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沙河畔萬聖節﹐就是愛搞怪
每年的11月1日是萬聖節,這節日的前夕 (Halloween),據說所有鬼魂都會自墳場出來,有點類似我們的中元節。
傳說早期的農民為了給鬼魂引路,特別在這節日雕刻南瓜做成燈籠,稱做Jack-O'-lantern。有趣的是我們早期的農村社會,中元節晚上也是家家戶戶在門外點著一盞小燈,上頭寫著「七月流火」為鬼魂照路的。
西方這個節日除了雕刻南瓜燈外,還有搞怪化裝、化裝舞會,舞會中大家費盡巧思裝扮成殭屍、海盜、超人、機器人……等各種造型,幾乎到了不嚇死人不罷休的地步。甚至,連心愛的寵物狗兒也給穿上各種奇形怪狀的衣服,讓人驚訝連連。孩童則於當天晚上挨家挨戶要糖吃「Trick or treat 」(不給糖吃就搗蛋),店家及社區也配合這節日舉辦各種活動。
數日前,到一觀光小漁村,店家已在門外布置一尊尊類似稻草人的人偶,有的生動有趣、有的詼諧可愛、有的恐怖嚇人……。就像是一項別緻的街頭藝術表演。
相較於萬聖節,我們農曆七月的普渡就顯得中規中矩多了,是以一種虔誠的心來膜拜及對眾鬼神的祈福,在這節日裡,人跟節日是分離的。而萬聖節似乎人是融入節日當中,人是可以跟鬼神開玩笑的。人們盡情的打扮化裝,除了取樂自己也娛樂別人。
近些年,台灣的電音三太子是一項絕妙的迎神活動。人套著三太子的人偶隨著現代音樂節點跳著簡單的現代舞步。音樂昂揚熱鬧,人與神玩得不亦樂乎,可說是一項成功的民俗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