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愛君畫意似邊鸞──林樹梅與謝琯樵的詩畫之交

發布日期:
作者: 陳茗。
點閱率:807
字型大小:

謝穎蘇(1811-1864),字管樵,晚期書畫落款為「琯樵」,號北溪漁隱,北溪釣隱,又號懶雲。福建詔安人。謝琯樵曾在廈門從周凱治古文,後東渡臺灣,為板橋林家西席,與呂世宜、葉化成並稱「板橋三先生」。同治初,太平軍攻漳州,城陷,穎蘇死於事。著有《筍莊吟草》及篆刻集《琯樵真篆》等。謝琯樵名入[民國]《廈門市志》、《福建畫人傳》、《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和《福建印人傳》。《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云:「書法之外,兼善畫法,寫竹瓣香鄭燮,而能自出新意,不為所囿,少作不工,後漸悔之。輒易其款曰『琯樵』,劃昔之管樵而二之。書初學米帖,至是一變為顏真卿。題詩、篆刻,皆駘宕可喜,時有三絕之譽。故人觀琯樵畫於署款外,恒致意於顏體者,乃其晚年到家之作,尤為寶惜,間作山水、花卉、翎毛、純用斂筆,是其一短。」
林樹梅有《喜晤謝琯樵即送之建寧幕府君善書法,畫竹尤妙,著有《筍莊吟草》》詩:
神交十載最相知,再晤欣看鬢未絲。狂草筆端雲並湧,瘦吟胸次筍爭奇。傾尊共訂遊山約,啟篋教評詠雪詩。出其女兄浣緗《詠雪集》索序。鄭重去籌康濟策,不須惆悵話臨歧。
按:此詩作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詳拙文《金門林樹梅年譜簡編》。時林樹梅在福州,謝琯樵將往建寧。從詩中可以知道,林樹梅與謝琯樵神交已有十年,此次會面,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謝氏的年齡與樹梅相近,樹梅此年四十歲,他和謝琯樵兩人雙鬢都沒有白絲,尚不見衰老,朋友見面尤其高興。謝琯樵工書法,尤工狂草,如風起雲湧;他的畫,以畫竹最著名(「筍爭奇」)。謝琯樵的詩集名也與竹有關,名《筍莊吟草》。此次會面,謝琯樵將往建寧,他們還相互約訂共同遊名山。這次朋友見面,謝琯樵有托于林樹梅,即請林樹梅為其姐的詩集作序。
謝琯樵之姐謝浣湘(約西元1801-約1871年),字芸史,有詩集名《詠雪集》,請林樹梅作序。樹梅序,不見《嘯雲文鈔初編》。《詠雪集》初刻於光緒七年(1881),僅存136首,名《詠雪齋詩錄》,卷首有林樹梅《跋》,略云:
漳南閨秀,以詩聞海內,于宋,則漳浦李氏女兄弟互相唱和;于明,則黃忠端公繼室蔡夫人;于近時,則海澄周淑和。然皆零珠碎玉,多不盡傳。頃者,吾友詔安謝君琯樵,重晤廈門,以《詠雪齋詩草》見示,乃其女兄芸史先生閨中句也。裒然成集,無體不備。樹梅最服其《詠梅》諸作,骨重神寒,自為寫照。《思親》數首,出自至情。喜姬抱雛,少慰慈姑九原之望等句,深得力于二《南》,非尋常巾幗率爾操觚者所能道。其寄弟與侄,每章隱寓規諷,多見道語。《老將》、《老儒》,多至二十首,或悲壯沈鬱,或爾雅溫文,隨題措辭,各極妙趣。方之二李、蔡、周,應無多讓。先生適沈氏。年三十九,授徒于家門,弟子著錄者數十人。其舅祖沈恥軒贈句,謂:「學禮學詩男弟子,教忠教孝女先生。」蓋實錄也。琯樵行將北遊,匆匆言別,漫題卷後而歸之。
時丙午花朝日嘯雲弟林樹梅拜手謹跋。
這篇《序》,是林樹梅晚期作品,不見於林樹梅的文集。見《詠雪齋詩錄》卷首,福建詔安1937年重印。旅臺詔安人張瓊文又重印於臺灣,廈門大學李青雲先生為之注(臺灣台南市:大新出版社,1990年版)。筆者已將其輯入所點校的《嘯雲詩文鈔》佚文部分。謝琯樵之姐謝浣湘適同邑沈福,情感不洽,長期寄居娘家,三十九歲後,在弟琯樵的筍莊設帳授徒,能詩善畫。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詠雪齋詩錄》,已非林樹梅所見之原本。林樹梅最重謝浣湘的《詠梅》詩,以為「骨重神寒」,非常稱道她的《老將》(原有八首,今存四首)、《老儒》(原有十二首,今存六首),據林樹梅《序》,兩詩總共二十首,今僅存十首。林樹梅欣賞的《思親》一題,今本未見。《序》中「喜姬抱雛,少慰慈姑九原之望」,今集亦未見。謝氏之舅祖沈恥軒贈句「學禮學詩男弟子,教忠教孝女先生」,亦賴樹梅此跋得以保存。樹梅此跋,是研究謝琯樵、謝浣湘詩畫的重要資料。
林樹梅又有《琯樵將歸詔安以佳畫留別疊前韻送之》詩,云:
愛君畫意似邊鸞,性本耽閑不好官。拓地三弓添竹石,傾心一瓣爇沈檀。交遊自昔忘形少,此道於今可語難。最是北溪歸去好,卷中山水囗囗看(《嘯云詩鈔》,林策勳編《嘯云詩鈔》附,菲律賓宿霧市:大眾印書館,1968年重印,第8頁)。
邊鸞,唐貞元中長安(今西安)人,長於花鳥畫,尤其善畫折枝花,下筆輕利,用色鮮明,頗多創意。林樹梅把謝琯樵比作邊鸞,就是說謝琯樵的畫頗有突破前人之處。此詩見於《嘯雲詩鈔續編》,也是林樹梅晚歲作品。然此詩有「交遊自昔忘形少」之句,則林樹梅與謝琯樵的交遊始于青少年之時,可能在周凱到廈門任上之前。謝琯樵詩、書、畫、篆刻數藝兼工,臨別,謝氏贈以畫。「拓地三弓添竹石」,形容謝琯樵贈送的畫,畫的是石竹。畫竹,正是琯樵所長。「北溪」,韶安謝琯樵所居之地。
謝琯樵有《寫梅答某君題詩》,云:
換畫朝朝送折枝,梅花應亦花人癡。為君寫取冰姿去,依舊晴窗映雪時(《全台詩》第六冊,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年版,第351頁)。
此詩作年不詳,某君是誰?如果從對梅花的癡迷來分析,似乎較為切合林樹梅。林樹梅原名光前,「少賦梅花詩,為師所賞,贈字樹梅,因以字行」(蔡廷蘭《林君瘦云四十初度壽言》,林策勳編《浯江林氏家譜》,家印本,1955年版,第41頁),因喜梅而賦梅詩,因賦梅詩而改名為樹梅。十五六歲時,林樹梅隨父鎮守南澳,特地移植梅樹於島上,《移海》云:「不憚山林遠,移來水石旁。格道須得地,影瘦豈關霜。」林樹梅有別業在福州,多次往來于廈門、福州之間,道經莆田不知多少回,林樹梅特別留意莆田的梅妃故里,並且寫了一首《訪梅妃故里》詩:「我生素癖酷愛梅,探梅特訪江村路。」因為愛梅,愛烏及屋,梅妃故里不能不看,梅妃故里不能不入詩。在臺灣的紅螺仙館,林樹梅畫紅梅贈送友人,《紅螺仙館畫紅梅有寄》云:「絳闕兮來玉一株。」「豔雪玲瓏映水邊。」小姬學畫,樹梅教其畫梅,《小姬學寫梅花頗有意趣乞予授法並此示之》云:「憑君攜對窗前月,瘦影芳心只自知。」與詩友雅集,也不能沒有梅,《消寒雅集》云:「雁聲斷續月在水,梅影橫斜霜滿階。」為友人小照題詩,亦不離梅,《題呂西村先生小照》云:「一枝涼月影橫斜,佇立西窗傲物華。」聽琴,他自然聯想到梅,《贖琴歌》云:「寒窗小雪梅生香,梅花三弄聲鏗鏘。」「看畫,感言還是梅,《偶見亡友嚴熙純茂才書畫感作》云:「天生一副清寒骨,瘦比梅花不畏貧。」林樹梅的詩還有《梅花》、《植梅數歲始開》等。林樹梅臨終,口占一絕,乃然有梅:「歸來化作孤山鶴,猶守梅花影數枝。」林樹梅能詩能畫能篆,與謝琯樵交遊甚早,題詩于謝氏之畫,謝氏答詩,在理之中。謝琯樵詩中的梅癡、冰姿,也頗符合林樹梅愛梅的個性。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