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厝庄一勇士
自台中市農會第十五屆理事長退休的陳勇先生(勇伯)欣然受訪,在筏子溪畔的麗水巷住家,在劉厝庄中彰快速道路下方,在環中路東側鎮平溪畔的稻田邊及老榕樹下,隨著勇伯的腳步,走入劉厝庄的歷史。
廿七年次的勇伯,出生於台中南屯區劉厝庄(今新生里南側),正是二次大戰初期,他說日本書也沒有好好念,戰後讀國民學校畢業,沒什麼出路就種田,五個兄弟當中大哥早逝,勇伯同三位兄長一起種田,在六、七分田地上共同努力打拚,又買田,一直買到兩、三甲地,兄弟分家後每人有五、六分田地。
他除了種田以外,還購置拼裝車到烏日鄉溪底(筏子溪)載砂石,做小工程,如人家庭院、水溝、農舍、風水地等,又購置插秧機、耕耘機,每年經營水稻兩期,還種一期小麥或番薯,有時灑油菜籽。目前在住家筏子溪畔,還有一輛報廢的拼裝車(俗稱爬山虎),勇伯坐上駕駛座回憶當年,戴頂斗笠擺了一個駕駛中的姿勢,時光頓時回到七○年代。
勇伯帶我們上田地,四月杪,一片青翠的稻田,鎮平溪的流水潺潺,溪畔水利地植滿各種蔬菜,如地瓜葉、玉米和長豆等,他說:「這些都是我二哥種的!」他二哥陳坤先生今年九十歲,仍然每天由住家騎單車到田地來整理菜園,老人家很勇健,就是閒不下來,他們五兄弟就只剩下兩人,二人手足情深。
溪畔有一石頭構築的堤防,原來是八七水災時田地被流失,水退之後,兄弟們出力合建一條約一百五十米長的石堤,從此再也不怕大風大雨,田邊有一株百年以上歷史的老榕樹,有一榕樹公的牌位。
我們在堤防聊了一會,阿坤伯正好騎自行車到田間來施肥,他的孫子用機車載來一包肥料放置在路上,老人家來補肥,他騎單車在農路上佝僂的背影對照台灣農民的老年化,不知台灣農村的未來在那裡?
勇伯帶我們到庄內新生里里長家,在新民巷劉厝庄,中彰快速道路與環中路分叉處,這一段快速道路高架下方正好成為空地,旁邊原有一些公地沒人認養管理,頓成荒地,後由社區認養做景觀綠化,部分做停車場。
我們在高架路下方的一處空地,勇伯說那就是昔日陳家三合院福安堂的大廳門口,是他去當兵時蓋的,施工半年完成。但開闢中彰快速道路正好穿過福安堂,這是宿命,他們得到公告地價40%的賠償金,再到筏子溪畔麗水巷購地建屋。
勇伯擔任過四屆的農會代表,由民國八十二年開始,其中三屆擔任理事,到第十三屆時,以十三票當選理事長(有十五位理事),得到大多數支持,完全沒有動用銀彈,他自豪地說:「在選前,我就到每一位理事家拜票,拜託他們支持,有一位候選人叫我棄選,我說我不買票,要坐這職位要得到眾人支持才有效!」勇伯眾望所歸當選。
二○○八年,在勇伯退休前一年,市農會在南屯區豐樂公園舉辦農會園遊會,其中一項為南瓜大賽,市長特別在會中讚賞陳勇理事長,這項活動已經持續舉辦七年了,希望日後繼續辦下去,而且更有聲有色。
勇伯擔任市農會理事長期間,業績蒸蒸日上,且在省農會評比中成績排名每年有進步。
退休後的勇伯,原本可以到省農會擔任理事,但是他放棄那個職位,只當市農會顧問以及萬和宮理事,種植六、七分地稻米和蔬菜,他住的劉厝庄昔日原有兩百多戶人家,中彰快速道路通過之後,只剩一百多戶,劉姓人家只剩二、三十戶,這個中研院研究員胡台麗曾經大力報導過的「走過婆家村」處在交通要道中,宅第及田園未被徵收的老一輩居民,仍然過著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就像勇伯和他二哥坤伯,在劉厝庄的天空下繼續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