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談詩人李白飲酒邀月的悲喜情懷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文瑋。
點閱率:4,462
字型大小:

中秋節屆臨,凡人大抵都認為秋月最是迷人,但在詩人李白的眼中與心裡,不同的心境與際遇,都會找月亮傾吐,所以,詩作中邀月共飲的作品相當的多。我那寶貝知道媽媽在研究李白的詩,很開心的當起小書僮,把「李白詩鑑賞」八百多篇的詩作逐一閱讀,並且把有【月】這個字先用書籤夾起來,媽媽再慢慢找【酒】,母女兩人的共識,就是詩人不僅大悲大喜的時候要喝酒,平日與友人促膝也非得有酒相伴才能盡興。
會以「談詩人舉酒邀月的悲喜情懷」為主題,意在詩人李白原來就愛酒,若他的作品沒有了酒,只剩壯志未酬的理性,就少了與人互動的感性;藉著明月抒發滿懷的詩興,是詩人的最愛。因此,僅以五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進行賞析,淺談詩人創作時的悲喜情懷。
如下五首詩,每首詩中均會談到明月,也都會有酒相伴,而且,這些詩作均為後人朗朗上口,在【唐詩三百首】中,是很受背誦者歡迎的佳作,除了平易近人之外,更多是因為心情的寫照,讓許多人讀了頗有同感,因而流傳至今。
一、將進酒
二、下終南山過斛斯山入宿置酒
三、把酒問月
四、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五、月下獨酌
詩作中均能看見詩人舉杯把酒的心境,也能了解詩人望見明月的感觸,為何選擇這五首詩,原因在這五首詩在歷經多個世紀後,仍為後人所喜愛,而其用語因白話且易懂,故在科技化的二十一世紀,仍然能為許多人所能接受。
後代的墨人騷客,常擷取詩人這些作品的其中一段加以運用,即能為其作品增添光彩;而現代許多的音樂人,在其現代又古典的創作中,用上詩人的一句經典詩句,就能使歌曲更有文學韻味,吟唱起來更具特色。在有詩又有酒的詩作裡,以這五首詩來探討,相信能略微揣摩詩人創作時是悲是喜的情懷。
詩人的悲喜情懷,豈止是五首詩可以看見端倪,只是,在中秋節賞月之際,吟讀一下詩人的作品,佳節增添詩意,不亦樂乎,每首詩僅摘錄部份內容:
一、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詩人在這首詩中,有著對酒當歌的苦悶,更有著時不我予的惆悵。從黃河的水,看見時光一去不回頭,更從家中長輩的年華老去,感嘆歲月蹉跎的苦悶,因此,心情好的話,就來杯酒,酒後來吟唱歌曲,醉了以後,什麼也聽不見,什麼都看不到,那是最好的人生。
所以,就算家中沒有錢了,酒甕也空了,那又如何,酒是一定要喝的,不如把那些值錢的物品賣了,定然可以換些酒回來喝,在濃濃的酒意中,自古以來的所有憂愁,都如雲煙般消散了。
一句【古來聖賢皆寂寞】,道盡了詩人的滄桑,許多後人在落魄之餘,都會藉此詩來自勉,以期早日走過困境,這樣白話且說到心底的詩句,也只有詩人因為切身感受,才能在詩句中流露出真正的心情。
二、下終南山過斛斯山入宿置酒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訪友能與友人把酒言歡,為詩人的此行最大之收穫,故而主人與客人都在微醺的醉意中,忘卻生活中的困頓,原來可能要商討的事情,也因有歌有酒,就暫且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此首詩中,可以看見詩人是在入夜後,匆匆的來到友人的家中,這位朋友應該隱居在田園之中,故而詩人才能瞧見碧山與山月,讓此行的風光躍然於詩句中。
三、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此首詩又看到【金樽】了,在「將進酒」的詩作裡,提及【莫使金樽空對月】,可能詩人覺得有月相伴的晚上,怎可不飲酒,因為【杯莫停】若以諧音來朗讀,也可以認為是詩人感觸良多,所以,也可以是【悲莫停】,停止不了的悲哀,藉著有月光的晚上,抒發旁人無法領會的哀愁。而這首詩中的【我今停杯一問之】,在【杯】與【悲】之間來看,詩人孤獨又寂寞,在秋去春來、四季更迭的生活中,沒有人可以解開他心中的結。詩人喜愛喝酒有明月相伴,可能擔心夜深時會有無邊的寂寞,但也可能是因為有了月光,才能看見金樽裡還有酒可喝否?
在夜色漫漫的夜裡,一輪皎潔的明月相伴,在古往今來的無數日子中,多少人都曾與月對話、伴月共舞,但明月不會因為與他對話或共舞的人不同,就有所改變,而在時間的河裡,來來去去的人,其實是連足跡都不會留下的,只有詩人的作品,歷經世代改變,仍得以與後人分享其當時的心情。
四、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因為滿腹的才華,都得不到明主的賞賜,詩人真的煩悶到極點,所以,才會有想要飛上青天一攬明月的心情浮現,而這明月,也可能意指明君,因為有為國效勞一展長才的抱負,無奈明月在天(明君高高在上),只得借詩暗喻、借酒消愁。此首詩在流行歌曲中,也曾被節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在歌詞中,許多現代人心情鬱悶,無處可訴,因而在此歌曲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也聽見自己的哀愁,所以,歌曲由台灣一路紅到彼岸,也使此主唱者當時紅遍大街小巷,想來李白應該修過心理學,深知原來人世間走一遭,都是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只是,那個年代可以因為不稱意,就揮揮衣袖閒雲野鶴去,看在現代人都需為五斗米折腰的窘境,其實欣羨之情是可以想像的。
五、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賞月不見得要有伴,可是,喝酒若缺了可談天的伴,那就真的很孤單了,詩人在這首詩中,有著寂寞且無奈的感受,明明就在花季裡,理當可以很熱鬧的,偏偏就沒個酒伴,只好對著天上的明月呼喊,可有意願一起喝好酒,奈何明月無意共飲,只得找來與自己長相伴的影子,春天百花盛開,無奈身邊無人懂詩人的心情,只能且歌且舞,自得其樂了,詩人那種心事無人知的感傷,正說明自己明明可以協助明君振興國政,奈何時不我予,只得在酒後吐露心聲。
本首詩裡頭,可以看見詩人這時候的經濟條件,是買得起酒喝的,非如前幾首,還要朋友典當值錢的物品換酒,或是訪友時才能喝酒,孤單的詩人,找不到朋友,只得在花園裡看著百花,無奈的喝悶酒。這首詩當中,喜的是詩人不用煩惱沒錢買酒喝,悲的是,有酒可喝,卻無伴可找,是熱愛朋友的詩人所感傷的。詩中應當是對找不到知音,感傷特別多,沒有明君重用,沒有志同道合的好友可以說出心中話,可見詩人的寂寞真的只能用詩來宣洩了。
到文學院的教室,拜讀「李白詩鑑賞」,邊聽文學大師對這些作品深入的剖析,對向來僅從【唐詩三百首】裡找李白詩作的我而言,彷彿遊走了李白這位詩人曾經走過的歲月,更可以從詩人一生中的遭遇,感受到為何他的詩作都是有感而發。
在<將進酒>這首詩中,我想起教室中老師特別提及這類的詩作,在古辭中多以飲酒放歌為內容。想像詩人高大的身影,邊吟唱邊舞蹈,在月色迷濛的夜晚,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既悲傷自己對明君的憤怒,又欣喜自己能飲酒行樂,最後的【萬古愁】,說的是自古以來的憂愁要消除,其實,若以其同音的【萬股愁】,抒發的也是自己的心中的鬱悶。我想起童年時,爸爸每次入夜后,在金門那個後來被大火吞噬的大廳寫稿時,常常寫著寫著,就會拿著筆,敲著桌沿,邊吟唱著這首詩,在我還不識詩為何物時,這首詩已經深刻的烙印在腦海中。
至於<下終南山過斛斯山入宿置酒>,則是田園詩,應為詩人在月夜訪友所作,雖然就不過是到友人家投宿,但李白短短的詩句中,即將路途中所見的景色描述入微,終南山優美的田園景色,入眼如畫一般,友人又熱情招呼,真是件快活的事啊!
在<把酒問月>的作品中,詩人應當是代朋友問月,可見詩人應有只有我能與明月對談之高傲。正如【人攀明月不可得】中所寫,高掛天上的月亮,豈能用手去摘即可取得,只是,當凡人無意摘月時,竟然發現,明月萬里相隨,正如現代詩裡常用的寫法【遠了,卻近了;近了,也遠了】,也如佛家所提:【怨憎會,愛別離】,想要永遠在一起,卻只能遠遠的相望,可是,不想要在一起的,卻發現就在身邊,這些形容,都與李白的詩相呼應,所以,既然得不到,就算了吧!沒想到,當決定放下,突然發現,無所求後,反而所求的都在身邊。詩人從無常求【常】,意味深遠。從酒杯的停杯,整首詩馳騁萬年千代,結語竟然又回到手上的酒杯,真的是對人生感喟之佳作。
而<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作品中,詩人又寫到了摘月,明知不可得,卻又期待能有所得,作品中與友人抒發自己的辛酸和悲憤,可說是極盡的痛苦。磅礡的英雄氣勢,才能用抽刀來比喻,明明想有所作為,無奈卻不能盡情而為。正如鑑賞的教材中所提,正是透過這絢麗多姿的眾多表現手法變化運用,方能讓此詩的感情能夠跌宕起伏,境界富有立體之感,好似身歷其境,大大增強了文字的力量,以及藝術的感染力量。這首詩的每一句都能流傳千古,且婦孺皆知,可謂是字字珠璣啊!
來到<月下獨酌>的作品裡,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提到自己雖然孤獨,但事實上並不是,還有明月為伴、身影為友。只是,轉念又想,今日孤獨到須邀月與影同飲,可是,未來的歲月,是不是就要這要孤單的走下去呢?因為,就連明月也不見得日日來相照,詩人悲哀的舉杯,雖歡喜有酒可暢飲,但無伴的失落,就在此詩作中表達無遺,相較於前面的詩作,均以金樽提到喝酒的樂趣與豪情,反觀這首詩,竟然只剩一壺酒可飲,頗覺得淒涼不已。
但是,讀李白的詩,卻有深情的悲、無奈的喜,尤其是提到了【明月】,除了暗諭與明君無法心意相通外,還有就是月圓月缺、歲月不饒人的遺憾,縱有豪情壯志,但總會被磨損,鬱鬱不得志的情懷,想來自古迄今,應當有許多人都深有同感,所以,這些作品才會流傳到今日。兒時讀詩,僅為其讀來饒富趣味,可朗朗上口,人到中年吟詩,許多感動都在詩作中被觸發,生命中的小悲小喜已不足道,但大悲大喜又一言難盡,回首時已然不復往日波濤洶湧,選擇放下,或能在時空交錯時,遇見詩人時,聽聽詩人怎麼說。
生命若未遇到【驚濤裂岸】的變化,就不能激發出熊熊的烈火,若回歸歷史,李白能在政途上一帆風順,且能發展自己的抱負,說不定這些流傳千古的作品,就不是由李白的寫出了。但凡人走在順遂的人生道路,未曾經歷苦難與挫折,是無法體會且用筆墨來寫作的,歷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大半都是經歷大風大浪,才能有鉅著可流傳後世。所以,用【非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來形容李白悲喜情懷,或許形容的有些淺薄,但就凡夫俗子而言,詩作中若少了李白,讀詩吟詩的樂趣,可能就要少了大半了。而文學界若少了李白可以討論和欣賞,可就少了很多經典可以討論。
此作品中所提之詩作,都看到了詩人愛飲酒,也見到了詩人愛賞月,所以,才會用詩和月來作賞析,詩人的悲喜情懷,有大悲的感傷浮雲蔽日,明君未能重用,也有大喜的與好友相酌,心意可以相通;小悲的應為金樽到酒壺,原來可痛快暢飲,到酒壺的品酒,人生際遇之顛簸,豈可一言就能道盡,小喜的是尚有月友和影伴,不會孤單飲酒。正如詩中所寫【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以月來說出時間流逝不待人。多少文人墨客拜讀詩仙的作品,有感而發也寫了許多的佳作,多少凡夫俗子吟哦了太白星君的詩句,忽覺詩裡頭的心情寫照,都說到我心深處了。
詩人的悲喜情懷,後人已無法從其口中得知,雖然詩作中可照看其情懷,但當下的感觸,也僅能意會及揣測,讀完這些詩作,想來詩人當時能從詩中寄託情懷,已筆許多凡夫俗子幸福甚多,再有,詩人的詩作能千古流傳,可見當時粉絲甚多,願意將他詩作保存並分享之,實為後人一大福氣,更是中國古代文學最具代表的人物了。
李白因為命運乖舛,且鬱鬱不得志人生,才會藉著文字抒發情懷;而走遍大江南北,閱覽群山萬壑,方得以在詩中盡情揮灑其寄託山水的感受;在上自君王下至販夫走卒,都是他可以往來的朋友,因此飲酒歌舞,更在其詩中可以領會到。所以,他的才華無法施展,應是當政者的損失,可是,千年後的今日,若沒有李白這位詩人,華人的文學研究,將寂寥許多。
正如城邦文化的總裁何飛鵬在某雜誌社論所述,現代人認為在電腦上就可以縱橫古今、飽覽群書,甚而交友無數,可是,他更鼓勵的是,希望大家要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而李白在千年前,能寫出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好詩,其實,應該也是讀破萬卷書,行走了萬里的路,也歷盡艱辛人生路,更加上所閱之人難以計數。
閒來讀詩,為人生一大樂趣,彷如與古人在時空中相遇;與孩子一起讀詩,會想起兒時在金門的大廳看爸爸吟誦<將進酒>這首詩的情景,多少年來父女之間無法用言語說出的情感,都在讀詩中被看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