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古厝與金門近代史的關係
前言
「金門古厝」原是指源自閩南傳統民居的建築型式,採用閩南當地的石灰、泥土、木、石、磚、瓦等建築材料,並搭配閩南在地的石雕、木雕、磚雕、泥塑、交趾陶、剪黏等裝飾藝術而自成一體的建築。實際上,它和閩南沿海一帶的民居建築是一樣的,只是由於近六十年來,金門與台灣兩地來往頻繁,早年來金門服役的官兵、近幾年到金門觀光的民眾,對於金門傳統民居和台灣的民居建築風格有極大的差異,所以才有所謂「金門古厝」一詞出現。
尤其是1992年終止戰地政務之後,金門對外開放,到金門探親訪友或來旅遊的台灣民眾絡繹不絕,他們對金門的初略印象,最深刻者除了戰地氣氛之外,再者就是到處可見的古厝群,也正因此,更加深「金門古厝」給台灣觀光客深刻的印象。金門古厝有所謂一落二舉頭、一落四舉頭、二落大厝、三落大厝、三蓋廊、掛突歸、掛護龍等基本型式,在金門對外開放之後,由幾位台灣建築專家學者和許多金門在地文史工作者的潛心研究,更使這些原本在金門人眼中極其平常的住居,成了受人矚目的焦點。
一、早期的金門民居
金門從唐代開發,宋代始立都圖,這段時期是海島初始開發期,當時一切尚在萌芽階段,地方志書上未曾發現那段時期庶民居住環境的記載。從〈明解智孚濟廟記〉所記「(陳淵)後坐化,鄉人泥其遺骸為像,結草為庵於侯始駐荅之處,歲時尸祝,目為護驥將軍……。」奉祀開浯恩主陳淵所搭建的「孚濟廟」尚且如此簡陋,可以想見這段時期的金門先民,過的是「伐木成園,築埭煮鹽,結茅為廬,搭建草寮作簡易住居」的生活。
元代異族入主,許多不甘臣服的士族子民,大量遷徙渡海,島上居民大增。明初建城設所,海寇一時消聲匿跡,使社會安定,入籍民丁加上人口繁衍,到明末金門已有八萬餘人口,比今日的定居人數更多。這段時期金門的民居建築必然與內地閩南沿海相差不多,只是當時雖然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西洪聚落,也有「無地不開花」的全島人文盛況,官宦之家不少,只是金門島上「逶迤凝結,崚嶒皆石」,丘陵高低起伏,耕地不足,營建廬舍房屋之地難覓。加上明代中葉之後,嘉靖朝時期海氛不靖,盜寇騷擾不斷,這些在外為官者,許多都在內地定居而不在本籍建屋置產,即使回籍定居者,也都是從「紫陽過化之地」出身的書生,一向抱持「為官清白,勤政愛民」的信念,更不可能也沒有能力會在家鄉建什麼豪宅大院。
萬曆年間出版的《福建運司志》〈浯洲場圖〉上,對於當時官方的「浯洲場」,尚且用「官賃民房」的租賃方式作為辦公處所,可見當時金門這個「居民生活多賴漁鹽,農耕不足以自給」的海島,居民的住居應該還是非常簡陋的。
明代的金門簡陋民居,經過清康熙癸卯「清兵入島拆城垣,焚毀房舍,發掘塚墓,墮城焚屋、斬刈樹木,逐棄其地」禁海遷界之後,島墟十多年,明代民居建築多已毀壞,所以今日在金門島上可以看到的民居,都是康熙二十年復界之後陸續營建或重修的建築。
清代初期的金門民居建築,都是建材簡陋、型制單調、只足以遮風避雨的低矮小屋;有些屋子因為遷界後乏人照料而坍塌,復界後生活艱苦、經濟拮据,所以將坍塌房屋的殘磚破瓦片,搭配石板砌牆建屋,頓使「出磚入石」牆體的屋宇到處可見。規模最大者當數官方營建的「金門鎮總兵署」了。
乾隆、嘉慶之後,金門武將輩出,「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時期,這些武將陸續在家鄉營建較具規模與型制的府第,諸如古寧頭北山李光顯家的「振威第」,湖下的「楊華故居」,後浦北門的盧成金「將軍第」,已經廢圮的文厝內文宅,陳光求故居;另外因經商致富營建的宅第,有前水頭黃氏酉堂別業、後浦頭黃宣顯六路大厝、浦邊周宅、前水頭黃厝頂的十八支樑九棟大厝,私人購建的朱子祠,這些都是清代中期的建築,較具規模的還有幾座零星民宅。
而今日在全島到處都可以看到的二落大厝、少數三落大厝和加護龍、加突歸等各種型制的金門古厝,除了前述幾座之外,約有百分九十五以上,都是清末以後金門人大量下南洋、跑東洋的僑民,有的是經營得法、經濟有成,有的是省衣節食、勤儉刻苦、一分一角攢營積蓄成果的僑匯建築。這些「僑匯建築」就是我們今日所看到的「金門古厝」之主要建築群。
這些形制規律、裝飾精美的古厝建築,除了外表給人藝術上的美感之外,實際上這些金門古厝與近代的金門歷史,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其中部分更和近代兩岸發展的歷史有所關聯。就當前所體現出來的,至少有以下幾項。
二、古厝是金門僑匯建築
提到僑匯建築,許多人很自然的聯想到「金門洋樓」,不錯,洋樓是金門的僑匯建築,但並不等同於金門的僑匯建築就是洋樓,更正確的說:傳統古厝是全期的僑匯建築,而洋樓只是後期的部分僑匯建築。今日金門與烈嶼兩島,僑匯所建的傳統古厝少說也有一千多座,而洋樓有一百三十多座,大約只是古厝的十分之一而已。
金門人開始大規模下南洋,是在清政府對外開放五口通商之後,當時南洋各地正當開發之際,需要大量勞工。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閩南,既少耕地,又因受政策限制沒有謀生之機,是一個勞動力過剩的社會,加上廈門也是對外開放口岸之一,有商船可通外洋,要下南洋只要到了法定年齡,申請到「大字」即可前往。金門也因地利之便,可以租用私人帆船前往廈門,再轉搭商船、貨輪前往南洋轉赴目的地謀生。
這些南下的金門年青人,到南洋後有的在碼頭做搬運工,有的在海邊捕魚,有的進山區砍柴,大部分都是從勞力工作做起。進過幾年學堂、識字或懂得記帳打算盤的少部分人,則受雇擔任帳房的工作。如此經過幾年省吃節衣儉用,有了一些積蓄之後,有的自己做些小生意當起老闆,有的則收拾行囊回返老家。
金門一向物資缺乏,早期金門人貧窮生活中少衣缺食事小,最嚴重的是居住空間不足。除了少數小康家庭之外,一棟房子住個三家四戶的大有其人。夏天的夜晚只有成年婦女才擠在房間裡睡,男子及部分男童女童,則睡在舉頭屋頂的「磚坪」。冬季天冷,既缺少住宿空間,禦寒被服也不夠,這時就許多人擠在一起,空間不夠的家庭,則讓孩子分散,借住在空間較大的族人或好友家裡,所以有些人到了冬季晚間,在家裡吃過晚餐後,再走一段距離到借宿的地方就寢。
「居住空間不足」的問題,是早年金門人共同的夢魘,所以這些前往南洋謀生的僑民,當他們的積蓄達到預定數目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返鄉購地,建一座可供家人遮風避雨的住屋。而且許多人素有一個觀念:「吃好吃壞別人也看不到,建一棟房子卻大家都看得見。」這種營建華屋可以光耀門楣的觀念,使得今日大家所看到的各種建築型制的「金門古厝」,就是在這樣一個時空背景下一座一座建起來了。
這些由僑匯興建的建築物,從晚清光緒年間開始,到民國二十五年為止,而以民國十年至二十五年達到高峰期。這段時間跨越清末到民國時期,由於國內政局不穩,所以這段時間興建的情形斷斷續續,而從民國十七年國民革命軍完成北伐全國統一至抗日戰爭開始這段期間,也就是民國初年所謂的「黃金十年」,政局穩定,僑胞們心向祖國,信心倍增,僑匯大量進來,一棟接著一棟嶄新華麗的民居在金門地表上接踵而來。
先是遵循傳統型制,接著再從傳統型制上要求變化,再引進外來的建材及風格,這本來就是一項文化傳播的規律,一些在僑居地受西洋文化感染的人士,當然也想從舊式民居建築上求新求變。同樣是僑匯建築,他們卻在材料上改用部分鋼筋水泥配合傳統建築的磚塊,架構上搭配西洋建築的力學原理,裝飾上融入一些西洋建築的元素語彙,而空間格局則仍保留傳統建築風生水起的習慣,這就是二十世紀初引進的新式建築,當時叫做「番仔樓」,今日習稱洋樓。
民國成立之初,帝制已被推翻,封建社會舊有的顧忌慢慢淡化,興建新式洋樓的觀念才逐漸被接受,加上許多僑民在進出廈門港之際,抬眼望去,鼓浪嶼那一幢幢各國領事館的洋式建築,引發了他們的思考和動機,於是,金門島上一棟一棟新式的洋樓,也在僑匯經濟的支持下興建起來了。
最早的一棟建於民國四年,是位於歐厝的歐陽鍾遠洋樓,從這時開始到民國二十五年,這二十年間是金、烈兩島一百三十多棟洋樓的興建期,許多洋樓都有留下它的建築年號。民國二十六年七七拉開了中國對日抗戰的序幕,十月日本侵占金門,僑匯中斷,金門人的生活陷入比先前更加艱困的歲月。八年抗戰期間,東南亞大部分地區也在1940年前後陸續陷於日軍之手,許多華僑在這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紛紛捐資救國者有之,為國捐軀者也不計其數,等到日本投降、二戰結束,東南亞華僑已經元氣大傷,自顧不遐,金門島上的僑匯建築也早在1937年已經劃下了句點。
三、古厝在金門防務初期扮演的角色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中斷八年之久的僑匯大部分尚未恢復,有者也僅是少數,緊接著大陸內戰開始,戰火隨即由北而南持續延燒。這段期間於1948年二月,有空軍衛戍地勤部隊(金門民間習稱「空衛」)兩團進駐金門,為防禦之需,到處徵集民間石材、門板,許多剛竣工不久古厝,門口石埕的石條被挖走,,大廳門扇被拆下,房間樓板被鋸斷後抬走「做為工事」者遍及全島各地。這是金門古厝所遭遇到的第一次浩劫。
1949下半年國共內戰延續至福建,九月到了閩南,一夜之間,數萬大軍進入這個小島,對一向物資缺乏的金門,民生問題是一大負擔,台灣雖然素有「錢淹腳目」之譽,但一則二戰結束不久,本身物資並不富裕,再則海峽寬闊,補給不易。衣可緊、食可縮,但冬季一到,海島風大樹少,天寒風冽,可以遮風的太武山卻又是岩石崢嶸,挖洞不易,「住」才是一個大問題,於是這數萬大軍只有進入民房,與金門百姓同住。
那時的金門,一千多座傳統閩南古厝落成不久,一百多棟洋樓更是內地官兵以往很少到見的,而這些新屋大樓的主人,部分是人在僑居地尚未見過自己匯錢回鄉所建的屋子,有些建好後適逢日軍侵占金門而再度遠避他鄉,落成不久的新屋只好交由兄弟或族親代管,這些全空、半空或人口稀疏的華屋,好像是專為這數萬大軍事先備好的一樣,自然成了他們遮風避雨的棲身之所。
當時金、烈兩島一百多個聚落都是軍營,除了一些低矮、頻危或是原本人丁擁擠的民房之外,幾乎都有駐軍,百姓睡房間,軍人睡廳堂,一座屋子配駐一班,「軍民一家」名副其實。尤其是那些落成不久的二落古厝,一則人口較鬆地方較寬敞,再則空間比較舒適,可以增加駐軍,而洋樓的空間更大了,何況有些洋樓的主人往往人在僑居地,家中只留下二老看管家業,就作為團部、營部、連部辦公室兼部隊長住家,到了美援來到,部隊伙食改善之後,少數家中駐著部隊的獨居老人,因為其房屋分讓軍人住,其三餐也由部隊供應。
1954年九三砲戰發生,兩岸長達二十四年又二個月的砲戰從此展開。砲擊初期砲彈火力不大,但村落民房被波及的情形嚴重,對方的說詞是「我們要打的是國民黨軍隊,因為國民黨的軍隊都住在百姓家裡。」到1958年八二三砲戰開始後,火砲射程加大,威力也加強了,在「砲找砲,砲打砲」的大方向下,一些附近駐有砲兵陣地的村落,被流彈有意或無意波及者比比皆是;十一月之後,「單打雙停」默契開始,長達二十年以砲宣彈為主的兩岸砲擊,零零星星的落彈對金門古厝雖不致造成全毀,但屋頂被打一個大洞、牆壁破一個小洞,經過二十年累積的數量,遍布於兩島的各角落,這是金門古厝所遭遇到的第二次浩劫。
1970年代以後,台灣島內十大建設陸續完成,工商業帶動的經濟開始起飛,就業機會大增,吸引大批金門年輕人遷台,一座座古厝先被閒置,接著樹籽抽芽,再接著坍塌,尤其是那些先人產業經過兩代人析產之後,更是乏人修理,鄉間野草叢生,廢墟處處,這是金門古厝的第三次浩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