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學長同學
11月8日,我去福州市公安局辦「往來臺灣通行證」的簽注。金門學研討會在12日召開,如果按五個工作日計算,加上雙休日,得到本月15日才能取回證件。現在辦簽注比以前快多了,承諾雖然是五個工作日可取,通常三天便可以辦好。心裡仍然有些不安,托了一個學生,結果次日便收到快遞。12日下午到達金門水頭碼頭,水彰已經在碼頭等候了。
三十年來,我參加的學術研討會局限於中國古典文學專業,其他領域的研討,並沒有引起我多大的興趣。當然也有幾次例外,一次是1999年在泉州召開的泉州學研討會,第二次是2009年在成功大學和金門技術學院舉行的閩南文化研討會;不過,這兩次研討,我提交的論文也限於中國古典文學。第三次就是這次金門學研討會了,我提交的論文是《旅閩金門人的時空脈絡》,與其說是這一篇論文,不如說是一篇調查報告。其實,這次故鄉行的收穫,還不在於會議研討本身,而是領會了會場內外金門同鄉師生間、同學間的情誼。
金門學研討會,顧名思義,研討的內容當然是金門的歷史、現狀以及金門的未來;辦會的地點又是在金門縣,與會者以金門縣籍人士為多,聽眾絕大多數也是金門人,這是很正常的。吳連賞教授,我第一次在高雄會到他時,他是高雄師範大學教務長,現在他已經是這間大學的副校長了。此次會議的主持人是金門學研究會理事長蔡鳳雛先生,他是吳教授的老師,恰好吳教授又是蔡理事長的論文評審人,會上會下,吳教授老師長、老師短地叫個不停。蔡理事長同時也是好幾位與會者的老師,聽到年紀也不輕的學生們叫老師,蔡理事長是再開心不過了。對老師的尊重,我這裡還要說說金門中學許維權秘書。許君為人機敏風趣,席間,得知許君是吾友廈門大學朱水湧教授的學生,一提到朱教授,許君則一臉嚴肅,連聲稱「朱先生」。水湧教授招收如此懂禮數的學生,值矣!
金門縣不大,就是那麼一所高中,你是金門中學的畢業生,我也是金門中學的畢業生;我是這一屆,你是哪一屆?你是學長,我是學弟;我是學弟,你是學長。近年來,有幾位金門子弟來我的門下攻讀博士學位,從2008級至2010級都有。既然有上一級,就會有下一級,上一級是學長,下一級是學弟。學長、學弟,論的是年級而不管你年齡大小。葉鈞培、陳炳容是2009屆,王水彰等是2010屆,論年齡,水彰比鈞培、炳容大,但是鈞培、炳容卻是學長,水彰只能是學弟。水彰學長長,學長短地叫著他們兩位。宴會入席,或者到我房間小坐,水彰都很禮讓,一定要讓學長上座。學長們也因為水彰稍稍年長,極力避席,常常得等我發話,他們才隨便而坐。
在金門,我還常常感受到同學之間的友情。金門中學畢業的學生,同一屆的,「同學」二字不時掛在嘴邊,動不動就說某某是我的同學,某某的太太是我同學,某某的先生是我同學。葉鈞培、陳炳容、王水彰等來福建師範大學讀博士,同一年級的同學,不少年紀比他們輕,有的還年輕許多。我說,你們叫他名字就可以了。年長些的水彰總是說,不論年齡,同一屆,都是同學,應當叫他某某同學,不可直呼其名。水彰等人的平等對待同學,令那些二十多歲的小博士生感動得不得了。
尊敬師長,友睦同學,是一種古老而傳統的美德。十多年前,我太太還在另一所大學執教,由於這所大學正好是大陸最早招收臺灣學生的學校。或許由於語言相通的緣故,常有學生來舍下聊天,有時還留下來吃便飯。本來,太太的學生,和我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但是,這些學生卻管我叫「師丈」。有幾個學生,年紀和我也差不了多少,他們騎自行車,遠遠看到我,就會跳下車來,問一聲「師丈好」。令我難以忘懷的是,1998年,我到臺灣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家在高雄的一位學生,堅持一定要來臺北看「師丈」,而且還要請吃飯。我再三推辭,這位學生再三懇請給他機會。用過餐之後,他又乘飛機趕回高雄。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以我一日長乎爾」,而高雄這位學生,一並不是我真正的學生,我只是「師丈」而已;二我並不「一日長乎爾」,而是他「一日長乎吾」,只因為我太太教過他的書之緣故,只因為我是「師丈」,對我尊敬有加。我常常把這件事說給我的學生們聽,其目的並不是要他們必恭必敬地對待我這個老師,而是要他們記住這種傳統尊師的美德。
老師、學長、同學,是再普通不過的稱謂而已,這次來金門感觸良多,而且引發我對「師丈」的聯想,隨手記下來,亦不枉此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