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島嶼住住 山后海邊找「蟳」記
前幾天臨時起意,騎單車到海邊,看到海、沙灘,兩小跟我都不想走了!
這是一處沙岸地形,位於山后寒舍花南岸,除了沙灘外,往北還有一些礁石;此外,在軍事遺跡方面也頗有可觀。首先是沙灘上三層的軌條砦(ㄗㄞˋ),這是為了防止敵軍小艇搶灘登陸的設施,四十五度斜插的軌條立在巨塊水泥墩上頭,一字排開;再往南的海邊,有一座「船型堡」,這座軍方的碉堡,外觀看起來像艘船,造型獨特,不知設計者的原始想法為何?更南方一點,地名叫作「后扁」,這裏矗了二座台電的風力發電裝置,白色的大風車,進駐了金門東半島的地平線。
這讓我想起故鄉澎湖中屯島,成片的風車群,不分日夜颯颯作響;冬季時,白色巨扇呼嘯更甚,使得附近養羊的村民張靜山,抗議台電讓他養的羊失眠、夜晚瞪大眼睛看這永不止歇的怪獸狂嘯,並提出攀升的羊隻死亡率指證歷歷。雖然我目前居住的山后,距離大風車數公里遠,不致於干擾,但我發現風車那天感受很差,雖然人們認為這是環保的發電方式。
實情是,風力發電需要「風車數量夠多」以及「一年四季持續風力」為前提,才能達到風力發電的「投資報酬率」。以澎湖為例,冬天風大(風大,發電也不會變多,因為風車的轉速是恆定的)、夏天風弱(我經常發現風車乾脆停擺了),落差很大。後來台電又想增設風車,中屯村民不願意,延宕至今。風車矗立在中屯島,「觀光效益」可能還大過「發電用途」。
把話題轉回山后。這處海邊,以前都是一大片戒備森嚴的軍方管制區,我們剛騎車經過聚落北邊的陸軍營區前,有個管制哨,從管制哨起,一般人不能進入。軍管的勢力包括眼前這處海灘、北邊的寒舍花、南邊的五虎山,以及東邊的獅山陣地。如今除了管制哨旁營區以及獅山陣地還有少數駐軍外,四處可見廢棄的營區跟碉堡。
兩小跟章魚哥玩起堆沙堡的遊戲。而流著搜尋海洋生物血液的我,則隨意探險。我發現這裏的海岸礁石有許多石鱉、「鋼盔」,令我想起上次在另一處靠近獅山的海邊,遇到的那位原住民大哥,他應該到這海邊來,收穫會更豐富。
走著走著,我看到淺灘水裏有一隻大螃蟹的輪廓,牠藏匿在沙裏,但我仍看得出牠的形體,我雖見獵心喜,但仍沒忘記小時候螃蟹給我的教訓,於是先飛奔至岸邊找尋工具捉蟹!
大約六歲的時候,我在老家的古厝,聽聞祖母從海邊回來,見到從她簍子倒出來一地的魚蟹,當時我不知螃蟹的厲害,竟然伸手過去,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被螃蟹鉗住!印象中我哭了!及長,我不太敢以手捉螃蟹,即使祖母教我徒手捉蟹的訣竅,我仍心存畏懼,就連「打狗仔」(澎湖人稱呼一種螃蟹)這種反應超慢的螃蟹,都不敢徒手捉。
大家都說「打狗仔」很遲鈍,你只需很快地捉起牠、放入籃中,牠都還來不及反應,所以村民都是以手直接捉「打狗仔」。三十幾年前,殼硬以致撥起來費事的「打狗仔」,「歸海攏是」(整個海岸都有),只見村民一隻手拿布袋、一隻手捉,收穫豐富。「打狗仔」殼硬但肉質甜又韌,適合炒蟹肉鬆。看別人很快就布袋滿滿,我只敢以螺絲鉤勾牠們,所以捉得很慢。這件事還有個有趣的插曲,有機會再寫一篇〈我誤解了那隻打狗仔〉跟大家分享。
話說我飛奔去找工具及容器,一邊回想我以前最常利用身邊的工具──「拖鞋捉蟹法」──像三明治般,左右手各拿隻拖鞋把螃蟹夾住,牠就跑不掉啦。對了!章魚哥的名牌運動涼鞋!
管他會不會抗議,先拿再說!那麼,用什麼裝呢?先拿一個海灘上的塑膠袋權充吧!
仔細一看!這隻螃蟹學名「鋸緣青蟹」,俗稱「紅蟳」,牠一度想要逃跑,終究還是被我夾住!蟳可以煮什麼呢?我腦中開始搜尋「料理檔案」──蟳粥,挺不錯的,這隻大概有一斤重,可以煮一鍋。
二弟很擅長捉魚摸蟹。他很會捉蟳,這需要經驗以及高明的眼力,要先了解牠們的習性、可能出現地點,澎湖人所謂的「巡ㄐㄧㄣˊ ㄎㄤ」(找尋蟳洞)。可惜我跟二弟(家中負責煮菜的兩位),對於「處理」蟳都有恐懼感。這恐懼的由來如下:
蟳是一種生命力強韌的動物,缺水好幾天都不會死。長期居住澎湖的二弟,有個同事,把一隻蟳放在水桶裏,置於浴室,不料蟳卻離奇失蹤。過了好幾天,上廁所的時候,在馬桶裏發現了那隻蟳!也不知道牠是怎麼爬進去的?聽說蟳會聽潮水聲,牠想回到大海。那隻「馬桶蟳」不但救了自己、也拯救了無數同類──當我們聽到這個真實故事後,蟳就不再那麼美味、我們也不願再料理蟳,只吃別人料理好的蟳,而二弟辛苦捉來的蟳多半送人。
來金門好久沒吃蟳了。應該鼓起勇氣料理一下。
我突然摸到這蟳的殼,按下去不夠硬,我想牠正在換殼。我認為換殼的螃蟹肉質不好吃(沒能力獵食以致變瘦)。無論如何,算是自己找個台階下吧,我鬆了一口氣。
把蟳秀給他們看。外子竟說他「第一次在野外見到這麼大的活生生螃蟹」,還問我:「你怎麼捉的?」我有點心虛:「 ㄟ,這個嘛……你的……鞋子。」還好他一點也不介意。他跟兩小逗弄了蟳好一會兒,把蟳放生,只見牠好兇、反應好快,為了防衛,身軀可以上仰180度,一副想鉗人的狠狀!還好捉牠當時我有拖鞋,不然拿牠沒轍。
兩小在沙灘跑步、海中戲水,璞又跑到海岸邊玩乾沙,整個人呈大字形趴在沙灘、揮動雙手雙腳,像外國的玩雪小孩般,在雪地玩出一隻「雪天使」(Snow Angle)。兩小玩得全身沙也不在意!光看,就覺得他們好快樂!
跟我一樣,在海邊長大的幸福小孩。這就是我想要的。可惜比起我來,少了一點「狩獵基因」,這應該怪罪那百分之五十的遺傳,被他老爸破壞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