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普渡
十年了,這是公公過世的第十個年頭,每年農曆七月二十六日是公公奉厝安置的靈骨塔集體普渡,靈骨塔坐落在台南縣將軍鄉北浦村的偏僻鄉間,那兒也是公公出生的故鄉,儘管公公年輕時就離開故鄉出外打拚,終老之後還是選擇落葉歸根,在出生地靜靜安眠。
七月普渡是民間的一大盛事,每個庄頭、區域可以約定俗成的選擇七月的某一天來隆重舉行,農業社會依著農曆節令來進行,不會去考慮上班族的假期問題,因此對遠在外地上班的子孫而言,這是需要克服的難題,所以年輕人漸漸選擇出錢讓管理單位統一採買供品,免去舟車勞頓以及上班請假的不便!因此,每逢普渡的大日子,從會場這一頭放眼望去,前來參與祭拜者盡是長輩占大部分,我想:長此以往,當這群長輩漸漸凋零,普渡的意義和形式應該會有所改變吧!
外子的想法比較傳統,雖然遠在北台灣上班,在這一年一度的大日子,儘管工作再忙碌,他也會排除萬難的返鄉參與祭祀法會,十年來未曾缺席過。我也曾經與他商討,可否換個方式,當假期無法如願排出時,偶而學學其他人,交付承辦單位代勞,這個想法總是被一一駁斥,彷彿我不夠誠心,所以我也年年以孝媳之姿,風塵僕僕的趕赴參與法會。
靈骨塔四周已經交通管制,將車子停在遙遠的外圈,首先,要將準備的十大盆供品扛至會場就是大工程,幸好管理單位貼心的為信眾準備大型的手推車,解決掉扛不動供品的困擾,但是在泥土、石礫路上推車也不容易,而且要避開擁擠、凌亂的人群,實非易事。來到會場,供品擺放的位置,在信眾心中也各自表述,有人考量擺在鄰近道士設神壇的地方,期待親人領受的機率變大;有人考量進出交通的便利性,喜將供品擺在會場的入口處。明明下午未時以後才開始的祭祀,有人天未亮,起早寅時即來搶地盤,更有甚者,前一晚就把紅臉盆擺上供桌,劃分好自己的勢力範圍,總有人不守遊戲規則,任意挪動他人的物品,因此一群憨厚的鄉下人,就在神明、祖先面前動起肝火。好不容易理出個頭緒,道士宣告信眾可以開始點香祭拜,先前的暖場戲碼也告一個段落,真正的祭祀終於開始。在這半天的時間裡,艷陽穿透帆布帳棚,人們有如置身烤爐,加上一炷炷馨香繚繞,於是汗水、鼻水、淚水交織,這是漫長難熬的午後,我在艷陽、煙燻、冥紙、誦經聲的氛圍中盡著中國人孝道的定義,歲歲如此,十年來未曾改變。
原來我是有些抗拒,有些抱怨的,甚至責怪外子頭腦的迂腐不知變通,但是我還是可以理解他對父親最真摯的情感,那種寧可千里迢迢奔赴參與的心,只為盡子女虛無縹緲的孝心,所以我也漸漸釋懷了,年年陪著他參與普渡法會。我學會苦中作樂,為了免去煙燻的不適應,我戴上口罩和墨鏡,成為參與者也是旁觀者,望著芸芸眾生在神壇前,爭先恐後搶著道士擲灑而下的供品〈錢幣、糖果、麵龜、發粿、香菸、水果、餅乾、飲料…),一雙雙高舉的手,一對對跳躍的腳,加上吆喝聲,這裡彷彿戰場,不知道祖先是否比子孫的動作敏捷,他們享用到子孫供品了嗎?
神壇下,沒有參與撿拾的信眾,一群群、一堆堆開始搏感情,先前為搶地盤的暴戾之氣終於化為祥和,鄉下長輩就是這麼可愛,他們談家庭、談子孫、談誰家子孫做了官,賺了大錢,誰家子孫不孝,是自家事也是別人的事,不管子孫飛黃騰達與否?忤逆或是孝順?他們仍是樂天知命的接受了,就如他們所言:好壞都是命,日子還是要過啊!明知今天來祭祀祖先,他日誰來為自己普渡呢?他們還是甘願去做,因為這是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是該盡的責任。
歷經3小時的法會,道士好不容易將一本厚厚的經文唸完,祖先在充裕的時間裡領受供品和經文,道士來到普渡公前擲杯,立刻得到聖杯的應允,這也表示法會功德圓滿,這場法事終於接近尾聲,信眾如同開場,爭先恐後收拾供品,當曲終人散,會場一片狼藉,一輛輛揚長而去的腳踏車、摩托車、轎車,遠遠揚起一條長長的塵龍,我列位其中,望著後方堆積如山的冥紙,燃起熊熊的烈火,火焰參天,金箔飛揚,我想到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嗚呼哀哉!尚饗!希望祖先可以真正領受到子孫的心意,一年可以豐衣足食,等待來年子孫再次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