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唐宋七大家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後人稱王荊公)於神宗時之變法改革,不見容於當朝,至司馬光臨政,幾全廢棄,但時人及後世對其文章詩詞,卻少有非議。安石何以能潔身引退,且於蓋棺論定後,獲得稱讚美譽?筆者以為,在於其學養豐碩,次具有豁達之人生觀,及隨緣而居之接物處事態度。本文就學養方面與七大家之關連,略舉例論之:
安石文章,號為八大之一,時所謂:「道難知而藝易見也」(梁任公語)。公逝後,哲宗敕贈太傅,敕文提及:「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而其反對黨,時哲宗相司馬光致友書亦稱:「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
明人茅坤《草廬》所舉七人,益以蘇子由,而稱唐宋古文八大家,並編印《唐宋八大家文鈔》。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實本于《文編》所選八家,而「唐宋八大家」之名,則為茅坤所定當無疑慮,其文載述曰:
抑八家者,其地位固自有高下;柳州惟紀行文最勝,不足以備諸體;南豐體雖備而規模稍狹;老泉、穎濱,皆附東坡而顯者耳,此四家者,不過宋鄭魯衛之比;求其如齊晉秦楚,勢力足相頡頏者,惟昌黎、廬陵、東坡、臨川四人而已。則試取而比較之,東坡之文,美矣。…荊公則反是,故以東坡文比荊公文,則猶野狐禪之與正法也。試取荊公上仁宗書,與東坡之上神宗書,合讀之,其品格立判矣。」
筆者以為,「文章千古事,公道在人心」,唐宋八大家屹立文壇九百年,崛起於政鬥潮流之時代,各擅勝場。尤以安石以宰職之尊,得意於文壇。其政治立場堅定,即令曾鞏,亦難望其項背;其所遺詩文篇數,不亞於三蘇;其道德文章,媲美韓、柳。是以,安石處於八大家之地位,或可窺知一二焉。茲略述各家生平、散文風貌,及與安石關連情事。
一、韓愈、柳宗元
-唐·韓愈(786-824),字退之,鄧州南陽人(今河南南陽),祖籍昌黎(今河北),自稱「昌黎韓愈」,卒於長慶四年(年五十七)。著有《昌黎先生集》。
貞元八年(792),韓愈中進士「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與鳳翔刑部尚書書〉,貞元末年,韓愈往來京洛,參加「調遷」,始得國子監四門博士,不久與柳宗元同為監察御史。
韓愈一生,積極于求官,致力于為文。前者為衣食之需,且此為其行道之途;後者為好古人之辭,悉據以臻明道之路。其所謂「道」即「周公孔子之道」。為人與為文,皆以道統自居。其〈上宰相書〉、〈后二十九日復上書〉載述,為官確有行道之目的。
韓愈為官俾以行道,故為文能經世以致用;重視人才,且專注社會民生,有國家危機意識,此與安石之人生觀、文學觀相當。其反對佛老,於當時兼辟佛老以其為最。「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原道〉。甚有十分激烈之排佛主張,如〈諫憲宗迎佛骨〉一文可見端倪,此舉與安石晚年崇佛則有異同。
安石早年以建功立業,濟世救民為己任,以孔、孟儒家為歸依。於〈宋孫正之序〉載述:「時乎楊、墨,己不然者,孟軻氏而已。時乎釋、老,己不然者,韓愈氏而已。」此可見安石對於維護儒學道統,且曾排斥佛教之韓愈,給予高度評價。
宋蘇洵〈上歐陽內翰(修)書〉稱曰:
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鱉蛟龍,萬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見其淵然之光,蒼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視。
此或指韓愈文風特性與傑出成就。
曾國藩《曾滌生湖南文徵序》論及韓愈文風受敬重,其載述曰:
宋興既久,歐陽、曾、王之徒,崇奉韓公,以為不遷之宗。適會其時大儒迭起,相與上探鄒魯,研討微言。群士慕效,類皆法韓氏之氣體,以闡明性道。
韓愈為文輒見「發言真率,無法畏避」。例〈讀墨子〉一文,「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此與其尊崇孔孟之道有所抵觸,亦說明其尊儒而不墨守之表現。例有:「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明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廳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辭」;按李賀之父名晉,晉進同音,為了避諱,俗儒皆以李賀不得舉進士。唯韓愈力排俗見,以真知灼見進諫,誠勇矣!
韓愈文章,傳承外亦多創新,能打破陳規,不拘俗套。例以墓志尤為奇特,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韓昌黎文集集校注〉引王荊公曰:「退之善為銘,如王適尤其特也。」又引曾國藩云:「以蔡伯喈碑文律之,此等已失古意;然能者游戲,無所不可。末流效之,乃墮惡趣矣。」「奇」而不合「古意」,大概為其墓誌銘特點。簡言之,即不僅不合于古,而且不合于今,古人不曾有,今人也學不到。
再例以〈進學解〉,屬辭賦中之散賦,以虛擬國子先生與學生之對話,闡述進德修業之理,兼抒發自己抱材未用之苦;於形式而言,承繼了東方朔〈答客問〉、揚雄〈解嘲〉之風格,以問答方式表白。安石散文,追步韓愈,取法揚雄,亦有設問自答類,如〈龍說〉、〈使醫〉、〈傷仲永〉、〈推命對〉、〈仁智〉、〈勇惠〉等。
韓愈寫祭文而全以散體敘事出之,例有〈祭十二郎文〉,文筆格外動人,此類寫法,不合常格,惟「相題而設施」,感受之情境較為特殊。另有送序之文、記敘之文、書信等各有特色韓愈為文主張「文以載道」與安石主張「經世致用」,殊途而同歸;文風而言,安石拗折勁健之氣,學自韓愈雄渾之勢。例有:
文章有短而轉折多氣長者,韓愈〈送董邵南序〉與安石〈讀孟嘗君傳〉;短文文風相似有韓愈〈伯樂〉、〈讀墨子〉與安石〈傷仲永〉;就句式言,韓文喜採漢魏辭賦與齊梁駢文之對偶,如〈師說〉、〈原毀〉等。安石散文較少文賦,唯其議論文亦多排偶句式,如〈性情〉、〈洵卿〉、〈仁智〉等排偶比例頗多。再有韓愈〈送廖道士序〉與安石〈靈谷詩序〉兩相對照,不僅文境酷肖,而且詞句略似。
筆者以為,韓愈個性率直,為文自然樸實與安石略似。曾鞏〈與王介甫第一書〉載歐陽修之言:「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據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曾鞏此書約寫於慶歷七年,時安石年二十七,正當調知鄞縣。嘉祐元年,歐陽修又以「吏部文章二百年」褒譽安石,安石時年三十六,此可略見安石中青年期,文崇韓愈。嗣後南宋李壁也認為,安石「於退之之文步趨俯仰,蓋升其堂入其室矣。」曾國藩〈復陳右銘書〉亦云:「自唐以後,善學韓公者莫如王介甫氏」等,吾人研讀兩者文章口語氣勢,或可見證矣。
-唐·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出生于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歲,考中進士。貞元十四年(798),又中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貞元十九年(803),宗元調任監察御史里行,與韓愈同官,後坐王叔文黨遭貶。
遭貶期間,宗元一面從事著述,一面傾意為文。其〈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載述:「僕之為文久矣,然心少之,不務也。以為特是博奕之雄耳。故在長安時,不以是取名譽,意欲施之事實,以輔時及物為道。自為罪人,舍恐懼則閒無事,故聊復為之。然而輔時及物之道,不可陳于今,則宜陳于后。今而不文則泥,然則文者國不可少邪!」此可知其不以文干譽,但遭貶後,發憤讀書,又不得不藉文以傳道,洩其積怨也,由此見柳文之底蘊明矣。宗元所述:「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送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可見其不辟佛老,尊崇孔子、老子。例於〈送元十八山人南遊序〉言:「太史公嘗言:『世之學孔氏者,則黜老子;學老子者,則黜孔氏,道不同不相為謀。』余觀老子亦孔子之異流也,不得以相抗。又況楊墨申商刑名縱橫之說,其迭相訾毀抵牾而不合者,可勝言耶?然皆有以佐世。」
據《新唐書·文藝傳》載述: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始創唐高祖、太宗「沿江左餘風,絺句繪章,故王楊為之伯」,次則「玄宗好經術,群臣稍厭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氣溢雄渾、則燕、許(張說、蘇閮)擅其宗」,三則「大歷、貞元間,美才輩出」,于是韓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遂排除百家,法度森嚴抵晉魏,上軋漢、周,唐之文完然為一王法,此其極也。
此段敘述,略證韓愈倡導,柳宗元附和之唐代古文運動。韓愈曾稱譽柳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劉禹錫《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引)。又於《柳子厚墓誌銘》載述柳文:「俊杰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家,卓厲風發。」如〈封建論〉。
另據司馬光〈與王介甫書〉載述:「光昔從介甫游,介甫于諸書無不觀,而特好孟子與老子之言。安石曾撰有〈老子〉一書(今佚),文章有〈老子〉、〈答王深甫書〉、〈宋孫正之序〉、〈禮樂論〉等,詩歌有〈雄聃〉。再於〈揚雄三首之一〉載述:「孔孟入日月,委蛇在蒼旻。光明所照耀,萬物成冬春。」可見安石對孔子、老子之特好,與宗元所崇仰偶像相同。宗元自幼崇佛,安石晚年拜佛,時間或有相異之處而已。
宗元為文辭,嚴謹認真,主張「文者以明道」而不「以辭為工」,例於〈答韋中立論師論書〉載述:「始吾幼且少,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遠矣。」
宗元為文以明道,與安石為文以致用,殊途而同歸於經世致用,例於〈報袁君陳秀才避師明書〉載述曰:
大都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其外者當先讀六經,次《論語》孟軻書皆經言;左氏、《國語》、《莊周》、屈原之辭,稍采取之。穀梁子、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余書佚文成異日討也。其歸在不出孔子。此其古人賢士所懍懍者,求孔子之道不于異書。秀才志於道,慎勿怪勿雜勿務速顯。道苟成,則懇然爾,久則蔚然爾。」
宗元屬文為後人多所傳誦者,尤以山水遊記類,每有佳篇,如〈永州八記〉,其為騷體文。再有〈水經注〉一書,雖是集山水之大成著作,而有關山水之敘述,皆屬片段,非獨立之篇章。
宗元代表作尚有賦體之文,作品有〈愚溪對〉、〈天對〉、〈禁問〉、〈答問〉、〈起廢答〉等。屬牢騷之文,其中設問類,安石之散文篇章中亦有雷同之處。(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