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脈絡尋找浯島風華
──試論黃振良《浯洲場與金門開拓》
《浯洲場與金門開拓》是黃振良老師最新一本攸關於文史方面的書籍。倘若以嚴肅的文學觀點而言,顯然地,它與黃老師之前出版的各類文史作品是有明顯差異的。例如:《金門古式農具》、《金門民生器物》、《金門古井風情》、《閩南民間信仰》……等書,它們都有一個單一的主題,較易發揮。而相較於《浯洲場與金門開拓》書中的十八篇作品,無論是研究論述或是文化交流,它所涵蓋的層面不僅更加地廣泛,欲詮釋的旨趣似乎也更加地多元。即便我們不能就此論斷這本書就是黃老師的代表作,但我們卻能從其中,領會到作者思維的縝密和文筆的老練,以及整個文本欲表達的意象。
誠然,這些作品都是黃老師書寫各類專書之餘的「副產品」,但是,我們則依舊可從其十三萬餘言的文字中清楚地看到,作者是在歷史的脈絡中撫今追昔,孜孜不倦地尋找浯島的人文風采、先賢行蹤,以及逐漸被歲月湮沒的文物古蹟,而後逐一地把它作成記錄並書寫成章。由此可見,作者欲詮釋的何止是對這片土地的愛和關注,他所留下的豈止只是一篇篇文史記錄而已,讀者們想瞭解的歷史文化與風土民情,浯鄉子弟急欲汲取的人文知識與島鄉歷史,可說全在他的字裡行間躍動。他的專注和用心有目共睹,交出來的成績單更是璀璨亮麗,是許多文史工作者難以與其相媲美的。
然而,當我們有上述的體認與共識時,卻也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倘若黃老師早年沒有練就一身不凡的文學功力,與一枝字挾風霜的不朽之筆,復加近幾年來不斷地汲取新知、蒐集資料,甚至為了求證而不遠千里四處探訪耆老和相關人物,焉能書寫出那麼多膾灸人口、且又能流傳百世的文史佳作。其不屈不撓、不恥下問的求知精神,的確令人贊歎!古諺云:「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它或許就是黃老師著作等身與成功的主要因素。
在《浯洲場與金門開拓》書中的十八篇作品裡,黃老師把它區分為「研究論述」與「文化交流」兩輯,並以〈浯洲場與金門開拓〉這篇作品做為書名。可是,當我們觸及到書題作品時,卻也深感訝異,作者並沒有以較熱門的民間信仰、朱子史緣或是河洛文化做為開端,而是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和流暢的筆觸,先為讀者們詮說一段他最為熟悉的「鹽史」。
眾所皆知,鹽是民生必需品,人體倘若缺少鹽,除了食不知味外,也會讓疾病纏身。黃振良老師首先引用明代古籍《天工開物》〈作鹹第五〉篇說:「天有五氣,是生五味……,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經年絕一無恙,獨食鹽禁戒旬日,則縛雞勝匹,倦怠懨然,豈非天一生水,而此味為生人生氣之源哉?」故此,我們不能低估鹽對人體的重要性,而它的種類更有池鹽、井鹽、末鹽、崖鹽、海鹽等五種。作者非但一一介紹它們的產地、形狀,甚至從煮鹽到曬鹽也作了完美的詮釋,讓讀者們對其種類與生產過程有更深一層的瞭解。然而,該文介紹的似乎不僅僅只是:「鹽之產也,或取於山,或取於海,或取於井,或取於池」及其種類和生產過程,作者欲敘述的「浯洲場」或許才是全文的重點。
從首篇的文本裡我們看到,金門的鹽業迄今已有一千一百餘年的歷史,正式建場徵鹽亦有七百餘年的時間。所謂浯洲場,亦即金門鹽場,場址設於東埔,負責管理與行銷,所轄則有官鎮(官澳)、永安(西園)、田墩、沙美、浦頭、斗門、南埕(浦邊與劉澳之間)、保林(古寧頭慈湖沿岸)、東沙、烈嶼等十個「鹽埕」專負曬鹽生產之責。儘管上述部分地名對讀者來說是相當熟悉的,但如果要把它正確的位置或其由來一一加以記錄,卻也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例如位於西園的「永安埕」,因年代久遠,幾乎無據可考,作者為了書寫這個小單元,除了參閱《福建運司志》書中所繪的〈浯洲場曬鹽灘團〉圖外,並以周邊一塊「永安橋」的古石碑作為佐證,讓這段歷史更具說服力。或許,當讀者們看到這則簡短的敘述時會覺得沒什麼,然而作者為了求真求實,為了向歷史負責,他所花費的時間與心血是筆墨所難以形容的。假使沒有善盡一位文史作家的職責而記載不實或糢糊帶過,那必是一種欺瞞的行為,勢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整體說來,浯洲的鹽史,也是一頁活生生的浯島開拓史。作者從金門千戶所城與烈嶼、陳坑、峰上、田浦、官澳等五處巡檢司的的構築,到居民對鹽業的依賴、鹽業對金門經濟的助益,以及鹽業與金門科舉……等等,都有所著墨。然而,儘管鹽業對金門有諸多的助益,但也因為鹽田密布,雜草樹叢枝椏被砍伐作為煮鹽的燃料,復將部分雜林地闢為農田等因素而造成金門風沙飛揚的風害。作者不厭其煩地從明代中葉之前至民初,攸關於島上的風害與浩劫,都做了極詳細的詮說,讓我們重新溫習一段久違的歷史,也同時聆聽黃老師為我們講述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
在讀完古代的鹽史後,作者又引領我們進入到近代的西園鹽場。從金門防衛司令部戰地政務委員會西園鹽場的全盛時期,到金門縣議會決議、金門縣政府宣佈關閉西園鹽場為止,出生於西園村的黃振良老師,可說是它最好的見證人。然而卻也因此讓我們感受到,倘使心中對這片土地沒有一份使命感,黃振良老師不可能浪費時間去蒐集那麼多資料;假若對鹽鄉沒有感情的存在,他又焉能引經據典把它書寫得那麼完美。金門這段鹽史由他這位出生於鹽村、且學有專精的文史作家來擔綱、來書寫,或許再恰當不過了。
〈金門太文巖寺歷史調查研究〉與〈縣定古蹟王世傑古厝與古墓歷史研究〉是兩篇頗具歷史價值與可讀性甚高的作品。設若以題目而言,我們看到的似乎是兩篇嚴謹且又生硬的學術性論文,但是,當我們詳閱它的文本時,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嚴謹中略帶柔性的筆力,把原本較為枯燥乏味的研究心得,書寫得那麼生動流暢,這或許與他早年從事文學創作有相當大的關聯吧。〈金門太文巖寺歷史調查研究〉讓我們看到朱熹與宋代金門的開發、清水祖師爺的信仰源流、古區的歷史與陳氏家族,以及燕南書院與太文巖寺的種種事蹟。作者為了書寫此一篇章,曾數度遠赴福建武夷山探訪朱子故居,並在「朱熹書院」尋找先賢生平資料,而後以其嚴謹慎重的態度加以整理、考證和撰寫,復提出數點建言供燕南書院與太文巖寺重建單位參考。其大公無私的精神非僅讓人敬佩,也同時展現出一個文史作家的胸襟。
而在〈縣定古蹟王世傑古厝與古墓歷史研究〉這個篇章裡,則讓我們瞭解到浦邊聚落的歷史變遷、浦邊王世傑家族、王世傑與竹塹之開發,以及新竹與浦邊王家往來情形的各種關係等等。從文中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先賢王世傑從襁褓中就飽嘗離亂之苦,幼年又遭失怙喪母之痛,十四歲入伍當軍伕,十六歲離鄉背井遠渡重洋,青壯時期是在顛沛流離的環境中度過,往後卻是他在異鄉開創天地的歲月,可是卻為了巡守自己辛苦開墾的農田而喪失生命,最終始落葉歸根、埋骨於故鄉金門的土地上。
不可否認地,這段歷史迄今已三百餘年,歷經歲月的更迭、時局的重大變遷,景物非僅不再,人事亦已全非,想尋找先賢的蛛絲馬跡談何容易。但是,經過作者四處尋找資料,復加佐證,然後有條不紊地加以整理、撰述,始讓先賢的生平事蹟完整地呈現。對於外界的疑惑之處,例如:同安金城馬巷在那裡?王家何時從東沙遷浦邊?王世傑的生卒年何者為實?王世傑是商賈或軍職?浦邊王家昭穆何以先新後舊?……等等,作者亦根據史料一一提出解釋,讓這段歷史更具說服力與可讀性。
〈讀史知鑑〉是黃振良老師赴台參加「鄭成功、劉銘傳」學術研討會,聆聽李增教授講述〈鄭成功與金門之關係述論〉的感想。雖然鄭成功與金門的關係最為密切,從隆武二年烈嶼吳山會盟開始,直到永曆十五年自料羅灣東渡為止,無論是練兵、抗清、北伐、退守、渡台,始終以金門為基地,在金門的十五年間,也是他一生事業最輝煌的時期。
然而,鄭氏在金門除了軍隊操練場的開拓、造船廠的興建、水井的開挖外,其他似乎少有建樹,甚至大量砍伐森林用於造船或燃料,讓金門變成一個牛山濯濯、風沙飛揚的島嶼。攸關鄭成功在金門的功過,凡是生長於這座島嶼的學者或文史作家,其看法幾乎都是相同的,即使他們不便下定論,但歷史是一面清晰光亮的大明鏡,其功過是非勢必會在鏡面上顯現。雖然,此一篇章只是作者參加學術研討會的一點感想,但他卻又補充不少資料,為讀者們講述「金門有關鄭氏的文物」等種種事宜,並對「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觀兵弈棋處」的地點、石刻,與烈嶼下田「國姓井」是否真是鄭氏或鄭軍所鑿等兩點提出置疑。儘管迄至目前為止尚未得到任何的回應,然卻也讓我們聯想到,一個有格調、有擔當、負責任的文史作家,講的是證據、追求的是事實的真象,而不是附會於時代潮流,以假象來誤導讀者。
〈雲「根」之去,「酉」堂之來〉是黃振良老師對「漢影雲根碣」與「水頭黃氏酉堂別業」兩處古蹟之疑處的補述。對於「酉堂」名字之典故,雖然有學者進行調查研究,所得結論為:「黃俊於乾隆丁酉年建書齋於中界,以是年興建,故號曰『酉堂』……。」但作者則從水頭耆老黃啟政先生處,取得一幅名為「書通二酉」的漫畫,該畫上附有與「酉」相關的簡單說明。於是作者把這些資料重新整理,並歸納出兩個問題,其一為「酉堂」之名出自何人的心思?其二為「書通二酉」之典故出自何處?其目的是想就教於方家。想不到該文在《浯江副刊》刊載後,隨即引起諸多文友熱烈的討論。即使結論並不一致,但至少彼此都能抒發自己的見解。設若以一般人的觀點而言,首先取得資料的人,想必會根據新資料擅下定論──「酉堂」就是出自「書通二酉」。但是,作者並「不敢自以為是」,他「只是把這份資料提供給文史同好作為研究之參考」,其謙虛不自炫宏博的處世之道,不僅值得敬佩,也是後輩學習的榜樣。
繼而地,黃振良老師以輕鬆感性的筆觸,透過其內侄董瑞生先生,轉述其先父董烏石先生,生前為他講述的一段故事,來詮釋「雲『根』之去」的典故。大意如下:「民國四年農曆三月初四日,當日清晨大雨傾盆、雷電交加,卯時小古崗董家有位小男丁出生,翌日,有人發現山坡上的『漢影雲根』巨石被雷電擊中,滾落在原址前的地面上,因遭雷擊,巨石如同被煙火薰過,表面呈黑色。在爾時教育不普及下,常為新生兒命名大傷腦筋,故而董家就順勢把孩子取名為──董烏石。」而從學者的調查研究上我們看到:「古坑人謂被風雷刮毀,也有說是因古坑人取石毀壞……,故該石僅存『漢影雲』三字,不見『根』字。」等語。儘管傳說與調查研究各有所本,但相對地,它的物證是較薄弱的。於是作者提出他的看法:「各種推測來自各不同的假設,如今這『根』究竟在何處?有可能已被不識者無意間鑿開動用,也有可能係有識者故意將這『根』移作建築奠『基』之用,或者這『根』現正埋在附近某處也不可知!」如此之詮釋,非獨是對這段歷史的尊重,也正是一個文史作家的基本態度。
《金門歷史發展》是黃振良老師擔任解說員訓練課程、授課的一份講義。全文區分為二十五個小節,作者從史前遺址發掘、上古期的閩越、中原士族南遷、浯洲的開拓、宋末元初的移民、明代金門的科舉……等,一直延伸到明末清初的金門,以及陷日八年、國共內戰時期、戰地政務時期、新世紀與小三通、金門的未來……等等。即使每個小單元只用簡短的幾百字來陳述,但我們看到的,彷彿就是一部「金門史」的縮影和摘要。倘若以作者的學識和文學素養,復再與歷代人物與大事記相融合,儘管不能書寫出一部氣勢磅礡、震古鑠今的「金門史」,至少它的架構已儼然成形,「簡明金門史」初稿的完成似乎也是指日可待。誠然,大部分史書的撰寫,仰賴的幾乎都是學者和專家,但是,一個學識淵博且長年關注這座島嶼的文史作家,並非不能勝任是項工作,因此,我們冀望黃老師能來擔綱。一旦寫成,讀者們只要進入書中,即可瞭解到金門的全部歷史,可謂一卷在手,終身受用無窮,我們衷心地期待著。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