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王安石與唐宋七大家

發布日期:
作者: 翁志萍。
點閱率:1,249
字型大小:

(精)
蘇軾善於謮書,精於用書,能取古書精髓,引經據典以為己用。「文貴其簡,簡求其當」,故其為文能鞭辟入裡,深入淺出,親切可愛,深獲人們喜歡。例以,〈與王庠書〉,告女婿(王庠)曰:「書富如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此可知蘇文所以千古傳誦,其來有自矣。
「青出於藍」對蘇軾而言,為司空見慣之另一詮釋,其生前歐陽修之「秋聲賦」傳誦當時,無人媲美,逮蘇軾所著前後〈赤壁賦〉,二篇傳世,北宋不暇自愛,而後人愛之,後人復愛前人之所愛,迄今仍傳誦不已。
(曠)
蘇軾個性豪放不羈,政途又失意,被放逐於田園鄉野,久而久之,心胸曠達而立志高遠,議論不凡,每有驚人之論述。亦因此得罪當權者,致其於宦海難有立足之地。
《宋史,蘇軾傳》載述曰:「軾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嘆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時值蘇軾弱冠之年(年二十歲),其心胸即曠達如此,非屬「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小志。故其後能進「正統論」於宋仁宗(1055),上論堯、舜三代之君,下論秦漢以至五代之君,自比范滂「澄清天下」之大志,則為其真正曠達之寫照。故所論述古人物事蹟,每持異論,皆有獨到見解,茲例舉如后:
〈續歐陽子朋黨論〉(1043)名為續文,實乃駁論,歐文以為「朋黨,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蘇文認為「君莫危於國之有黨」,否定了一切朋黨。就事實而言,君子或小人結黨,自古有之,君子之朋治國,小人之朋禍國。歐文所論較為圓融,蘇文喜好異論,由此可見。
賈誼〈過秦論〉一文,以秦之滅亡,因暴失政。再有杜牧〈阿房宮賦〉,描述阿房宮,富麗堂皇,宮女三千,珠寶珍奇,始皇視如瓦礫,壓榨百姓成習,終致自取滅亡。而蘇軾以〈六國論〉續文之,認為六國之國君並不比秦始皇仁慈,僅因國君善於安撫「智、勇、辯、力」四種人,缺了這四種人致無人敢舉兵造反,可見蘇軾論點新穎,或有獨到見解。
〈論商鞅〉一文,語言諷刺辛辣,氣勢咄咄逼人,以指桑罵槐方式,反對王安石新法。他認為新法「求治太速,進人太銳,聽言太廣」〈上皇帝書〉而不利國家之治,宜改採漸進方式為之,此觀點應與其崇尚之儒家中庸思想有關。後來王安石新法失敗,司馬光任相,盡廢新法,蘇軾又持不同意見,又使司馬光不悅而再被貶官,遭排擠出朝廷。(1074)任密州太守,自此走向田園生活,知足常樂,與世無爭,蘇軾一生心胸曠達,卻夾縫於新、舊黨之間,因無所偏而苦無被拔擢之機會,致政途黯淡,僅因豁達之個性使然。
(暢)
蘇軾〈南行前集敘〉,嘗言「自少聞家君之論文,以為古之聖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故與弟轍為文至多,而未嘗有作文意」。此為蘇軾自謙之詞,亦可看出其行文係自然流暢而出,非刻意也。又在〈自評文〉一文,形容自己「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由其文淺而旨遠,再次領略了他的自信心。宋何遠在〈春渚記聞〉所述蘇軾行文曰:
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吾觀蘇軾行文之所以流暢,主因為真情流露,才華橫溢,精於選題,心胸曠達外,次以其善用駢偶對比,押韻對仗,引經立論,據典發揮有相關。
司馬光、蘇軾與安石雖有往來,於施政方面則有異見,據〈上神宗論王安石〉之載述:
臣與安石,南北異鄉,取舍異道。臣接安石素疏,安石待臣素薄。徒以屢嘗同寮之故,私心眷眷,不忍輕絕而預言之,因循以至今日。…軾與文仲皆疏遠小臣,乃敢不避陛下雷霆之威,安石虎狼之怒,上書對策,指陳其失,隳官獲譴,無所顧慮。此臣不如軾與文仲矣。
蘇軾屢就安石新法之弊,引經據典娓娓道來,影射安石掌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雖有諫官亦無法發揮制衡功能,諷刺之味,諫諍之意至明,其〈上神宗論新法〉載述:
故仁宗之世,議者譏宰相但奉行臺諫風旨而已。聖人深意,流俗豈知?臺諫固未必皆賢,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需養其銳氣而借之重權者,豈徒然哉?將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內重之弊也。夫奸臣之始,以臺諫折之而有餘,及其既成,以干戈取之而不足。今法令嚴密,朝廷清明,所謂奸臣,萬無此理。然而養貓以去鼠,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蓄狗以防奸,不可以無奸而蓄不吠之狗。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此官之意,下為子孫立萬世之防?
蘇軾與安石政治理念相左,於安石位宰屢遭貶抑,雖如此,私下亦有來往探訪,評論詩文輒能肆無忌憚,每忘前愆舊怨,故因文興獄屢見不鮮,此或其可愛處,抑或文人雅士者,理當如斯歟!
-宋·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年號穎濱遺老,眉州眉山人(今四川)。蘇洵之子,蘇軾之弟。仁宗嘉祐初,隨父兄至京師,與兄同登進士第。六年,應制舉,「極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為切至(本傳)。」
英宗治平年間,轍與兄軾丁父憂。神宗熙寧元年,復至京師。二年,上書論事。時王安石執政,出青苗書使轍熟議,其能析理說明,並獲安石認同。當青苗法推行後,蘇轍上書安石,力陳不可之因。于是出為河南推官、南京判官等職。
元豐二年(1079),蘇軾下御史台獄,貶黃州。轍亦坐貶監荺州鹽酒稅。八年,司馬光為門下侍郎,以轍為秘書省校書郎,復為右司諫。哲宗元祐初,轍在京師,多所議論。時司馬光改革熙寧之法,改雇役,復差役,蘇轍極言不可。蘇轍之主張類於其兄。
紹聖初,哲宗起用李清臣為中書舍人,轍上書諫,遭貶落職汝州。徽宗即位,蔡京當國,轍又被降職,居許州,于是致仕,政和二年卒。有《欒城集》,自撰《穎濱遺老傳》,《宋史》卷三三九有傳。
蘇轍一生學問,深受父兄影響,視父兄為其師友也。在〈歷代論引〉載述:
予少而力學,先君,予師也;亡兄子瞻,予師友也。父兄之學,皆以古今成敗得失為議論之要。
雖自稱「其學出于孟子」,而實則「遍觀乎百家」(見〈上兩制諸公書〉)。
蘇轍對于前輩學人,亦尊韓、歐,政治思想,亦近於歐。惟韓、歐辟佛道,轍則不然。蘇轍之文,與父兄並稱當代大家。與父兄相比,雖有不及,但見其個人特點。《宋史》本傳載述其文:「論事精確,修辭簡嚴」,于此可見。蘇軾於〈答張文潛書〉載述:
子由之文實勝樸,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
吾人從茅坤所論,似較客觀。茅坤於《蘇文定公文鈔引》評述:
蘇文定公之文,其鑱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企或不如兄;然而沖和澹泊,迺逸疏宕,大者萬言,小者千餘言,…西漢以來別調也。「茅坤所言,承襲蘇軾之說,而更為客觀。至於蘇轍自言:「子瞻之文奇,吾文但穩耳。」
蘇轍對於安石施政,亦有微辭。曾上書議論新法之失,如〈上神宗論新法畫一〉、〈上哲宗繳駁青苗法〉、〈上哲宗乞罷青苗法〉等。
筆者以為,三蘇中,除蘇洵長於安石外,二蘇皆為晚輩。由於三蘇於政治理念與安石相左,故舉止言談亦漸行漸遠,僅止於少數場合之互動,更由於疏遠,致有上書議論時政,例有蘇洵〈辨姦論〉,蘇軾〈上神宗論新法〉、〈上神宗答詔論學校貢舉之法〉、蘇轍〈上神宗乞去三冗〉、〈上神宗論新法畫一〉、〈上神宗繳駁青苗法〉、〈上神宗乞罷青苗法〉等。
唯宋代六大家中,以歐陽修為古文革新運動之開創者。《宋史》本傳稱:「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軾、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游其聲譽,為必顯於世。」,蓋自宋哲宗即位,至北宋滅亡之四十年間,即哲宗、徽宗、欽宗三朝期間,蘇軾繼歐陽修之后主盟文壇,使北宋古文運動圓滿完成。此期之作家為二蘇及蘇門後學,逮南宋以還,亦不脫北宋散文之遺風。
綜上所述,安石與君臣、僚屬及唐宋七大家之關係,可分述之:
政治思想方面:安石願作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學」,自被委派為簽書淮南東路節度判官廳公事,任知鄞縣、舒州通判等地方官吏始,此期間能本著儒家,以民為本之精神,興利除弊,為民服務確有績效。入京為官後,法先王之治、別王霸之道、尚德利民、富國強兵之政治主張,與宋仁宗、宋神宗與司馬光及唐宋七大家之主張,或因時制宜,而於方法及先後上有異同,或殊途而同歸,實政治理想與終極關懷皆大同小異。
文學著作方面:安石於仁宗時〈上萬言書〉、神宗時〈論本朝百年無事荅子〉、司馬光於神宗時上《資治通鑑》、〈上神宗論王安石〉等可視為議論(史論)文之代表。至於安石與唐宋七大家之關係,筆者以〈臨川王文公集序〉所載頗為詳盡曰:
唐之文能變八代之弊,追先漢之蹤者,昌黎韓氏而已,河東柳氏亞之。宋文人視唐為盛,唯廬陵歐陽修、眉山二蘇氏、南豐曾氏、臨川王氏,五家與唐二子相伯仲。夫自漢東都以逮於今,駸駸八百餘年,而合唐宋之文可稱者近七人焉,則文之一事,誠難矣哉。荊國文公(王安石),才優學博而識高,其為文也,度越輩流。其行卓,其志監,超超富貴之外,無一毫利欲之泊。少壯至老死如一,其為人如此,其文之不易也固宜。
筆者以為,唐初文風以韓愈為首,仍崇尚六朝駢體,逮宋歐陽修大力提倡,力主「文以載道」之精神,以儒家學說為內容,以三代兩漢文章為楷模,其為後代散文宗師。嗣後唐宋八大家在反對駢文(時文),有識一同,皆具有摧陷廓清之功效。在我國文學史上,唐宋八大家,開創了一個朝氣蓬勃、法度完備的散文局勢,渠等對中國散文之影響與貢獻,居功厥偉矣。(四之四)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