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無名氏
臥室裡掛著一幅無名氏送我的毛筆字,錄自他的舊作〈西湖春色〉,寫於一九九八年秋,作品本身不大,橫幅直書,高三十四點三公分,寬六十一點八公分,流水行雲,俊秀風逸,無名氏與我通信多年,向來只知他的文采盛名,做事認真積極,並且是個十分有看法的人,卻不知道他對「寫字」這回事,也有一頁傳奇,印證他處世態度不服輸、執拗的躬行工夫。
無名氏曾在大陸農場勞動了一年又四個月,做開荒、種山芋、植果樹、養牲畜等農活,也就是台灣人認知的「勞改」,但大陸人認為那是自然災害期間下鄉「支農」,與真正意義上的「勞改」是兩回事。有一回在農場裡,領導讓他寫了一張通知,貼出來後遭到某些人的議論,對他那龍飛鳳舞的字跡不敢恭維,挖苦他難與大作家這個身分聯想在一塊。
無名氏聽在耳裡很不是滋味,下定決心好好練字,買了許多舊報紙,每天收工後,在有限的空間裡,研墨苦練,練到場裡的人說風涼話,說無名氏的老婆實在晦氣,寄錢給他,原就拮据的生活,儘讓他糟蹋買了舊報紙塗鴉,真是造孽氣數,母親看在眼裡也不明白這是為何?就這樣,柳、顏、歐、米、二王唐碑,滴水穿石,鐵杵磨針,果然讓他書藝精進,連知名書法家看後,都讚其腕力用筆、結構氣韻、境界創意,已可躍上檯面,還多次開了書展。後來,我在其二哥卜少夫所著《無名氏生死下落》書中的插頁,看到他幾幅俊雅的書法,貫挹著一種獨特的人生觀,當然,這樣的生涯轉向背後,夾雜著不得不然的濃重政治因素。
泯滅個性的時代氛圍,讓無名氏在肅殺包圍中完成如《無名書》等的部分文字書稿,並將之偷渡到香港,才能有二十餘年後在台北出版成書,每一字每一行都隱涵了大恐怖時代的夢魘,和他個人的眼淚、憤怒、良心與反叛,寫毛筆字是他對無情現實的妥協,為封筆後找尋一條可行的生計,或可替人代寫家信勉強糊口,馬克思不是說過「經濟結構決定社會意識」,無名氏和老母親在大陸的生活,雖有二哥自香港僑匯接濟,但依舊吃緊,多次給二哥卜少夫的信中討舊衣服,著實讓外界難以想像,就連他過世前在木柵簡陋得讓台灣文壇的朋友都為之鼻酸的所謂住所,無名氏都覺得經過大陸那一段日子,已經算蠻不錯了。之於無名氏有如此像他自己所說的「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幸福」,讓我想起他在〈浮士德時辰〉提到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晚上,華航飛離香港地面三萬呎時羽化登仙的魔幻一夜,那是上帝對無名氏數十年靈魂堅定的最大酬謝。
我慶幸擁有無名氏的書法作品,我看尉天驄先生發表在《文訊》二○五期的〈記無名氏的逝前日子〉,敘寫無名氏送醫那天上午約他來家裡相見,彼此先是聊了一陣,到了中午吃飯時間,尉天驄出外買了飯菜回來,當天無名氏吃的很少,身子很弱,尉天驄把剩菜收拾好,送進尉所形容「寒酸」的小冰箱裡,臨走時勸無名氏是否應考慮住進安老院,好有人照護,無名氏對他說,他要去蘇州簽約,當地的電視台要改編他的《塔裡的女人》,簽約成功將有一筆錢,可讓他撐個一、兩年,等蘇州回來再說吧,無名氏還說他大概還可以再活個幾年,等身體養好了,他要好好地寫幅字送給尉天驄,沒想到當晚他就因為吐血昏迷,被送進台北榮民總醫院加護病房,自此沒有再醒過來。無名氏的承諾像風飄逝一般,瞬間消失,留給好友尉天驄的,除了生命殞落的傷感,還有創作世界油盡燈枯的遺憾。
我和無名氏的往來,始於一九九七年八月我接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之後,一九九八年的八月十七日,由他聯繫安排美國百老匯華裔舞台明星王洛勇來台訪問,相關文字在西副刊載,並由新生、新聞兩報為他舉辦座談,地點在台北新生報業大樓,出席的有影視明星、作家和新聞界、出版界人士,那是我第一次和無名氏見面。
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無名氏又在新聞局丘秀芷安排下,與張拓蕪、向明、 管管南來,與高雄本地的文壇大老葉石濤共同出席第一屆高雄網際網路暨書香博覽會開幕剪綵,會後,我和他們在中信飯店小聚,當日下午諸人隨即搭機北返,唯獨無名氏一人留下來,我開車載他在高雄市區兜了幾圈,當晚請他到五福路上的「上海弄堂」用餐,當天無名氏精神很好,講話鏗鏘有力,但畢竟已八四高齡,他走路時,一直有輕微的抖顫現象,我停妥車後,恐他摔跤,總還得在旁攙扶,特別是馬路或騎樓有些高高低低邊邊角角的地方。餐廳內部裝潢像三○年代的老上海,無名氏出生於南京,故有一名叫卜寧,又寄籍杭州三十餘年,都離上海不遠,食俗接近,他很喜歡餐廳的氛圍,我多麼由衷希望他能重拾一些些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中旬,站在民元輪船欄杆旁終點指向上海外灘的喜悅感覺。當晚我們叫了五個菜,只有一個檸檬魚是泰式的,其餘都是家鄉口味,席間他都在談創作、談理想,除了問到報館的事,我只能盡我所知的回答他,絕大部分時間,我都靜靜地聆聽眼前這位傑出的奇葩涵泳文史哲、藝術宗教的雋永丰采,他說得興味遄飛,唯獨不提過去折磨的歲月。
就這樣忘年之交的我倆,一夜真性情的文學對話,我看到自由空氣中無名氏浪慢的原形,以及玄秘內省的感覺折射在我眼前交織,一位幾經生命轉折的神奇人物,赤裸裸的內在空間,鮮緻光輝的透明,都在此刻淋漓地雕鑿出來。吸了最後一口橘汁,我告訴他,明天我將帶他去看一位他的老朋友,他瞪大了眼睛,臉色瞬時飛揚了起來。
其實那只是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的林風眠回顧展,林風眠在杭州西湖畔和無名氏曾做了四年鄰居,交情匪淺,林風眠搬到上海後,每年與他仍有相聚,足見兩家互動之頻。他說數年前國立歷史博物館辦了林風眠的九十回顧展,以及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早期旅法畫家回顧展時,他曾前往賞畫,不過對明天的行程,仍抱持相當的期待,離開餐館,我送他回近在咫尺的漢王飯店歇息。
隔天一早,我到飯店直接上樓撳他的房間門鈴,房門未關,想是相約的時間已到,他刻意虛掩房門等我,我推門進去,他正在洗手間,我坐在沙發上靜待,須臾,他走出洗手間,輕微的顛躓,我向前扶他,環視了一下房間,便下樓來,他已在飯店用過早餐,我先帶他到報社拜會,再到蓮池潭和左營繞了一圈,中午請他在福華飯店四樓的江南春用餐,同時邀了報社採訪組長劉君作陪,一樣興意盎然,一樣話語不歇。
飯罷,劉組長告別卜老回報社,我和他則直駛美術館,林風眠的作品掛滿幾個展覽室,無名氏簡直就像和老友面對痴纏一般,記憶寶盒一開,每一幅畫都有點滴故事。林風眠曾留學巴黎,相融積澱於傳統文化因子,大破大立,勇於開拓水墨新面貌,被無名氏譽為東方文藝復興的先驅者,無名氏慢慢賞畫,在輕挪腳步的同時,想起許多往事,提及杭州歲月和林風眠過從甚密,每周必與他及趙無極相聚,即便林風眠移居上海拒絕任何訪客的籠中鳥時期,他也不顧隔牆有耳硬闖其門,文革期間,林風眠曾在一夜之間燒燬千餘幅心血結晶,並蹲了四年牢,這件事讓身為好友的無名氏痛心不已。
無名氏看著畫,指著林風眠簡約奔放的線條,性情真切,獨造精神,統合了現代繪畫語言,無名氏還透露了當年林風眠之會赴巴黎留學,是林風眠十六歲時買了彩票中頭獎,乍得一千銀元,族親覬覦,斷然決定赴法研習西畫,後又有海外宗親解囊支助始完成學業;又說他在歐洲結過兩次婚,兩任德籍妻子先後夭亡,對他打擊甚大,林風眠歸國後有一陣子畫作備受指摘,林風眠不管別人怎麼說,他依然畫自己的畫,因為一個畫家若隨波逐流,永遠追不過他們,態度很重要,膽子也要夠大,才能撐出一片天來。
高美館的那次藝術巡禮,林風眠已仙逝,他不凡的繪畫成就現已成公論,步出高美館,無名氏告訴我,他將起筆撰寫林風眠回憶錄,將來會交給西子灣副刊發表,至少寫個八、九萬字沒問題,我為林風眠高興,有位相知多年的摯友為他立傳,一顆卓絕的藝術靈魂將可安歇。
送無名氏到小港機場返北,過了年餘,我果真接到他寫的林風眠回憶錄,厚厚的一疊稿子,此時我迷惘了,二○○一年元月,新聞報遽爾決定民營化,由於大環境的巨變,台灣的平面媒體始終在苦撐經營,民營化後的西副一直發不出稿費,我了解無名氏的狀況,應為稿子另尋更好的出路,這樣對它的生活才有幫助也較公平,我掛了電話給他,委婉地說明一切,同時把稿子退還給他,他完全不介意,也沒抱怨,這是我一直引以為憾的。
二○○二年十月十一日,無名氏走完人生,我是從十一月出版的《文訊》雜誌看到消息,後又從幾位朋友的口中得知無名氏過世前的清苦日子,孤零地獨向荒寒,儘管被生活荒謬對待,然無名氏龐大駁雜的創作,不盡的文學熱情追求,歷史將會給他一個應有的位置。
回歸生命本質,瀠洄不去的還是無名氏那句話──沒有一點悲哀的人生,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