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師亦母的姑媽
一、才貌出眾的姑媽:
姑媽生肖屬馬,出生於庚午年,她排行最小,我父親允成是大哥,叔父允寧是二哥,姑媽名字叫瓊華,家裡人都喊她小名「查某」,自小就生性聰明伶俐,因當時受教育並不普及,因此姑媽幼年就沒機會進學堂讀書,一直在家裡陪著祖母做一些女紅家庭事務,所有炊粿包粽、蒸煮炒炸、毛線編製、裁衣縫補、民俗祭拜……等,在祖母的調教之下,姑媽樣樣都學得精通,當時被村里親戚朋友們譽為「才女」、「摮查某」,直到她年滿十八歲時,才有機會參加婦女隊識字班學習,當然也是當輩表現最優秀的一員,由於姑媽才貌出眾,又亭亭玉立,享有「斗門之花」之美譽,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時拜託媒人上門求親者不計其數,奈何姻緣時機未到,儘管媒人踏破廳,姑媽一樁親事也沒看成,直到23歲那年,她的白馬王子終於出現了,經由我外婆作媒撮合之下就許給了瓊林村的姑丈──蔡金皮先生。
二、賢能治家的姑媽:
姑丈蔡金皮先生(生肖屬羊)小姑媽一歲,俗話說:「娶某大姊坐金交椅」,姑丈一生服務杏壇,從執教鞭的教師到當校長,每一天早出晚歸,忙於百年樹人、有教無類的教學及校務工作;又熱愛童子軍活動,常為地區的童子軍教育工作策劃各種訓練及露營活動,極盡所能奉獻心力;姑丈又忠黨愛國,擔任區黨分部及縣黨部委員,常為上級交付各種任務之達成而日夜忙碌;姑丈又熱心村中公益事務,舉凡為民代書、糾紛調解、宗祠祭典活動……等大小繁瑣事情,似乎樣樣都得來請教姑丈,或是要他親自參與,因此自己家中大小事情就無暇再分身照顧了,好在家有賢妻的分憂解勞,包括侍奉年邁的一對雙親、養兒育女、家中的柴米油鹽、年節慶典祭拜、親戚朋友禮尚往來……等大小事宜,就全靠姑媽一人獨挑重擔來張羅了,尤其親家公(姑丈的父親──蔡公有杞老先生)以務農為業,擁有一大片農耕田,加上又有不少海蚵田;姑媽自從與姑丈結婚後,每隔二年就生下一位表弟妹來,表弟鈺麟、鈺鑫、鈺龍、鈺永、鈺泰、表妹彩月、彩娟共計五男二女,吃喝拉撒全憑姑媽一手照料,真是難為姑媽,若非姑媽十項全能,允文允武、那能把一個家內外打點、料理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也莫怪乎老親家公生前常對鄰里誇讚及慶幸自己能娶到「瓊ㄟ」(瓊林村鄰里長輩們對姑媽的稱呼)這位好媳婦,也常開兒子(姑丈)的玩笑說:「你娶著一個好某,卡贏過三個天公祖」。
三、育我如母的姑媽:
姑媽大我十六歲,父親在我生下六個月後(36年農曆正月)為了逃避徵兵即遠赴南洋,母親與嬸婆們每天都要上山耕作,我留在家裡就由姑媽和祖母照顧著,據說當年的小孩正流行一種所謂「發胎毒」的皮膚病,從頭到腳全身潰爛,那時又沒有醫療保健,完全要靠土方法自己處理,不能倖免的我就得難為姑媽和祖母特別要辛苦小心的照顧了,尤其每天要幫我換洗衣服時,因為衣服與身上皮膚潰爛結疤沾黏,必須先以冷開水或冷茶浸泡後再慢慢撕脫下來,要穿衣服之前,要把傷口處理乾淨後,再用大理石粉或是太白粉(以前醫療不發達,尚還沒有消炎粉、爽身粉等)撲上後再輕輕穿好衣服,偶而幾次讓母親幫我換衣服時,一向幹粗活習慣出大力的母親,自然不能像姑媽那樣小心翼翼、輕手輕腳的耐心侍候我,常常我被母親弄痛得哇哇大哭,害得母親因而要遭祖母之責罵,想起這一點,我就應該感謝當年姑媽的細心照顧之恩了,也深感對不起母親,因為當時還小的我,畢竟不懂事,也不能體貼,更不懂得咬牙強忍,以至於不孝的讓母親受委曲要遭祖母之責罵,辛苦的媽媽!實在對不起。
在姑媽和祖母、母親的關愛下,我慢慢長大,約四歲時,姑媽就親手幫我穿耳洞,祖母還特別幫我買一對金耳環戴上,平常及過年所穿的衣服,都是姑媽一手裁製的,毛衣、襪子、帽子、手套是用毛線針編織的,鞋子則是用較厚的布一層一層用糊晒乾後當鞋底,鞋面則是用較深色的零頭布塊剪成,再用一針一針縫製成的。記得六歲時剛進入小學上課的第一天,興高采烈的穿上姑媽從頭到腳為我準備的新衣新鞋,還特地煮了兩顆紅蛋陪我到學堂的課桌上去滾紅蛋,看是否會滾得直(若是滾得直則寓意寫字不會歪曲,而且求學讀書會一帆風順)?從此以後,姑媽又擔負起了在家督導我學業功課的嚴師了(姑媽她要求很嚴格,當天老師在校所教的功課,放學一回到家,該背的課文就要背給她聽,該寫的作業就要寫完後才能去玩或是去幫忙做家事,寫字時不能馬虎,若有不工整者或不能令她滿意的,她就立即用鉛筆擦擦掉,要我重寫)。她的嚴格要求,讓我在小學的六年階段,幾乎是每學期都名列班上第一名,無形中也養成我後來做事一板一眼、凡事力求完美的好德行。
迨至民國47年「823」炮戰,金門中學舉校遷台,祖母和母親不捨讓我一個小女生獨自赴台,剛考進初一的我因此輟學了兩年,為了躲避匪砲的射擊,姑媽家裡有政府補助新建的防空洞,母親把我送往姑媽家住,一方面為了躲避砲擊的安全方便;另一方面也充當姑媽的小幫手(協助照顧表弟妹們、洗衣服、做家裡的雜差事等),親家公從事的農作播種、除草、施肥、收成等粗活,都僱請村中壯漢及村婦以按日計酬方式進行代勞完成的,我與表弟妹們僅在家幫忙做一些剝玉米粒、摘花生、或是披曬收成好的農作物等較輕微的工作而已。
四、深富教育哲理的姑媽:
姑媽管教孩子(包括我、表弟妹、及後來她的外孫)的方式都是「說一不二」、「嚴而不苛」、她頗懂得「規過在私室、揚善在公堂」的教育方法,回想起當年,姑媽她要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膽大心細,凡事先把如何去做的方法步驟先告訴我們,接著就要靠自己去嘗試。記得有一次姑媽要下海去拿海蚵,交代我要先煮飯,第一次學煮飯,我完全照姑媽的吩咐步驟去做,「米洗好後下鍋,量水要滿超過手背高度,水燒開了,先盛取一些米湯至水與米平,再繼續燒煮至鍋邊米漿泡成疤有爆聲?可熄火」,可是我沒等飯停一會兒悶熟再起鍋,馬上就把米飯起鍋,這時候剛好姑媽從海邊回來,她見我盛好的米飯有一些尚未熟透,趕緊要我再把飯倒進鍋裡,再加入一些剛才取出的米湯後加鍋蓋,重新再燃燒柴火後再熄火,讓飯悶熟,從這次經驗之後,我就在姑媽的教導下學會很多做家事的本領。在學習做事的過程中常會發生小挫折、小過錯,姑媽總是很有耐心的教導,但是在別人面前,她卻經常有意的誇讚我是如何的很會幫她做許多事,姑媽的這種教育方式,讓我在別人面前很有面子、很光彩,深深的感到自己有本事、有能力、有信心,益發更主動的願意為她去做更多的其他事情,直到後來自己當了老師,結婚生育子女,以及後來又當了校長,我一直以姑媽管教我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說一不二,嚴而不苛」,「規過在私室,揚善在公堂」,「教他釣魚的方法,不要釣魚給他吃」,「多讚美、肯定,善用比馬龍效應……」等,同樣的去對待子女、學生及部屬們,當然凡事要以身示範、善用愛心及高關懷是很重要的,學習到姑媽這一些教育哲理和方法,真讓我一輩子受用無窮。
五、如「及時雨」紓困的姑媽: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在姑媽家一直住了整整兩年,在這不算短的日子裏,朝夕和姑媽、姑丈以及表弟妹們的相處下,儼然就像一家人,我只是表弟妹們的大姊頭而已,姑媽很公平的把家事做適當的固定工作分配:我必須幫忙洗衣服、作飯菜、照顧二表弟鈺鑫(3歲)、鈺龍(1歲);大表弟妹鈺麟與彩月必須幫忙掃地、洗地板、洗碗的工作,晚上我還要幫姑丈改六年級的數學作業,以及公民科的試卷蠟紙刻鋼板事宜,姑媽還教我用縫紉機縫製表弟妹們的衣服,讓我從小就會縫製簡單的衣褲,也學會繡花的本領,及養成主動勤勞幫忙做家事的習慣。後來金門中學於49年復校,我順利再考上初中,從此以後,每學期開學所需繳的註冊費及每月的伙食費都全靠姑父母幫我先墊繳,伙食費(每月200元)一直要等到金門縣政務委員會申請救災總會核准補助清寒學生免費搭伙發還後再奉還給姑父母,就這樣在「即時雨」姑父母的贊助下,才順利完成了初中、高中、特別師範科的學程;在這些年的就學期間,因住宿學校,每逢週末下午或是星期日,常常順路在回家或是返校的一趟行程中,就會勤快的往瓊林跑,一則看望年邁的外婆及愛我如己出的姑父母,一則順便請教姑丈一些課業上及處事上的疑難困惑問題,姑媽還會用海蚵做出好多種好吃的花樣食品讓我帶回斗門或是帶往學校吃,姑媽本身不敢吃海蚵,而姑丈和我是吃再大顆的也不怕。56年8月1日特師科畢業分發到金沙中心國校開始任教職,58年春(3月2日)結婚後,還經常與世昌帶著長女芯芸到瓊林去叨擾姑媽,後來孩子多了,就越來越少有時間去找姑媽了,每當憶起瓊林七月十九日普渡、清明節及冬至春、秋兩祭的做頭時,姑媽總要多準備許多菜餚,讓我帶回斗門娘家,為老祖母、媽媽、叔嬸、弟妹們打牙祭,雖然已事隔多年,但每當想起姑媽煮的「麵線盤」、「芋頭燉肉」、「大蒜炒肉片」、「麻油燒雞」……等好吃的菜餚時,迄今還是會口水直流呢!
六、姑媽最悲傷的時段: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姑媽最悲傷的時段,應該是民國78年下半年到79年的春天,78年下半年,最敬愛的姑丈,因長年太忙碌,終於積勞成疾,在為四表弟鈺永完成終身大事後不久即病倒了,當年住進縣立衛生院時,我與世昌趕往醫院去看他,那時候的姑丈已經肝部腫瘤痛得冷汗直冒、坐臥難安,但是還頻頻催促我們儘快回去,不可耽誤上班公務時間,看他強忍自己的病痛,還不斷的耳提面命交代同一時間去看他的賢庵國小同仁有關校務的種種事宜,真是鞠躬盡瘁啊!這一次是與姑丈生平最後一次的見面,因隔日姑丈就後送轉到台北三軍總醫院就醫,之後病情即更加惡化,經醫生宣告,姑丈所患是肝癌末期,此壞消息傳來就像晴天霹靂,原本有高血壓的老祖母,因得知愛婿罹患不治之症,連續數夜憂心未能成眠,導致血壓上升,就在79年農曆大年初四早晨中風昏迷送醫,雖然有清醒過來,但是全身已癱瘓不能言語,也無法進食,必須從鼻胃管灌食,一直到醫院發出病危通知載送返家後,姑媽才從台北搭機趕回斗門看望老祖母,匆匆忙忙用金銀紙箔為老祖母摺了一些金銀元寶後,旋即又飛回台北三軍總院去照顧病危的姑丈,就在農曆正月22日及24日,最敬愛的姑丈和最疼我的祖母相繼撒手人寰,一時之間,同時痛失兩位至親的人,我真能體會出姑媽所面臨一時人世間最慘痛的悲傷。
七、我對姑媽的感恩與祝福:
姑媽在料理完姑丈去世的後事之後才返金,記得那段日子裏,每當我前去看她時,每次目睹廳堂案桌上供奉的姑丈遺像時,我都會禁不住心中的悲傷而出聲的號啕大哭一番,姑媽雖然也陪在一旁落淚,反倒是用慈祥、哽咽的言語安慰我說:「別再哭了!人死不能復生,人生海海幾十寒暑,妳姑丈一生太過節儉了,自己捨不得吃好穿好,凡事都先為別人著想,孩子們幾次要出旅費,鼓勵我倆利用寒暑假隨團出國去旅遊,連同禦寒的大衣、夾克、休閒服……等都一併為我們準備齊全,妳姑丈就是放不下學校的校務,每次都說等退休後再打算,誰料到他竟等不到退休就離開…….所以人生無常啊!千萬記住:人生在世一定要把握當下。」
姑媽失去姑丈後,因怕觸景傷情,就和四表弟一家人大小搬到原住家(現在已由公家單位修建成瓊林十三間民宿)的對面兩落大厝去住,之後就常常赴台,因金門只剩四表弟一家人,其餘表弟妹及內外侄孫們都分住在台北地區,這期間我也因幾次的校長調校異動關係,漸漸的就越來越少有機會和姑媽相聚了,現在我雖退休了比較有空閒,但是因姑媽年歲已是八十一高壽,表弟妹們都捨不得讓她再受台金兩地來回旅程奔波之勞累,故仍然鮮少有機會再和姑媽見面,唯有從住在金城的四表弟處,才能得知有關姑媽的近況訊息,萬分欣慰悉知姑媽身體尚還康泰安好,真是感恩上蒼的保佑,也祈求最敬愛的姑丈在天之英靈,能庇佑愛我如母、恩重如山的姑媽,永遠健康、平安、快樂!在此獻上我永恆的感恩及無邊的祝福。(註:僅以撰寫此文表達我對姑媽恩重如山的衷心感懷,也讓後輩子孫們知道:在媽媽、祖母的生命過程中,曾經能擁有一位這麼偉大的姑婆、姑婆祖而引以為榮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