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遊金門
早年我服務軍旅,大半時間在空軍防砲部隊。部隊特性就是每年輪調,駐地遍及台灣本島,從北到南;外島也去過好幾次,包括金門和馬祖。部隊移防本外島,到處奔波固然辛苦,卻也給了我難得的歷練。
民國五十五年五月,我跟隨部隊移防金門,當時的金門是前線,與對岸大陸還處在「單打雙不打」的敵對狀態中,晚上雙方宣傳彈飛來飛去,炸彈空中開花,猶如煙火秀。島上到處碉堡,樹木很少;稀落散佈的村莊,都是簡陋矮房,大部分的商家主要是依靠阿兵哥的消費維生;因土地貧瘠,農作很少;漁民出海限制多,漁獲自然就不多。
四十多年前,我是血氣方剛的小伙子;曾幾何時,上公車已習慣倚老賣老,視被讓座為當然。如今每見電視、報章雜誌報導金門,常提到金門是「觀光立縣 文化金門」,看著那圖文並茂的畫面,我總是好奇又納悶,那貧瘠、肅殺的戰地,怎會變成如此美麗的樣貌?兩者的差距,實在很難連結,時起懷舊之思,就有回去一睹究竟的念頭,決定約朋友來個三天兩夜自由行。
行前,我特別上電腦網路做行前準備,知道金門縣政府為方便民眾觀光,特別設置了「金門觀光公車」,有「古寧頭戰場線」、「翟山金門城線」、「榕園太湖線」、「太武金沙線」等四條觀光路線,網頁還有詳細的景點介紹。上網訂好機票,以電話訂好民宿,就和朋友輕囊出發了。
抵達金門當天,出尚義機場坐上攬客的計程車就直奔金城車站,展開久違的懷舊之旅。車子急駛在筆直的道路上,但見兩旁路樹扶疏,綠意盎然,全無當年黃土飛揚的景況。難以想像,金門竟有這樣脫胎換骨的改變!
中午在金城車站就近找了個館子填飽肚子,走過的街道盡是販賣土產的商店,像貢糖、一條根、高粱酒,幾乎家家都有。陌生的街道,已全無戰地景象,連阿兵哥都很少見了。
「金門觀光公車」是每天上下午各開一班。下午一點半我就在金城車站搭上「古寧頭戰場線」的觀光公車,車上有導覽小姐沿途介紹景點,勾起我往日的記憶。舉目四望,槍炮陣地全不復見,已毫無當年的景象了。在回憶與眼前所見的時光交錯中,遊歷了光前廟、林厝、古寧頭戰史館、雙鯉湖濕地自然中心等,全程約四小時。
第二天上午遊「太武金沙線」,上午八點半從山外車站準時發車,走訪了太武公園、高坑、斗門登山步道、蔡厝、金沙水庫,沙美老街、馬山觀測所、山后民俗文化村、林務所,回到山外車站約十二時許。
下午遊覽「榕園太湖線」。因為這條線也是在山外車站出發,中午就近品嚐當地小吃蚵仔麵線,好大的一碗新台幣50元就打發了。開車時間到,準時上了遊覽車,經過的景點有俞大維紀念館、榕園、八二三戰史館、金門縣畜產試驗所、新頭海灘、金門陶瓷博物館、瓊林聚落等。繞了一圈,還是回到山外車站,大約是五點半;遊程時間各線都差不多。
另外還有一條「翟山金門城線」,因為第三天上午要參訪擎天廳,當天「翟山金門城線」是上午開駛,只好失之交臂了。擎天廳是在一座大山開鑿而成的岩洞,當時是重要集會的場所,同時也是官兵最佳娛樂的大戲院。台灣新上片的電影,越是叫好的名片,大都會運送到「擎天廳」優先放映;前線的官兵比台灣的民眾更有眼福。我曾進去不知多少次,得以再睹此一嘆為觀止、鬼斧神工的浩大工程,仍能感受到當年開鑿的艱辛。
下午就隨處逛逛,買買紀念品,又照了些照片,算好時間到機場,坐17:20的飛機,18:15就回到台北了。
此次金門之行給我的感觸很多,也有了一些想法。金門從曾經是炮火連天的戰地,蛻化成今天的觀光勝地,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聽觀光公車的導覽小姐說,觀光公車假日搭坐的遊客比較多,平日則稀稀落落,十分可惜。
金門所具備的觀光價值非他處所能及,很希望政府能有計畫的再加強規劃、大力宣傳,讓脫胎換骨的觀光勝地更上層樓。如此,不但國人多了一處別具特色的遊憩處,同時建設金門,使之繁榮富庶,也算是回饋過去金馬外島居民為保衛台灣所付出的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