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古論今話「子產論尹何為邑」
魯襄公三十一年左傳記載「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是鄭國的上卿,名罕虎。子產是鄭國賢大夫,尊賢任能,兼擅內政外交,使鄭能以小國而處於爭霸的晉、楚兩大國之間,得以和平數十年。有一次,子皮想派尹何做自己封邑的管理者。子產說︰「他年紀太輕,未知能否勝任。」子皮說︰他為人誠實,我很喜歡他,他不會背叛我的。所以子皮就想「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讓他去學習學習,這樣他就會更懂得如何去治理政務了。反正是自己人嗎,就讓他邊學邊做吧。
但是子產卻有著不同的看法說:不行!人們喜歡一個人,是希望那個人得到好處。現在你喜歡一個人,卻叫他管理政務,就像一個人還未學會拿刀,就讓他去宰割,他割傷自己的地方一定很多,這樣你愛人就等於害了人了,「子之愛人,傷之而已」。這時子產很委婉奉承的對子皮說,你對鄭國來說,等於屋子的棟樑。棟樑折斷,椽子塌下,我將會被壓壞,豈敢不把話盡說出來?接著子產舉大官、大邑治理政務要比錦緞裁衣來得重要,可是「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而「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製焉」,豈不怪哉!那大官職、大封邑比起美錦來說「不亦多乎」?接著又說,我只聽說先學好本領,然後才參與管理政事,卻未聽說過把執掌政事作為一種學習的。如果真的這樣做,一定會有所損害。例如打獵,熟習射箭和駕車,然後能夠擒獲獵物。如果未曾登過車射過箭,懼怕的是車子翻轉,把人壓死,那還「何暇思獲」呢?
如果子產這時為了順從其上司的意圖,他就可以莫不吭聲,如此,既可討好上司,又不會損害自已的利益,何樂而不為呢?但是他為了國家整體的利益,並以大公無私的心胸去處理事務,所以,才沒有在二千多年以前出現誤入叢林的小白兔,貽笑子孫。
子皮很誠懇的反省說:「善哉!虎不敏。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為鄭國,我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後知不足。自今請,雖吾家,聽子而行!」子皮說︰「說得好!我不夠聰明。我聽說有修養的人務求了解重要的原則和事情,鄙陋的人務求了解小而近的事情。我是一個鄙陋的人。衣服穿在我的身上,我就懂得重視它;大官職、大封邑是用來庇護身家性命的,我卻疏遠和輕視它。沒有你這番話,我也不透徹了解。昔日我曾說︰『由你辦國家的事,我辦家族的事,以此用來庇護身家性命,大概可以吧。』如今我才知道這還不足夠。從現在起我向你請求,即使是我家族的事,也聽從你的話去做」。
子產又很謙虛的安慰子皮說:「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子產說︰「人的心思,每個都不同,就像人的面孔!我豈敢說你的面孔和我一樣?只是我心裡覺得不妥,就告訴你罷了。」
最後「子皮以為忠,故委政焉。子產是以能為鄭國。」子皮認為子產為人忠誠,所以把政事委託給他。子產得以治理鄭國。
如何用人,一直是實用政治學的重要課題。孔子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反之亦然。安排職位,必須優先選用賢良正直,學有專精者,始能達到能者在位,賢者在職的用人理想。子皮推薦尹何擔任地方主官,是欣賞他的「愿」忠厚老實,希望他從實際行政中學習歷練。換言之,子皮主張邊做邊學。雖然子產不同意這種做法,但他卻沒有直接的反對,而是很婉轉的點破他說:「少,未知可否。」等到子皮極力推薦,子產才隱喻申說,婉轉巧妙拒絕。
神遊本篇,可學習到子產的政治智慧,他論說警策透闢,態度沉著而真摯,句句入情入理。而子皮從善如流,知錯能改的美德,可謂溢於言表。兩位的政治風範,都是後人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