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島嶼住住》快樂出走─金沙溪巡禮
作者警語:本篇後段,不適合邊看報邊吃飯。邊看報邊便便者,悉聽尊便。
這天是清明連續假期,金門登山健行協會排定的健行活動是「金沙溪巡禮」。活動由蔡爸策畫安排,他原本認為排在連續假期,參加的人數應該頗踴躍,不料只有九人參加。究其原因,一是:清明是金門重要的的祭祀節日之一,大部分的人都忙著拜拜;另一大原因是,本協會的固定班底是民宿業者,清明連續假期正是民宿最忙碌的時刻。
這期間還遭遇金門接連起霧,霧季雖有迷濛美景可賞,可惜也是容易發霉的時節。我想,這季節大家都有些苦惱吧。
活動前幾天,賴萱打電話來邀約,勸我:「出去走走也好啊。」想想也對。
這天集合地點是金沙車站。到了那裏一看,賴萱跟蔡爸真不愧是山友,連健行活動也要搞得跟登山一樣──他們揹了鍋碗瓢盆、野營用的小瓦斯爐、青菜、罐頭、麵條、茶葉等等,準備中午來個野炊。「不帶這些東西、不揹負大包小包的,就不像登山喔?!」我嘲笑他倆。他們也不多說:「中午你們就知道啦!」大夥還帶了雨傘,行頭豐富。
出發了!目標是金沙溪及其支流光前溪、斗門溪。成員包括上述二位山友、我家一家四口,再加上頂堡來的一家三口,共九位。我們從金沙車站出發,車站對面是金沙國小,聽起來沒有什麼異狀;可是蔡爸卻說,有一次他帶導覽,幾位女生看到金沙國小的運動服裝,笑得直不給腰來!蔡爸起初不明究裡,定睛一看,原來是運動服上的縮寫「沙小」。
首先映入眼簾的景點,是金沙國小旁邊的風獅爺。這是沙美四尊風獅爺之一。
穿過后浦頭聚落巷弄,從慈德宮旁鑽出,眼前豁然開朗,是「榮湖」。它緊鄰著金沙水庫,是東半島的水源地之一。金沙水庫可以觀察到許多鳥類;而榮湖除了鳥類外,還可以觀察到水獺便便。因為這種夜行性動物不太容易觀察到,其習性為,會到水域的高處大便,因為牠以吃魚為主,所以排遺裏可以看到魚鱗。榮湖邊的幾處水泥設施,經常可見水獺排遺。十幾年前,我們曾在榮湖旁的后水頭聚落見到一隻水獺,可惜牠已經死了,被狗咬死的。
近年金門水泥化建設增多,截斷了原本連接的河海水域。例如榮湖─金沙水庫;雙鯉湖─慈湖;陽明湖─田浦水庫。水獺為了通過被截斷的水道,被迫「過馬路」,上岸後的水獺行動緩慢,車禍成了牠們死亡主因。我有位朋友參與水獺研究,問我要不要看水獺?原來他所謂的水獺都在冰櫃裡,只見他一手從牠尾巴抓起,一隻隻介紹:「這一隻,這一隻,都死於車禍。」我只能瞻仰遺容,為人類汗顏。
回到健行吧。慈德宮最精采的是廟門兩側的石雕。早期藝匠手藝精湛,八二三炮戰砲火下損傷了石塊一二角,其餘皆很完整。早年慈德宮的剪黏藝術亦很可觀,近年整修後,大不如前,非常可惜。
慈德宮前方是虎嘯橋,也是重新整修的新橋。橋上每隔一小段距離,就放置一石雕。許多人認為近年金門石雕氾濫,我也深表同感。現代石雕是以電動工具雕刻的,其線條流於僵硬;過多的石雕放在一起,更是「醜」化景觀,也令納稅人懷疑「消耗預算」。個人認為,倒不如簡簡單單來得清爽,也免遭人非議。
新橋沒看頭,如果來金門要看橋的話,建議去看古橋──觀德橋。這是座百年的平板橋,橋面由幾條大石板構成,橋的前後各有一對石刻,老石刻的線條柔和又耐看。老橋的歷史意義還包括「見證金門的歷史」,包括金門設縣的歷史以及交通史:民國四年以前,也就是金門設縣之前,屬於福建同安,跟大陸往來的渡口是東北角的官澳。當時的公文及官員往來,都要到此渡口。從官澳到舊金城(當時的巡檢司)的交通路線,稱之為「古官道」,古橋、牌坊、石碑,分布其上,是古官道的特色。
如今,從觀德橋一路西行,還可見到「欽旌節孝牌坊」、「一門三節坊」、「左布政使蔡公碑」等。近年金門縣政府努力推展觀光,其發行的金門旅遊地圖,內容詳盡,以上景點都列於地圖上,方便遊客按圖索驥。
過了虎嘯橋,沿著榮湖西側前行,見到「愛爬樹的狗」,這條狗被綁在一棵小樹旁,牠不像其他的狗躺在地上,而是躺在樹叉上,形成逗趣的畫面。外子幫牠拍了許多照片,還把照片貼在facebook上,吸引了許多人去看這隻特別的狗。
沿著金沙溪步道行走時,蔡爸提議合照,於是一行人「努力」希望能拍出「聲勢浩大」的效果,以表示「本會的壯大」。
接下來是一望無際的小麥田,這是金門高粱酒釀酒的主要原料之一。夏收小麥、冬收高粱。看到小麥,多數的人想到的是「釀酒原料」;外子想到的是「麥田圈密碼」,他好奇於世上無法解釋的謎團,認為麥田圈是神祕力量所致。
印象中有個古墓在這附近,黃偉墓。我從沒去過,既然不遠,遂提議:何不繞過去瞧瞧? 大家紛紛同意,於是我們增加一處行程。
黃偉,被稱為「品德完人」,想當然此人的品德好得沒話說。金門的古墓大多是明清時期建造的,布局重視風水,且古墓的型制以及石材都很可觀。黃偉墓就是其中之一,它建造在一處山坡上,登上山坡,面朝東方,廣袤田園以及遠處聚落盡收眼底。說到古墓行程,除了黃偉墓,我推薦陳禎墓,其墓前,一字排開由石材雕刻成的石筆、石馬、石翁仲,更為可觀。話說回來,到金門旅遊的人,行程排得極滿,除非很有興趣,否則參觀古墓者尚屬少數。最近一次去過古墓的客人,是六月份的廖家三姊妹,她們的行程是六天五夜。
果然是清明時節雨紛紛。此際已開始下雨,大夥發揮友愛精神,紛紛把傘借給我們這些不想帶傘的懶人。我跟外子起初回絕:「我們有雨衣,只是懶得穿啦。」
他們要我們把雨衣給孩子穿,硬是把傘借我們。謝謝啦,住頂堡的一家三口。
本次行程預計走到斗門,再從斗門折返,前往中午的休息站「蔡厝」。這是個位於太武山北面的小聚落。近年「蔡厝古道」成為登太武山途徑之一,這條路古稱「豆腐古道」,望文生義,就是賣豆腐者越過太武山到南邊販售的路途。早年東半島溪流多,加上太武山阻隔,從島嶼東北邊到東南邊做生意,可取道這條山路。
蔡厝到了!旅途消耗熱量,令人飢腸轆轆,覓得一處石桌椅後,山友開始到附近民居要水,準備煮麵。於是大家分工,要水、架爐台、煮水、剝菜、洗菜、開罐頭……,山友果然經驗豐富,大鍋麵很快煮好了──豬肉罐頭高麗菜麵。
吃得飽撐。蔡爸說他習慣飯後泡茶,很好的習慣,我們坐享其成。喝茶、吃水果,蔡爸的另一個習慣又來了!他說,他習慣吃飽要躺一下。不顧我們嘲笑,他很快跑到附近,找了一處花台,躺在上面睡覺。他的山友特別將他睡姿拍攝下來,十分搞笑!在我們的笑鬧聲中,被吵醒的蔡爸,再也無法入睡!
對了,值得一提的是,蔡厝聚落的農田旁有一個早期廁所,四面有牆,但沒有屋頂,當然也沒有沖水設施,可以見到之前使用人士跟自己使用後的「成果」。
此糞坑不但往下方還往旁邊擴展,也就是說,糞坑旁邊就是一個有機肥料池,可以取之來施肥。這讓我回憶起四十年前,阮故鄉澎湖中屯的廁所──小時候我常擔心:「上廁所時,飛機正好飛過,上面的人會不會看到我的屁股?」如今這樣的廁所很少見了,在它完全消失前,我建議保存幾個。原汁原味的比較好,不要等絕版了,再來作些新樣版,那太假了!而且要兼具實用功能才好,讓大家都能體驗!就像我們,為了體驗「古早味」,離開蔡厝前,大多數人都去上了那個廁所!
最搞笑的是賴萱!她發現在廁所外可以看到便便落坑,突發奇想,要拍我女兒的便便。女兒上大號時,她就在廁所發號施令:「1、2、3、便!」喊了幾次以後,又聽到她歡呼「拍到了」。至於拍到以後她要幹麼?誰知道!
回程,九名成員又少了三名,被家人call回去拜拜了。剩下六人,完成約五公里的行程。
事隔快半年,直到蔡爸前陣子來催稿,說他想出一份會刊(果真是老人家才會作的事),叫我把參加過的活動都寫一寫。我跟他說,「別浪費紙,現在都e化了」,他也不聽。我只好把記憶化成文字。
這次健行真的很好玩,否則往事怎會歷歷在目?!鮮明的回憶,讓我笑了好幾回!記得那陣子,我得了「旅行歸來症候群」,又老是跟發霉過不去。出去走走,跟朋友聊聊,真的不錯。大家一起搶食的大鍋麵果然好吃,難怪山友的感情都特好。以上報告完畢,謝謝各位!特別是容忍了一篇談到便便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