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赴馬來西亞拍攝《落番》影劇見聞之二巴生金門村﹕柴埕

發布日期:
作者: 黃振良。
點閱率:1,442
字型大小:

柴埕是位在巴生市郊臨近巴生河岸的一個小地點的村名,在整個巴生來說,這裡是一個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在擁有四萬金門人的巴生來說,這裡卻是一個金門人居住最密集的地點,或者可以稱這裡是巴生的「金門村」。
柴埕地名的由來,緣於早年移居這裡的金門鄉親,大部分都以「剉紅柴」維生。紅柴就是從紅樹林砍伐下來的木材,由於熱帶地區氣候多雨,雨水把陸地上的泥砂樹葉和沃土沖刷入海,馬六甲海峽的一邊是馬來半島雨林,另一邊是蘇門答臘島,兩邊的樹葉和沃土沖入馬六甲海峽裡,一年四季風浪平靜的馬六甲海峽,海水把大量沃土堆積到岸邊,在馬來半島西海岸外沿形成一片一片的灘塗沼澤地,或積成一個接一個的灘塗島,這些沼澤區正是紅樹林生長的理想環境,加上熱帶地區一年到頭都是炎陽高照,也沒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紅樹成長快速。
早期移居馬來西亞的金門鄉親,暫居於巴生市郊,依傍著巴生河的水運,他們用一艘小船到巴生出海口附近砍伐紅樹,再用小船運回家門口附近屯積成堆,待其乾燥後,再將這些紅柴出售。大片紅樹生長於海水長期浸泡的沼澤地裡,水中泥中含鹽分高,有鹹味,所以稱這種生長在巷鹽分地帶的木材叫「鹹水柴」。
居住在海邊的華人,大多靠捕魚、養魚維生,住的地方就選在最近海水的大片灘塗地,灘塗地如何能搭建房屋?他們先用一根一根鹹水柴打進鬆軟的泥灘裡作樁,再一根接著一根在樁頭上釘上木板作地板,然後就在這一片地板上搭建木板屋。鹹水柴原生於鹹水泥灘地裡,不怕海水浸泡,可以使用很久也不易朽蝕,是在海邊搭建房屋的好材料。
馬來西亞海岸沿岸成長的紅林,既有整年不斷成長的環境,又有充裕的養分供給,較大的紅樹可生長到將近三十公分直徑,是加工製作成木板的好材料,而一般作為打樁入地的鹹水柴,則以十至十五公分直徑、且樹幹挺直者為最理想。這種木材長期埋在泥土裡,既不易腐朽,而且因為木材上保留了一些成長時分叉的枝椏,打入泥地裡不會下陷,因此當地一般三、四層高的建築物,多選用這種鹹水柴作為地基打樁的材料,因此又叫做「地基柴」。
初來乍到的金門鄉親,依傍著巴生河岸居住在巴生市郊,平日就靠著一條小舢舨,沿著巴生河搖船出去,到河口外海岸沿線紅樹叢林裡,砍伐紅木,工作到傍晚再把一天工作的成果用這條小舢舨載運回家,堆放在巴生河岸鄉親們聚居的這片土地上,這地面上到處堆放著一堆堆的紅鹹水柴,所以就稱為「柴埕」。
柴埕的範圍並不大,縱橫一百多公尺,一萬多平方公尺相當於金門一個中型聚落的規模,每一棟住屋都是二層建築的木板房,一樓是起居處所,二樓是房間,粗木為架構成的柱子,疊砌成瓦狀的木板牆體,以木板代替瓦片的屋頂,整棟住屋全是用當地盛產的木料架構而成,在馬來半島這個多雨又炎熱的赤道地帶建造木板屋,多窗、斜屋頂和寬闊的屋簷是必要的,每一棟木板屋的二樓,都留著整排窗戶,在這炎熱的赤道地區,窗戶不是為了採光,而是為通風而留。每扇窗眉上方突出的遮雨棚,是為了防止午後突來的陣雨潑進屋裡,而寬闊的屋簷,則是為了晾曬衣物時,不致被突來的陣雨淋濕。早年南來的鄉親,在異地他鄉謀生之不易,在柴埕這個金門村可見其情況之一斑。而他們忍受著炎陽潮熱,為的無非是有朝一日得以衣錦還鄉安度晚年,可是絕大部分人卻是從此在這裡安家立業,繁衍生息。因為早年在金門家鄉確是謀生不易,所以鄉僑們在此雖然生活艱苦,卻也甘之若飴,畢竟此地謀生機會比之金門家鄉好了許多,在家鄉的親友,是否能體認異鄉生活之艱困,可就不得而知了,或許有些人還以為南洋是遍地黃金,輕鬆出門賺錢,工作不用太辛苦就有錢可匯回家鄉了。
猶記得幾十年前,還可見到少數金門人,每日錦衣美食,每月在家等著僑匯到來的景況。故鄉的親人啊!你可知道丈夫兒子在此地忍受烈日炎陽煎熬,忍受人在異地孤寂心靈的悲苦!只有在類似柴埕這種同鄉聚居地,閒來才得與三五同伴,夜半互訴異鄉的孤寂,以解悲情苦衷。
在柴埕木屋群的外圍,是成片的寺廟區,這裡有延續自家鄉信仰的媽祖廟、有關帝廟、三忠王廟、王爺廟、土地公廟,還有幾座深具本土特色的拿督公廟。簡單說,拿督公就是本地的土地公財神爺,居住在柴埕的鄉親,多以打魚、砍鹹水柴維生,每天要搖著舢舨出海,常出遠門的人會在船上供奉船頭拿督,在沿岸近海工作者則奉拜拿督公與拿督娘娘,一個僅有百戶的柴埕金門村,就有十幾座各型廟宇,這些延續自家鄉的信仰,對於身在外地的異鄉人而言,是心靈上長期孤寂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寄託,是許多無形力量之泉源。
柴埕居民既是以砍伐鹹水柴維生,當然不只是以木板屋(柴厝)為招牌,村外還有簡單的鋸木機具設備。柴埕居民從沿海採伐回來的紅柴,堆放於柴埕的各個角落,不久即進行裁切作業,或橫裁成段,或縱切成板,一片一段進行加工裁切後,待其乾燥到既定程度,再轉賣出去。早期用的是人力拉鋸,後期用的是電力切割,在裁切場的周圍,還有一大片用棚架搭建的紅柴木板堆放場,裁切後先行乾燥後再出售。
如今的柴埕,原本整大片木板搭建的住屋,當今已經一座一座相繼破落了,有些甚至成了野狗居住的廢墟,近些年來,隨著當地政府的政策,以及住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批又一批年輕的金門人搬出柴埕,到巴生市區或到外地購買新居,大部分老人家跟著住到新居去了,只有少部分老年人留在柴埕,不願離開這個他們從小棲身的舊居。柴埕的沒落不禁教人唏噓,但這也是一個可喜的現象,柴埕的沒落表示年輕的一代有了發展,有了足夠的經濟能力,才能搬出這個有點讓人視為貧民窟的地方,尋求另一個新據點,去開創另一片天地。
剝落的木板屋不再刷上油漆,殘破的窗玻璃不再換補,有些掛上門鎖成了一座空屋,有的改作另一項用途,成了屋主人養燕採集燕窩再待價而沽的燕屋。巴生河岸不再舢舨匯集,巴生河水不再是槳聲櫓波起落的水面,就在咫尺的一路之隔,一座連棟達百米長的四層水泥建築橫亙在柴埕的傍鄰,就在百米之遙,一棟棟十層以上的高樓拔地而起,柴埕成了金門鄉親的回憶,成了金門鄉親尋覓昔日風情的柴場,但願有一天,這裡也會像他們的故鄉家園一樣,一處處成為被列入保護的古蹟,如此,讓柴埕成為巴生金門鄉親在當地定期聚會的新故鄉。
誠然這裡的建築聞不出一點金門味,但這裡的口音卻充滿金門腔。柴埕,這處金門鄉親遠赴異鄉的初始聚居地,它是一個道地的巴生金門村。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