚騰,字薦秋,號晴皋,道光二十年(1840)進士;
5·葉化成,字東穀,海澄舉人;
6·林錫朋;
7·楊士僑;
8·吳廷材,字翹松,中書科中書;
9·張福海,同安生員;
10·郭懋基,字君選,同安監生;
11·林樹梅,字瘦雲,同安金門人;
12·陳夢三,字南金,同安稟生;
13·楊廷球,字介眉,龍溪生員;
14·呂世修,字子俊,同安生員;
15·林必瑞,字硯香,同安監生;
16·林必煇,號墨香,必瑞弟。
玉屏書院有不少志同道合的學友,周凱和高澍然的門下還有許多門生,這一資源讓林樹梅一生受用無窮。《嘯雲文鈔初編》的若干評語,就出自同門友如呂世宜、蔡廷蘭(周凱往澎湖賑災時,蔡廷蘭拜其為師)等之手。
二、主纂《廈門志》。分輯、總校、分校者林焜熿、呂世宜、林鶚騰、莊中正、楊庭球均為玉屏書院諸生。周凱、高澍然均有序。《廈門志》的編纂,也可以視為玉屏書院的一項活動。在周凱的帶動下,諸生中的林焜熿還同時編纂了《金門志》的初稿,林樹梅是閱稿人之一,他還寫過《與家巽夫茂才論〈金門志〉書》一文,與林焜熿討論修志的問題。《金門志》後來由林焜熿之子林豪完成,刻於光緒年間。
三、在修葺玉屏書院的同時,周凱延請《福建通志》總纂高澍然來廈門主玉屏書院。道光十六年(1836)五月,高澍然從福州來到廈門。前此一年,二十八歲的林樹梅奉周凱之命,執贄拜高澍然為師。
周凱《自纂年譜》:「(道光十六年)時余方於公餘之暇治古文,雨農五月始至,攜其夫人及弟子高炳坤偕來。於是,島上弟子能古文者呂孝廉世宜西村、莊中正誠甫、林焜熿巽夫、林鶚騰薦秋,及好學之士皆居於書院,遊宴皆有所作。為皆生評削制藝,絕去時徑,俾入真理。一時稱極盛焉。餘之古文亦深受切磋,蓋雨農博學高尚,富著作,朱梅崖先生之學者也。」(《祭皋雲夫子文》)周凱觀察廈門,不僅自己致力於古文,而且宣導古文,一時廈門的古文稱為極盛。周凱過世後,呂世宜作文祭之云:「受業諸生,經受夫子古文義法者,與所栽培而成就者,疇不痛悼咨嗟?」(《祭皋云夫子文》)廈門玉屏書院諸生的古文,無不受周凱的溉澤。
同年八月,周凱調臺灣道,高澍然亦辭歸。
周凱與林樹梅結下很深的師生情誼。
就在周凱調臺灣道之後的兩個月,林樹梅應鳳山縣令曹謹之邀,準備東渡臺灣,因風受阻,十二月方成行,除夕之日到達臺灣番仔窪。道光十七年(1837)正月中旬,林樹梅在臺灣郡城大北門,謁見周凱。此次見面,林樹梅還為周凱繪了一幅小像,周凱在畫上題「富春江上撈蝦翁」長句,表達歸田之志。七月,周凱病逝於臺灣。林樹梅為周凱畫像。這一年,林樹梅在鳳山縣作《與曹懷樸明府論鳳山縣事宜書》,論治縣十事:籌賑糶,編保甲,馭胥役,急捕務,省無辜劫案,禁圖賴,廣教化,崇祀典,清港澳,和閩粵。周凱讀之,十分欣賞,以為:「林生嘯雲,天資卓絕,遇事又能用心。今來台陽從事幕府,因書程子『思於物有濟,求其心所安』二語勖之。尋閱其《與曹大令論鳳山縣事宜書》,言皆有物。迨餘按部鳳邑,見生所言已次第舉行,是大令與生相得益彰,而余之許生為不謬耳。」(《與曹大令論鳳山縣事宜書》附)這段評語,肯定林樹梅此文言之有物,實踐證明所論十事大多可行並已實行;周凱還認為曹瑾用林樹梅為得人,兩人相得益彰。周凱說,他早年在廈門對林樹梅的期許,看來是不會錯的。
林樹梅協助曹謹在鳳山縣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效,後人因稱之為「曹公圳」。有了鳳山縣的經驗,林樹梅有意進一步推廣到整個臺灣島,而周凱正好在臺灣道觀察任上,樹梅作《上周芸皋夫子論台水利》,以為臺灣土地肥沃,不耘而熟,一歲再三熟,民有惰性;又信鬼神,「旱輒棄車戽堤滀之力,舁土木偶,鳴鉦戴柳,往來祈禱,甚有爭道持械相鬥殺者」。「興水利以銷亂萌,護農田以定民志,治化大原,胥基於此,一時之舉,百世利也」。水利的問題並不那麼簡單,興水利可以銷亂萌,護農田就是安民心,是治化的一大根本,功在百代。周凱教民掘井,林樹梅在文中還詳細介紹了探泉源之法,探得泉源,井安不能掘!鳳山的水利多是開渠引水,或鑿水塘,林樹梅對曹瑾說:「樹梅嘗見周芸皋師頒示,教民掘井。因上書條論,謂其法亦可行於鳳山。」(《與曹懷朴明府論鳳山水利書》)掘井之法,在鳳山也必然行得通。總之,興修水利既可以開渠引水,挖塘蓄水,也可以掘井得水,方法雖異,但是目的還是相同的。周凱興水利有著堅定的信心,對林樹梅也起了很大的鼓勵作用。林樹梅在《與曹明府補論水利書》一文中引用了周凱的話並發揮道:「樹梅曩與周芸皋師論水利,曾舉鳳山開鑿陂堰,繁費難集,慮不易成。師曰:『浮屠氏日擊雲磬,募四方修佛宇,事且舉。顧用志,何如耳?』若執事勤民之仁,見事之明,任事之決,而又副以堅定之志力,則水利興而野田辟,倉廩充,訟獄簡,盜賊消滅,教化大興。」興修水利的確實事繁資費,周凱說,佛教徒修寺廟難道不繁不費?僧人哪怕四處擊磬化緣,也要把它修建起來,就是因為他們意志堅定。以堅定意志修水利,就一定能成功,最終達到教化大興的目的。(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