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看---那些極境教我的事

發布日期:
作者: 張姿慧。
點閱率:738
字型大小:

1.文字之前
近日,我的頂頭上司出了一本旅遊文字攝影集,書中呈現他四探南北極與多次進入沙漠高山的旅程經歷。對一位居住信義區億萬豪宅的企業人士而言,旅行之於他,簡直就像進出自家廚房那般簡易。但奇特的是,他老人家不去繁華似錦的大城市享樂,卻偏愛往人煙稀少的地方跑。
每次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出去,一回來便忙著挑選照片整理文字。負責電腦作業的我們無不繃緊神經馬不停蹄執行他交辦的事項。希望他下次出遊可以久一點再回來,想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小小冀望吧。
此次集結成書時,我已重返文字領域工作。趁空檔回金門度假,卻意外收到同事Anita寄來的書,心中滿懷感動。去電向作者致意時,聊著聊著,便允諾寫一篇讀後心得。
我於信件這麼回覆:
 董事長好:
真巧,接連收到Anita及Jonathan的e-mail,得知「那些極境教我的事」即將進入再版印刷,並創下博客來及金石堂新書暢銷排行榜時,也深深為您感到高興。足以顯見,您十數年來遠赴千里之外,一路跋涉的豐實足跡,在鏡頭及文字的呈現下,能獲得那麼多讀者的喜愛,興許也為您開啟了旅程的另一種風貌。
從照片呈現、封面設計、內文編排等,讓人見識到作者與編輯團隊的用心,也突顯此書別出心裁的創意。可想而知,完成這本圖文並茂的旅遊書,其背後,必經歷過一段磨難期。正因出書過程千辛萬苦,反射出的成果才會益顯甜美豐盈。
除名人雅士極力推薦及讀者對您的肯定外,我在網路也查詢過關於此書的幾篇評論。認真細讀,全都是讚美艷羨之詞。因此,要在一片眾聲叫好的聲浪裏,發出那麼一點屬於我個人淺顯的心得感受,自覺未免顯得有些不識相。但如果要我錦上添花,再說些「歌功頌德」的話語,實無需花費時間撰寫,也有違我的本意。
不少人皆以您個人身分背景邁向極境所激發的勇氣與毅力,投以敬畏的眼光(我也不例外),或觀其全書後的總括描述,尚還未見到有人特針對此書內容作出評論(可能旅遊書較不適宜)。
與您共事的時日,猶然記得您寫過不少精闢的書評,如今角色易位成了作者,相信您也樂見有人為此寫下一點什麼。
感念您過往曾一口氣購買我五十本書的提攜之情,理應多買個幾本來回報,但礙於最近沒有多餘經費,唯一能做的,就是認真拜讀您的作品,再用心寫一篇讀後觀感,釋出我最真心的祝賀。
以下所言,相信您會以寬闊的胸襟包容,當然您也可以不認同。
2.極境之感
可以逃離現實感,變換一個全新的身分,用領略的眼光,遊走在一個不同國度的陌生地,進而激起個人強烈的感受……是「旅行」最大的魅力,也讓許多人心嚮往之。
投入旅程,意味著即將展開一場未知的探索。
不管用何種方式留住沿途上的所見所聞,或完全不用具體形式捕捉,純粹只用身心去經歷,一旦抽離「旅行本身」,回歸生活,它便成了一段經驗、一段過去、一段回憶。可能遺忘也可能發酵。
本書集結作者多次遠赴南北極、長征邊疆沙漠及高山峻嶺,所留下的鏡頭影像及反芻之後的思維見解。間間斷斷橫跨十來年的旅行經驗,企圖一次全部納入,在書寫上有其難度,也容易顯得零散,加上作者對題材走向的選擇偏好,較無法喚起一般大眾共同參與的臨場感,好以尾隨進入這些可能一輩子也到不了的地方,去經驗一路迂迴曲折或驚險萬分的種種心情,實為遺憾之處。
所幸書裡照片補足了這個缺失,它開啟了另一個視野。實在太美了,讓人大開眼界,無須冗長的圖說,照片本身就可以跟讀者對話。
從一個「搭機要坐商務艙,住宿要住單人房」,妥協成為一個願意克服萬難,不顧親友反對執意攀向聖母峰的勇敢旅者。這中間的轉折,呈現出一種酷似王孫貴族落難成平民百姓的反差,形成一股饒富趣味的衝突張力。讓讀者無不拭目以待,這位年近六十「養尊處優」從未登過山的商務人士,到底是如何放下既有的身段和習性,願意隨團一路翻山越嶺征服險境?他老大會中途落跑?還是會硬著頭皮苦撐下去?
透過作者一路生動的描述,我們得以看見他的矛盾掙扎、疑惑恐懼,到瀕臨死亡的脅迫、戰勝惡劣的天候環境、越過一個又一個的山頭、在尼泊爾村落休憩等經歷,最後終於靠著身體及意志的實踐,完成了攀上喜馬拉雅山的創舉,也啟發作者日後一頭栽進極地攝影的領域。
這是一場最艱辛最漂亮的啟蒙,足以顯見大自然的召喚有多迷人。
雖是十年前的旅行回顧,但在事件的運行底下,時間彷彿拋諸在外,距離現今有多遙遠,已無關緊要,因此刻作者連同閱讀者正身歷其中。偏偏在閱讀的當時,卻因「最後的心願」、「火葬」、「領隊的看法」等插頁給中斷心情。一如正在看一部電影,每隔一個橋段,中間卻跳出影評人的字幕,那等於抹殺了觀影的趣味。刻意將部份文章獨立拉出,也顯得有些突兀。因進入極地,得以讓作者瀟灑看淡生死、不眷戀腐朽的肉身、不貪求死亡的儀式……這是很棒的人生觀念,何不技巧性將它們融入內文,順道可以呼應「那些極境教我的事」的書名。
至於某某名人看作者,就算馬英九看作者,也僅屬於他個人的主觀感受,與讀者較無直接關聯。至少對像我這類的讀者而言,看完一本書自有對作品及作者的主觀感受。買書,也絕不會受某大作家或某知名人士推薦而影響。如果不是寫書評,受邀來為某書寫引言推薦的,誰會說真話?都是一些溢美之詞,沒有人會笨到不識抬舉。雖然,不少作者喜歡迷醉於這樣的狀態裏。
我能理解坊間書市的競爭,一切都是出版社衍生出的行銷策略。當然,這是題外話,我想說的是,這等標示各個領域頭銜人士對作者觀感的側寫文字,無須刻意突顯於內文,可規劃另一個單元,例如「他們眼中的陳維滄或……」,再集結置放在附錄裡。讀者看完書後,可繼續看看他人的想法,再對照自己的感受,或許也是閱讀時另一種享受。再來,書中圖片已精采繽紛,置入其中,多少也紛擾了視覺感官。

作者文字功力不凡,但筆調過於嚴肅冰冷,缺乏感情,陳義過高。除第一章節外,大多偏向景觀及獨白描寫,文中流露許多「自我省思」及對「環境議題」關懷等字語,卻很少有事件及行為的發生。尤其「沙漠之旅」,通篇全是旅行回顧整理及對地理生態的評論。作者試圖用自省方式教化讀者對環境的保護重視,情節較無法連貫,傾向片面描述,除特定人士,一般人難以達成共鳴與感動。
一個人被丟入那樣無邊無際的環境下,究竟會帶給人什麼樣的衝擊?當文明遠離,人類又顯得這般渺小時,一群人為了一個拍攝的共同目標,長時間消耗在那裡,人性的醜態與光輝一定會赤裸裸展現。
人類面對大自然嚴峻考驗的當下,人人皆平等,一切身分地位金錢名聲通通沒有用。
為了成就拍攝目標,人面對的僅剩與環境的搏鬥。我很好奇的是,在取景構圖時,團員會不會起爭執?情感會不會更凝聚?途中會出現什麼插曲?在沙漠極地住的是什麼地方?吃什麼食物?做什麼消遣?腦海想的是什麼?風沙一來該怎麼迴避?怎麼辨識方位?與附近居民有何互動?他們的生活方式……
但作者似乎不太喜愛這類題材,卻大量融入佛教用語,或引用羅家倫、三毛、玄奘,甚至李白、三國演義等名言佳句,除有意顯露個人博學,不免也給人矯情造作之感。引名家之言,可作為佐證,但太過,就失去力道。全書既以旅行為主軸,理應以「旅行本身」作最有力的說服。
旅行剛開始,一定會有所謂的興奮期及甜蜜期。可是時間久了,人會產生疲憊感,作者及其它團員碰到困境或體能無法負荷時,會不會發出:「累死了,我不想拍了,好想回去休息,我真想去吃頓大餐,」這等念頭?示弱沒有人會嘲笑,這是身體自然的反應,紀實性的書寫,加上人文生活的注入,我覺得會比較容易吸引人心。
雖是如此,書中仍有幾段迷人之處,如隊友的走失、被海豹襲擊、不良於行的人進入極地、抱著遺照前來成願的妻子,及作者受母親冒險因子影響等撼動人心的描寫,但往往正想進入故事核心,或想得知這些人如何透過旅行救贖時,卻戛然而止。情節「避重就輕」,令人有意猶未盡之嘆。
作者自認旅行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但對於抵抗環境所呈現的層面,著墨地方也不多。我猜,可能礙於身分及形象限制,或抱著任重道遠的責任,才會將焦點鎖在全球暖化或政治經濟等議題。
對於關注生態保育或有危機意識的人,這是一本可以引領作為探索極境之美的「旅行反省書」。但對於一般讀者,可能比較希望看到的是,能藉由作者所呈現的精采圖像及感性親和的文字,使人抽離自身角色,跨越時間空間距離,任憑想像馳聘,進而滿足心中對那些陌生之地所投射出的嚮往渴望。
3.文字之後
拋開主從之分、輩分高低、身分地位、私人情誼等顧忌,用陌生讀者角度寫下這篇讀後感言。毫無掩飾,毫無忌諱,僅僅只是個人觀感。
二十幾歲,我看日本作家澤木耕太郎的「午夜快車」,曾讓我燃起想喬裝男生扮相,當起背包客獨自去旅行的衝動。
三十歲,看美國登山作家強·克拉庫爾的「阿拉斯加之死」,我曾為那個年輕早逝的生命,悲痛又敬畏地掉下了幾滴眼淚。
近四十歲,看台灣極地旅行攝影家陳維滄「那些極境教我的事」,見識到一位滿懷衝勁的長者,十數年如一日,一次又一次挑戰極限挑戰自己,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我由衷佩服。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