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髮人看黑澤明電影《生之慾》
取悅銀髮族的系列中,「電影賞析」算是最適合心平氣和的樂齡活動之一了!現實生活裡年齡越大的人們,越容易敏感到自己可以掌控的世界縮小了不少,明天不一定會更好,但是「明天一定會更老」卻很確定,而且是容易傳染的恐懼情緒。
反觀電影呢?它一直都是回味人們內心深層意識的「心靈重建工程」,運用它所具備「自娛娛人」的作用,依照2009年在金門社區大學所舉行的談文論藝──「20場影藝對話」的模式,從民國99年12月至民國100年,接續長達八個月期間,金門縣銀髮族再教育,將延續在家庭教育中心的樂齡課程裡,企圖結合金門縣寫作協會和金城鎮樂齡學習中心的活動,進行開朗豁達的「老年長青系列課程」。
開始過濾所想要的影片時,第一部雀屏中選的,竟然是日本導演黑澤明執導的《生之慾》。
為什麼要選黑澤明呢?顯然有著樂齡學習中心的特性,那就是參與的群眾大多年齡不小囉!對於黑澤明這日本國寶級人物,仍有所崇拜。
廿世紀的國際影史上,幾乎最多人認識的日本導演就是黑澤明(1910-1998),出生於東京,本是讀藝術及繒畫系的他,1936年才加入電影圈擔任助導,1950年他導演了《羅生門》,並且在威尼斯電影節奪得首獎,1954年又有《生之慾》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之後,他又繼續編導了許多部被視為令人拍案叫絕的得獎電影,因而聲名大噪。同時他執導電影時,所使用獨特東方風格,融合西方技巧的手法,也引起國際間對日本電影的注意。
不過在1971年,這位大師級人物,卻也曾經因為影片賣座不好、負債,而企圖自殺,獲救之後仍繼續拍攝電影,直到1998年臨終時,對電影極度痴迷的他,還正在籌拍另一部新電影。
為什麼選黑澤明《生之慾》這部片子呢?除了它當年以東方影片新姿,勇奪柏林影展銀熊獎之外,它是日本戰後多套最受歡迎的電影之一,黑澤明個人電影風格,以及劇本故事的豐富變化主題,在《生之慾》影片裡,幾乎可說是全貌表現。
《生之慾》故事內容,敘述的是一位在區公所上班,奉公守法的老課長,某天突然被醫師告知,得了不治之症的胃癌,即將不久於人世。知道自己來日不多,又受到兒子媳婦的冷默對待,覺得人生孤獨而無助,老課長因此自暴自棄,在藉酒澆愁之後,省覺自己勞碌了大半生,到頭來卻連人生是啥滋味也搞不清,於是開始思索起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是甚麼呢?──黑澤明為什麼要這麼大費周章地,探究這一個很老很土的問題呢?其實和黑澤明濃厚的人道關懷理念最有關係,他是藉此發問,尋求人們自己內心的解答,人生意義至少包括著下面數種面貌:
首先的發問是「人生意義是享受不斷的聲色犬馬」嗎?
老課長獨自在餐館喝悶酒,遇到的年青作家回答他說「人生就是大把花錢、聲色犬馬」,電影中呈現的是,他硬把課長拖往舞廳、夜總會、酒吧,讓他跳舞、抽煙、叫女郎陪酒等等,但這些都麻醉不了課長的悲哀,黑澤明拍下他淚流滿臉地呆望遠方,哼起淒涼小調的畫面,讓我們不忍卒睹。
接著又問「人生意義在被包圍的溫暖感情裏」嗎?
公所裡將被裁員的女同事,整天嘻嘻哈哈又肯關懷老課長,激活了他麻木的神經,這感覺好像溫暖,但是到底是愛情,還是憐憫?黑澤明對深層心理的漸進手法,表現在拍攝女同事對老課長的「驚」、「疑」、「怕」,再發酵成「厭惡」,老課長喊道「妳為甚麼如此快樂?」起因於明白自己永遠企盼不到那一種朝氣,令人隨他體會到內心深沉的悲哀。
最後它所體驗的卻是「人生的意義在成就自我所認識的大眾需求」:
因為到公所陳情的街坊里巷人們一句戲言,老課長找到他的人生意義,就是忘我地為人民犧牲──遊走各機構及公所的各部門,為眾街坊填平污渠興建公園,當老課長孤獨死在公園鞦韆架上,他卻是受到尊敬的,影片結束前運用《羅生門》式的、各自表述和倒敘等黑澤明方式,使這種印象成為最深刻的經典場面。
影片當中所探討有關生與死、官僚主義、及時行樂、友情或愛情、親子兩代感情的疏離等問題,實際上反映了當時日本的社會形貌,時移境轉,和今天、未來的社會,仍然再三反覆著雷同的現象啊!
歡迎你來觀賞,不為別的,只為了自己「明天一定會更老」,所以必須思索如何讓自己「明天一定要更好」!
附錄:黑澤明完整作品參考書目:
1.《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曹永洋譯,1973年,志文出版。
2.《儒者黑澤明》,曾連榮著,1985年,今日電影雜誌出版。
3.《亂》黑澤明的電影劇本,張昌彥譯,1986年,時報文化。
4.《蝦蟆的油:黑澤明自傳》,林雅靜譯,1994年,星光出版。
5.《武者的影跡》,刁筱華譯,1995年,萬象出版。
6.《日本電影風貌》,舒明著,1995年,聯合文學出版。
7.《黑澤明作品全集》,佐藤忠男監修,東寶電影公司出版。
8.《至聖鮮師》,德間書店出版。
9.《黑澤明專輯》,日本電影旬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