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京師學書法修篆刻學記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清國。
點閱率:756

 篆刻學由北京師大教授倪文東講授,倪老師對篆刻、書法造詣均高深,曾主編或出版有《中國篆刻大字典》、《中國書法家全集、柳公權》等三十餘種著作和出版,可謂著作等身。
倪老師上課時開宗明義宣示:「篆刻學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需要師生進行課堂互動教學。不但在課堂上我要為你們進行篆刻教學示範,你們也要進行實際操作--寫篆、臨摹、寫印、臨印、設計、創作等作業」。老師介紹講解了他精心所收集大量的各個朝代、各位名家各類形的璽、印、章,讓我們學習與欣賞,讓我們飽嚐眼福,我們好像享受一頓篆刻藝術的盛大饗宴。
篆刻,簡單說就是用篆體文字來刻印章。古代天子所用的印章叫著璽,臣民所用的印章叫著印,後來又分別叫章。所以有公印與私印之分,最初用印是有實用的功能,後來漸漸發展成為欣賞的功能。漢書稱:「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印璽佩帶以為信,是古代政治身份和行政授權的權力證明。
我對老師篆刻示範很感興趣,很敬佩老師眼明手快,也大開我的眼界,原來篆刻有這麼多的程序和步驟。可是我懷疑我年踰七十,視蒼蒼,眼茫茫,要在方石上刻字、刻印,肯定很用眼、很吃力。等到實際操作時,果然不出我所料,已用了放大鏡,還常把線條刻掉了,把點畫掉了刻,終不成規矩,不能圓滿,讓我非常有挫折感,感嘆歲不我與!眼老矣!誠如書譜孫過庭言:「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學習要趁早,年輕的同學們!老了學習就事倍功半了,不過學習永不嫌遲,活到老學到老,快樂學習就好了,但年輕人要力求完美、精進、成就,老年人,應量力而為,因他可以不必太計較成果,你以為然否?
老師教學示範完畢,就指定作業:臨摹古印六方、臨刻古印六方、設計創作印章六方,老師命題二方:天趣、墨緣另四方自選。臨摹古印我還不成問題,臨刻古印,常因眼、刀不協調,散光,會刻不準,原本名印,經我刻後出品,就慘不忍睹,難登大雅之堂了!設計創作印章,眼、刀也是不協調,還是會刻不準,我把刻不如意的筆畫,也當成是我的故意創作,君不見許多印章不也是有故意多一筆少一畫的嗎?我為何不可把不是故意的錯,當成故意的創作呢?玩笑話!其實,我實在是無法磨掉重刻,因我的手指已痛得受不了,那有能力磨掉再刻?給自己帶來不能如期繳交作業的壓力呢?老師!請原諒老學生的偷懶吧!不過我的另一想法,臨刻古印既吃力,將來我又不能拿出來使用,不如自己設計創作印章,更具功能,就是刻不好,只要我喜歡,仍有實用與紀念的價值功能。
設計創作除老師命題:「天趣」、「墨緣」二方,我從老師介紹講解的印章中,看到我喜愛的,就把它從銀幕上拍照存檔,課後再選擇運用。以下就是我挑選刻了我喜歡的詞句,諸如:吉祥、長壽、出入大吉、淨土等四方,加上邊款二方,記載遠從家鄉金門到北京師大求學的紀念:「朝發金門、暮到京師、二○一○年」、「北京師大、二○一○年」共計八方,貼上老師分發的作業紙「楊清國印痕」上,印章和邊款自知刻得不美,但貼上後,遠觀還很好看,對照鮮明。但只可遠觀,不可以近鑑焉!
印痕紙中間有二方黑白邊款,其兩邊各有三方,紅白印章,布白相當勻稱,不管好壞,算是拚老命完成它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工夫也不是一天練就的」,我看篆刻很好玩,這樣刻得那麼辛苦,不好玩,讓我帶回家高興地玩,慢慢練雕刻工夫吧!
(十二之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