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者
才剛辦完老張的喪事,一位來自福建的宋老太太在警察的陪同下找上了張老太太在台北縣華江橋下的公寓住宅,宋老太太年約八十,長相與穿著很樸實,但留著革命頭,看不出是知識份子還是農民。陪著宋老太太一起跨海來台的還有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人,據稱是她的兒子。宋老太太禮貌地由布包裡拿出一封信遞給張老太太,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張老太太似乎早預知這一天即將到來,她在警察離開後立刻將客人請入客廳,再用電話通知她的大兒子趕過來幫忙處理,之後才從容地閱讀信上的文字以證明來人無誤:
【宋大嬸好:
我在台北郊區無意間找到妳先生宋曉華的墓穴了。我因為重病在身,隨時大限將至,無法再親臨福州探望妳。希望妳能帶妳兒子來台北一趟,祭拜妳先夫的亡靈。信是我委託護理長在我彌留時投進郵筒裡的,隨函我已準備好相關的文件,供妳辦手續之用。另附一只我在銀行保管箱租用的鑰匙,妳抵台後請拿著這隻鑰匙到信封上的地址找我內人吳美珠女士,她會帶妳去打開保管箱取走妳先夫的遺物。 台胞 張福生】
宋老太太看張老太太讀完信這才向她問道:「請問張福生老先生在嗎?」
「妳晚來了一步,我先生老張上個禮拜已經過世了,他的遺照就掛在牆上。沒錯,我就是吳美珠。」張老太太用手指著牆上的照片。
「都怪我,我們海協會文書往返耽誤了時程,害我沒法見到張先生最後一面。」宋老太太的鄉音很重,不仔細聽不好分辨。
「我先生死前交代說,一位姓宋的老太太可能會在不久後由福建找過來,他也要我用這隻鑰匙和她共同打開銀行的保管箱。」張老太太一邊說一邊也從腰包裡掏出了一隻鑰匙在宋氏母子眼前晃了晃。張老太太接著說:
「二十年前海峽初次開放,老張回大陸探親,回來後他告訴我回程他順道經過福州,竟然找到了一位同袍的家人。以後他就常往那裡跑,一直到五年前他得了癌症才沒再去過。」
張老太太這麼說的同時心中放下了重擔,因為以前她懷疑老張可能和宋大嫂之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男女私情,否則幹麼老是寄錢過去接濟人家?現在才發現原來老張口中的宋大嬸這麼老,幾乎和老張同年紀,至少要比她張老太太老上個近十歲。
這時那位五十多歲名叫宋崗的中年漢子說話了:「沒錯,二十年前張大叔由我們公安帶路找到了我們福州城裡來,張大叔偷偷告訴我媽,他和我死去的爸爸宋曉華是在台灣軍中同生共死的刎頸之交。我父親二十歲加入了共青團,二十一歲當上了新四軍的見習政委,但年尾參加金門解放戰役一去不返,從此失去了音訊,據說他已戰死灘頭。但根據張大叔的說法是我父親當時和五千多名士兵被俘,他和其他幾位共青團的成員冒充士兵,被國民黨就地充員,整補進金門的某衛生連,才與張大叔認識的。」
「這件事老張生前和我提了很多次,他說他們衛生連有一些兵源來自於古寧頭的戰俘,當時俘虜中凡有共產黨員身份的都被送往台灣再教育,但有許多黨員不願到台灣,便用假名互相掩護,潛伏在金門軍中伺機想逃回大陸。」張老太太說。
「這種事不能開玩笑,根據我們解放軍的記載我丈夫是作戰陣亡被歸為烈士,我們共和國不接受被俘虜的說法,不成功便成仁,否則就被視為叛徒或國特。此事關乎我家的清譽,自從張先生出現後,這個秘密只有我和我兒子兩人知道,絕不能外洩以免有辱我家革命的門風。實在說我們不太相信妳先生的說法,但這二十年來都苦無查證的對象。沒想到這次我和兒子終於到了台灣,卻來晚了沒法再見到張先生。」宋老太太這時也說話了。
「我們老張和我結婚後還常作惡夢,夢醒後滿身汗水驚叫說戰車履帶中夾滿了屍塊和人的殘肢。可見當初戰況應該是很慘烈。唉,老張說我們打贏後,一些潛伏在戰俘中的共產黨員都歸心似箭,他們常利用大潮偷偷下海想游回對岸但從沒人成功過;除了一位例外,他是一位姓胡的黨員,靠著兩顆籃球真游回了廈門。沒想到你們宋先生還真有耐性一直按兵不動,直到九年後金門砲戰爆發,哈哈,才被你們自己的砲彈打死。」張老太太說完後覺得自己說話的態度似嫌輕率,有違待客之道,於是便立刻委婉地補了一句:
「唉,管你們宋先生是什麼黨員,他總是我們老張的救命恩人,老張說當時他被砲彈的碎片掃中倒在掩體外爬不回來,妳先生卻奮不顧身衝出掩體將他揹了進來,卻因此中了接續而來的砲彈炸斷雙腿流血過多而死。如果妳先生當初沒有救我們老張的話,你們宋先生可能現在還活著;而我們老張可能五十年前就死掉了,之後也不會認識我並和我生了四個孩子。」
「張大叔常向我們提過這件事,不過這只是他的說法。」宋崗客氣地回應但又語帶質疑。
「您有四個孩子?」宋老太太問著張老太太。
「是的。」
張老太太回答完後,話題一時僵住了。她看氣氛有點凝結於是又用電話撥打兒子的手機問他什麼時候才會到家,對方說還要再一陣子。張老太太放下電話後向客人解釋說:「不好意思,我都上七十歲了,很多事情處理不來,一定要靠兒子不可。對了,我們剛才談到四個孩子。我這四個孩子中三個都成家了,老大定安是職業軍人,老二定良服兵役時出了點意外····唉,不說了。老三定宇是縣議員。老四是個女的,她是個歌星在海峽兩岸都小有名氣,張定蓉,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張老太太有點興奮地問。
「沒聽過耶。」宋家母子同時搖了搖頭,但他們很給對方面子地接著說:「對不起,我們都很少看電視。」
張老太太表情有點失望地接著問道:「那宋大嫂您呢?您有幾個孩子?」
「我就他這一個孩子,他爸爸不管是陣亡還是被俘時,我才剛害喜幾個月,所以他是個遺腹子。」宋老太太說。「那您之後一直沒改嫁?」
「我在黨中也是個小領導,我們要做榜樣。」老太太嚴肅地說。
張老太太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糟糕,沒想到連這個鄉下老太婆也是個共產黨員,這個死老張,怎麼這生專認識這些共產黨員?要是再早個幾年,這可是要殺頭的。想到這裡她趕快轉移話題以緩和氣氛:
「對了,我們老四那個當歌星的丫頭,她這些年來一直在大陸發展,還上過你們中央臺的電視節目。我們老張生前最喜歡這個女兒,她先生是北京人,以前常回台灣,十天前又回來了一次,主要是為了參加岳父、也就是我們老張的家祭。我這個女婿說他祖父以前當過國軍的團長,因為不肯服從師長要他向八路繳械的命令,被師長當場用配槍格斃。也因此他的父母都被打為黑五類,文革時因為我女婿才剛出生所以逃過了一劫。說也奇怪,我覺得我這個女婿蠻好的,可是我們老張生前卻很討厭他,常在背後說他的壞話,有時連他祖父都一起罵。」
宋老太太似乎對張老太太的話題不感興趣,但想到她才新寡也就很有耐心地聽她說完。張老太太以為宋老太太聽得起勁於是繼續介紹說:
「我們老大張定安啊是單位的上校保防官,今年才四十九歲,三年前升上去的,因為他抓到了一位潛伏在我們軍情局的雙面諜,大功一件。國安局的長官很賞識他,有意繼續升他為少將。不過當時總統府暗示活動費要兩百萬元,我兒子嫌貴拒絕了。對了,雙面諜你們聽過嗎?早期我們叫做「匪諜」,現在叫做「共諜」,就是說嘛,幹麼要醜化人家說人家是「匪」呢?別看我們老大定安仕途順遂,當初中美斷交他決定去讀軍校的時候,他爸爸可是堅決反對。還有我們老三接受執政黨提名參選民意代表時,我們這個老頭子也誓死反對,胡言亂語地說什麼中國的民族主義和台灣的民族主義勢不兩立水火不容。他是看後來你們的飛彈都快打來了,才不再堅持己見。」
「您剛才說中美斷交是什麼意思?」
「噢,我應該說是美國和台灣斷交的時候,我們大兒子義憤填膺決定投筆從戎,但我們老張誓死反對,父子兩人大吵了一架還幾乎打了起來,簡直要鬧家庭革命了。我們這個老張啊,人是個好人,但天生就是對軍人有偏見。我罵過他你自己也是軍人,幹麼對軍人沒好感呢?他說他那時當兵是被迫的。」
「沒錯,國民黨在解放前夕到處抓夫補充兵員,這件事我們歷經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宋老太太酸溜溜地繼續說:「不像在我們共和國,從軍被視為最高的榮譽。我們宋崗和妳的老大一樣也是個軍官,不過八年前退役了。對了講到妳的大兒子,我們還要等多久他才會過來?」
「他馬上到,馬上到。他常溜班,由國安局到我們台北縣有捷運可搭,一跨過新店溪就到了。現在我就依賴他一個人,他縣議員的弟弟隨黨團出國考察了,丫頭在大陸錄製CD片,當然老二還在療養院。」張老太太陪著笑臉。
三人繼續在客廳裡悶坐著,中年漢子只好打發時間地找話題繼續閒聊:「張大嬸,您剛才說您的二兒子服兵役時出了點意外是什麼意思?」
(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