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古厝與金門近代史的關係

發布日期:
作者: 黃振良。
點閱率:1,768
字型大小:

試想當年如果不是大量僑匯下興建那一千多座華屋洋樓,那麼1949年之後一夜之間湧入金門的這十萬大軍,在天寒地凍的冬夜裡棲身何處?一夜夜未能入眠的大兵,又何能奢望他們能禦敵鞏固防線,如何能冀望這些無棲身之所的「強大國軍」能保衛金馬鞏固台澎五十年?
古厝牆上那一則一則的反共標語,今日已不再能發揮絲毫鼓舞軍心士氣的威力,它卻偶而還可以反芻當年數萬駐軍在它呵護下得享一夜溫暖的甜蜜往事。
四、古厝所反映的社會治安問題
僑匯建華屋洋樓的年代,也正是金門近代史上治安問題最嚴重的時期。當時朝代更迭、內戰方殷,民生艱困,盜賊四起,尤其金門海島孤懸,自衛力量薄弱,僑匯經濟營建華屋的現況又特別醒目耀眼,尤其是閩南附近諸縣盜匪覬覦的目標。
這些成夥的盜匪勾結在地人作為內應,一旦風聞某個村莊有夾帶巨款返鄉的某僑民,就會事先到目標點勘察地形了解狀況,然後選定潮汐日期,於黃昏之後選在村外海濱的某地點登陸,在當地內應的帶領下迅速到達目的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或捲款、或擄人而去,事後再以此勒索巨款。有些是建好屋子後再被敲詐或遭竊盜,也有些是身懷巨款返鄉準備建華屋而被其一夜之間搶劫而去,使建屋計畫落空,從此心灰意冷一去不返者。有些屋主於房子建好之後,雖設有簡單的防禦措施,仍不免因一時之疏忽而讓盜匪利用夜晚強力撞(摃)開大門,把財物席捲而去。時至今日,有些經歷過那段「既怕窮又怕富」的長輩,到現在不但談起來心中餘悸猶存,甚至有人還會擔心這樣的日子會不會再出現。
為了讓自己辛苦攢得的財產不致在一夜之間被「摃」走,於是在自家的屋子裡,或在幾座古厝群的外沿,在聚落村外的某些地點,還保留許多建屋時期為防盜匪打劫而設立的防禦措施,有些甚至形成整個古厝群的防禦體系。今日分布在金、烈兩島的許多「金門古厝」,還保留許多防禦措施,一一道出那段不平靖歲月裡金門社會的許多往事。
金門古厝建築的防禦設施,從其個體建築、群體巷弄、總體佈局、及隱性防禦機制各個不同部分,都有許多為了防盜禦敵而作的設施。清末民初所建的傳統民居,較華麗的雙落古厝,前落大門採用的木頭厚實而堅硬,除上下兩道門栓,還外加上下互穿的三根豎門槓,有些還再加上頂住左右牆體的橫槓。後落前廊左右兩端的半樓上,還在門的上方加開一個小窗,一方面可以採光採風,遇有盜賊來襲時,也可以作為警戒或禦敵之用。金門古厝之所以窗子開得小又少,正是為了防範窗戶被撬開進入屋內而設計。
數棟為一體的建築群,家戶之間平時是個別的建築體,前後之間有圍牆相連,左右兩家之間的巷子則加築隘門,整個建築群的外沿形成一個防禦系統,這些外沿的門晝開夜閉,牆上植碎玻璃防止攀爬。遇有盜寇來襲時,則各家戶之間對外可以阻絕,而內部之間可以彼此聯繫相互支援,集一個家族群體的力量抵抗來犯盜匪。
一些濱海的村落,正是外來盜匪在海邊登岸後入村打劫的首選對象,所以一些濱海村落,由村子裡的青壯男子組織自衛隊,或雇用專職人員入夜後輪班守夜,也會在村子外圍選擇適當地點,建銃樓、瞭望哨,作為夜間守望的處所,遇有可疑動靜,則示警喚醒全村,共同防盜禦敵。
許多從民初擔任過守夜人的金門民眾,在1950年代初期擔任金門民防自衛隊時,他們不但能配合國軍出任務、擔任警戒的工作而行動熟稔,甚至有的人比一些被視為菜鳥的充員兵更像軍人,這不是沒有原因的,那是他們早在那段金門治安不靖的時期所磨練出來的經驗。在1990年代這些人才領到民防自衛隊遲發的津貼,可是一點都不冤枉,他們的戰鬥力,可一點也不輸給一些正規部隊。
五、古厝與金門移民
金門沒有所謂「原住民」,唐宋時期來自閩南各地的金門先民,以泉州府轄的晉江、南安、同安幾個鄰縣,尤以晉江為最。因為當地可耕地狹小,人口密集,故人口多外遷以求生計。明代設金門守禦千戶所,奉派入駐的軍戶來自各地,這時由於社會安定,人口繁衍快速,到明末金門已有人口八萬多。經過康熙二年的遷界,金門淨空長達十多年之久,康熙十九年設鎮總兵於金門,開始正式復界,外遷人口逐漸返鄉,但也僅是外遷當時的「十之二三」而已,這時也有部分自閩粵內地奉調來駐的軍人之眷屬,加上海上運輸方便,因生意往來而在金門定居者不少,但基本上遷入的人口仍以「軍、商」佔多數。
金門由於地瘠民貧,居民賴以維生者多兼農、漁、鹽,到了秋冬農閒季節,也是適合土木建築施工的旱季,準備營建住居的人家,則請一兩位兼職(春夏務農、秋冬務工)的工匠師傅經地起建,小工雜役則由鄰居以半受雇半幫傭的性質兼任,進行營建工作,所以金門只有兼職的工匠,缺少專職的師傅,營建住居的型式也很簡單,只要堅固耐用而少講究美觀,在這樣的環境下當然培育不出手藝高超的匠師了。
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短短二十年間,僑匯大量進入金門,僑匯建築應運而生,石匠、木匠、泥水匠、彩繪、剪黏、泥塑等各門手藝的工匠,一時之間需求量大增,來自內陸福建者占多數,來自廣東、江西鄰省者兼而有之,而其中當然以鄰近的惠安占絕對多數,這一時期的惠安師傅當中,以閩南建築名師王益順最具代表性。
在這之前的金門居民中,極少有直接來自惠安的移民,而金門在這段「起大厝」的風潮之下,一批批的工匠湧入後,有些因為工作一件又一件承接,只好把家眷遷來金門,有些跟著師傅學手藝的小學徒,跟著師傅應聘來到金門,經過一段時間,師傅於工程告一段落後返鄉,小學徒這時也學藝期滿「出師」,可以獨當一面了,就留下來繼續承接另一項新工程,之後就在金門成家立業,落地生根了。今日許多祖籍惠安的金門居民,其祖先大多數就是在清末民初受雇來金門從事營建工作的匠師之裔,這些人更有許多在藝術上具有特殊才華者,想必與其祖先所具備的工藝美學有所關聯。
這是一段金門居民流動性較大的時期,一大批僑民離鄉背井遠渡重洋,在異鄉謀生並逐漸定居,金門原有居民在短期內外遷不少,是金門血緣向外擴散的一段時期,接著也有另一批新血輪加入,成就一次居民結構的改變。重要的是:這一段時期自惠安匠師之鄉入居的居民,對這個缺少匠師人才的金門,具有一分特殊的意義,也為這段金門僑匯建築歷史留下一段佐證。在金門的藝術史上,除了這段建築藝術之外,或許還會有一段其他領域的美術史,上面將缺不了惠安藝術的一頁,那正是這段金門古厝建築之美的遺風之延續。
六、古厝的舊風新貌
走過百年風霜歲月的金門古厝,歷經初期的抗盜禦賊,看日寇鐵蹄踩過金門的土地,再度過國軍進駐初期的駐紮,遭逢兩岸砲擊期間的重大損毀,金門古厝有的將近百齡,最少的也有七十多個年頭,龍鍾老態已現。有些在駐軍進駐期間經過改造,到駐軍撤出後,因主人外遷而乏人管理任其荒蕪,成了貓狗的住家,雜草叢生、樹木滋長,屋宇傾毀者、屋頂坍塌者到處可見,到了1980年代,金門鄉間到處斷垣殘壁,廢墟處處可見,這段期間,清理一片片廢墟成了鄉村整建的主要任務。到了1990年代戰地政務終止後,一些長期旅居台灣的鄉親,逐漸返鄉修理祖厝家業,「金門古厝」也在一波波觀光客和在地人士的推介之下慢慢受到重視。為金門古厝冠上了「閩南建築」風貌,讓它在大家的注視下獲得新生。
首先是得到公告為古蹟、具閩南建築特色的古厝,計有清代將軍府第的李光顯將軍振威第、楊華故居、盧成金將軍第,及清金門鎮總兵衙署,還有部分獨具風貌或名人故居的民居建築,先後有水頭黃氏酉堂別業、西山前李宅、浦邊周宅、黃宣顯六路大厝、王世傑古厝、烈嶼吳秀才厝、邱良功古厝等,還有具有歷史價值的宗祠寺廟如:瓊林蔡氏祠堂、東溪鄭氏家廟、西山前李氏家廟、豐蓮山牧馬侯祠、官澳龍鳳宮、慈德宮以及陳詩吟洋樓和睿友學校兩座洋樓。另外尚有一百四十五處歷史建築,絕大部分都是古厝、古厝群和洋樓,都列入文化資產保護的範疇之列。
金門國家公園的成立,將山后民俗村、瓊林聚落、南山、北山聚落、歐厝聚落、珠山聚落、前水頭聚落劃為國家公園的古建築群,設定保護區,在最近十年間,逐漸修護後設定建物使用權,改作為民宿出租,讓其得到空間再利用的功能。
除了前兩項之外,金門縣政府於民國九十年二月制定公布「金門縣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助自治條例」,編列預算,鼓勵民眾針對傳統建築進行修護,從民國九十一年開始接受申請補助修護古厝,至民國九十八年十月,經由該項條例完成修護的傳統建築,已達二百五十件,與古蹟、國家公園範圍內修護的古厝民居,總數超過三百件,這十幾年當中,可說是金門古厝經歷數十年間三次大浩劫之後的浴火重生期,是金門傳統風貌得以保存的一大新生。
金門古厝除了翹脊孤線、山牆、燕尾以及圓翹、脊墜、斗子砌、出磚入石等外觀之美以外,細部的石雕、木雕、磚雕、彩繪與泥塑等各種美術工藝,更是今日金門古厝之美中主要的部分,這些都是百年前來自鄰近各地的工匠們,在金門這個小島上留下的傑作。而其推手,則是金門先民一百多年前遠渡重洋,在異鄉歷經百般艱難、忍受多少思鄉之苦、流血流汗創造出來的成績。
或許有一些不諳金門古厝歷史的人會提出質疑:「為什麼政府要編列預算為金門百姓補助修建私有民居建築?」明白這段歷史的人就會義正詞嚴的回答:「當1950年代金門保衛戰如火如荼進行之際,如果不是這些古厝提供場所讓那些官兵遮風避雨,官兵們何來的精神和力量堅守海防第一線去守土抗敵?無數金門古厝在那段時間所發揮的戰鬥力量,絕不亞於每一位參與守土的官兵,一棟古厝的功績,不遜於一位領有榮民證的老兵。」
結語
具有「閩南傳統」風貌的民居建築當然不只金門才有,鄰近的南安市官橋鎮「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其規模、建築材料、各項裝飾、書法、雕刻技藝,莫不更勝於山后民俗文化村;散布在泉州、漳州、廈門以及鄰近縣份市區內及各山村某些角落的傳統民居,其規模、型制更遠非「金門古厝」所能及。在「閩南文化」日益受到重視的未來,可以預見的,這些散布在閩南各角落的民居建築,都將會一處一處被人所發掘與保護,那時,「金門古厝」是否將會日益被忽視?
如果僅是著眼於古厝外觀柔和的曲線和細部的裝飾之美的話,那麼金門古厝不用多久將會被內地其他地方類似的建築所取代,官橋蔡氏古民居群是最佳而且快速的候選;如果金門古厝不能像其原創時期那麼的細心、用心作修護工作,而採用現代建築那樣的手續和修護手法的話,那麼不必有其他相類似的對象取代,「金門古厝」的魅力,不用多久將自行消失。
古厝的可貴之處,除了外觀之美以外,其建築的時代、經歷過的時代背景,更是金門古厝所特有而他人無能取代的力量。這百年之間,金門在中國近代史的這個關鍵時期,由數十萬軍民所創造發揮出來的力量,已經在歷史上佔有其一席之地。在這段時期,「金門古厝」不是也發揮了其不應被忽視、不該被遺忘的潛在力量嗎?試問所有於1950年代初期在金門從事保衛戰的每一個人,那一位不曾在金門古厝內棲身過?那一位不是從「金門古厝」活命走出來的人?這些故事與經歷,才是金門古厝的魅力,這段歷史才是金門古厝重修的意義。一段段房屋主人異鄉奮鬥的經過,一則則駐軍防衛禦敵的故事,才能賦予「金門古厝」再生的動力。(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