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鳥漫飛
清晨7時,開車由山西經金沙山莊到青嶼的途中,發現一隻褐翅鴉鵑被汽車撞死在公路上,屍體已經腐爛,且佈滿蒼蠅,顯見已死亡多時,無人收屍。
褐翅鴉鵑是一種棲息於濃密草叢和灌叢的鳥類,也常見於周邊有草叢的農田和公路兩旁活動,從不躍到高枝上停棲。牠的體型比喜鵲略大,體色為全身黑色,雙翅栗褐色,眼睛紅色,甚易辨識。牠的雙翅短而圓,拍翅速度緩慢,飛翔能力差,平時僅是在地上行走,或作短距離的跳躍式的移動,不喜歡飛翔,更不會高飛遠行。由於這種特性,所以牠在公路活動時,對汽車的高速行駛,常常來不及閃避而成為輪下冤魂。在金門常成為汽車輪下冤魂的鳥類,還有白胸苦惡鳥和紅冠水雞,這些都是在地上行走,不善飛行的鳥類。
褐翅鴉鵑在金門是普遍的留棲鳥類,牠生活於荒野地和廢耕田的濃密草叢裏,多在草叢邊緣活動,發現有人出現時,也不驚慌,會緩步走入叢藪裏躲藏。牠不像喜鵲那樣普遍地出現在人們面前,會引人注目。但是牠那一連串「呼-呼-呼-」由低而高的鳴叫聲,低沉而宏亮,一公里之外都能聽到,尤其在春暮夏初的繁殖期,鳴聲更為頻繁,不明就裡者都誤以為是牛蛙的叫聲。褐翅鴉鵑的食物,葷素不忌,但以動物性的食物為多。如甲蟲、毛蟲、蝗蟲、蚱蜢、蜥蝪、蚯蚓、田鼠等都被列入牠的食譜之中。
褐翅鴉鵑喜歡曬日光浴。在有陽光的炙熱天氣,牠會將身體趴臥在地上,攤開翼羽,享受曝曬之樂。有一次我到烈嶼陵水湖觀鳥,發現對面湖岸一塊黑黑似布的東西,待我趨近欲仔細觀察時,牠即收起攤開在地上的雙翅,站立起來緩步走入濃密的芒草叢中,此時我才清楚地認出是隻褐翅鴉鵑。褐翅鴉鵑的巢築在隱密的草叢裏。筆者曾在中山林較疏離的林內,發現一叢芒草中,有一個褐翅鴉鵑的巢,那個巢離地約1公尺高,圓球狀,由枯乾芒草葉編織而成,巢口在側面,但巢內尚未產卵。惜因我翌日將離金赴台,故未能持續觀察下去。杜鵑科的鳥類,如春夏在金門出現的大杜鵑、中杜鵑、四聲杜鵑等,都有托卵的行為,也就是將卵偷偷地寄生在別種鳥的巢穴裡,由別種鳥來為其孵化和餵養。褐翅鴉鵑雖然也是杜鵑科裏的一員,則沒有托卵寄生的行為,子代完全由自己孵化和撫養長大。
目前大家對金門鳥類的認識,說真的,僅止於辨識種類的階段,對於各種鳥類的生殖、生理、行為、遷移等,除少數鳥類如栗喉蜂虎、戴勝、普通鸕鶿等有專題研究而有所認識外,對其他鳥類的生活內容,所知都不多。鳥類的形態行行色色,行為也各式各樣,生殖各有策略,這都是為求生存,適應環境,經由長期的演化所致。
動作較慢的鳥類,對於現代科技化,一切講求快速化的環境,一時都難能適應,而經常遭遇到被車撞死的不幸後果;那些動作快速,反應靈敏的鳥類,則都能逃避突如其來的襲擊或厄運。所謂適者生存,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動者,便遭遇到淘汰。鳥類如此,人類何嘗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