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京師學書法《書法史》聯想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清國。
點閱率:686

2010年7月11日,我從金門搭船到廈門,再由廈門乘機,飛北京師大,12日向安媛老師辦理報到註冊,13日書法系主任鄧寶劍以及虞曉勇、李洪智兩教授,召集我們16位來臺灣地區的書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座談,關照我們可有困難問題?14日參加兩岸和平文化交流聯盟書畫聯展開幕,我也將送審的隸書對聯作品提供參展,精寫草書的楊廣秀同學說我寫得很好,讓我歡喜。15--18日開始上周勛君老師《書法史》的課程。
周老師講解詳盡,用power-point介紹各時期、各朝代書法家精美的書法作品,讓我們享受了一頓完整書法美的視覺饗宴,很滿足、很高輿,已有不虛此行的感覺。
中國書法史是富有智慧中國人創造漢字的歷史;是中國人在書寫實踐中,不斷改造變革形態的歷史;是傳道、授受不斷寫出新漢字篇章的歷史;是在書寫過程中追求文字的實踐功能與審美功能結合的歷史;是把中國書法當作一種藝術,以審美和藝術學的角度,對其所進行的歷史性考察;是一部對漢字書跡美的巡覽與敘述。
周老師從先秦時期書法、繼而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元、明,一直到清代時期書法,作了一次全面性完整理論的介紹講解,使我們增長許多書法知識,收穫良多。
中國文字傳說創始者乃「倉頡仰觀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漢字是根據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注發展至形聲而形成的,內涵兼容博雅,源遠流長。從甲骨文、金文的發現開始,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為漢字書法開啟了嶄新的一頁、歷經了由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變;歷經了由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及章草、今草、狂草的創作過程,作深入的理論探討,《書法史》這門課,可謂是一門份量很沉重的學科,它有挖不盡的書法寶藏。
回想我讀小學時,老師要我臨柳公權的<玄秘搭>,直到高中我還是練此帖。我喜歡柳體的挺拔勁峭,凌利勁健,更力行了柳公權「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的訓示,寫字先使心靜,然後把精神融於書法中,以練字修心養性。直到讀台灣師範大學,才不知不覺沒寫了,畢業返家鄉---金門縣立金城國中任教英文,後當選金門縣第一屆民選鄉長,又調升金門縣民政局長,這段時期也由於公務繁忙,沒寫過書法。1979年我轉任金沙國中校長,為鼓勵學生寫書法,成立課外活動書法班,自己也才想再寫書法,在圖書館看見<張遷碑>的遒勁沉著、朴厚雄壯,很歡喜就借回來練習,臨了一段時間的隸書。後又喜愛上王羲之生動活潑,秀麗勁健的<蘭亭序>、<聖教序集字帖>的字帖,又開始臨起王羲之的行書來。
這次上了周老師《書法史》這門課,才知王羲之在書法史的地位何等崇高!大受推崇敬仰。書法評論家孫過庭評論王羲之:「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合」。可見王氏書法作品,已達身、心、行合一的最高境界,我全然無知,真是歪打正著選王羲之為我學書法的標竿,甚感榮幸。今後我肯定會更認真臨書法,「心不厭精,手不忘熟」,「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反省過往,慚愧從未花過長時間認真習字,我只不過把臨帖寫字,當作是休閑的玩意兒而已,難怪成效不佳,進步緩慢,我相信對書法自己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這次有幸成為久仰心儀百年名校──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書法專業碩士研究生,深感因緣難遭難遇,在校有明師指點,有同學相互切磋,以及大環境學習氣氛的薰陶,學成後,希能突破自己學習的瓶頸,是所至盼。
我在金、臺書法界深受多位書法家的愛護與栽培,讓我迄今甚為感激。張奇才先進(當時金門書法學會理事長),邀我加入金門書法學會會員,後協助當選為理事至今;傅子貞老師(當時金門美術學會理事長),常鼓勵我寫作品參展;中華台北書法家協會理事長劉炳南老書法大師,邀我加入中華書法家協會會員,我因住在離島,交通不便,婉拒參選理監事,他老人家認為既稱書法家,素質就不能差,大概看我是碩士,經歷豐富,又安排我當選中華書法家協會理事。為力求名副其實,只好再奮起努力,充實自己的書法學養與技能,才不會辜負愛護我的書法家長輩的期望。(十二之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