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島嶼住住 澎湖祖母的石具燉肉
電影《料理絕配》中,男主角為了要讓女主角嚐嚐他作的菜,想方設法,悄悄對她耳語:「這道菜是我奶奶臨死前教我的。」這謊言果然騙到女主角吃它一口……。
我祖母沒有特別教我作菜。年少的時候也不懂得欣賞她作的菜。但在潛移默化中,長大後的我也會做二道祖母的菜:石具燉肉、米豆(或石具)燉排骨。
一箱澎湖特產寄來了。每次缺貨的時候,我就會打電話給故鄉的特產店,請他們寄一些東西來。鹹餅、花生、花生酥是配角;主角是「石具」,這是閩南語發音,一種章魚的稱呼。這種章魚腿短短、頭圓圓,直徑通常約十幾公分,屬於小型章魚。牠的產量較多,因此在價格以及在島民心目中的地位,都遠遠不如清明時節出產的「章魚」,那種章魚我們叫牠「章魚」,頭橢圓、腳很長,目前一斤要價一千多元(生鮮的價格,非曬成乾),仍奇貨可居,因為禁採(捕捉時會破壞珊瑚礁)以及產量稀少的緣故。章魚炒青蒜,加紅糖等調味料,是澎湖人的最愛;即便「前置作業」很麻煩,必須要先以木板打牠一頓,打出黏黏的汁液,炒起來肉質才Q、才好吃。
石具的地位遠在章魚之下。牠很普遍。數量過多的處置方式,先民將牠剖殺、曬乾,就是所謂的「石具乾」。石具乾有一種特別的魚貨乾香味,聞起來有點像小管乾或魷魚乾,但肉較厚實,吃起來口感香味都不一樣。石具乾的普遍料理方法有二種,一種是「石具燉排骨」,湯非常好喝;另一種是「石具燉肉」,將切塊的五花肉跟醬油先燉得差不多,再加入剪成小塊的石具乾(如此肉才不會過軟而不好吃),祖母的做法是加入少許糖。「石具燉肉」從石具、五花肉到湯汁都非常香,一定要配白飯!若只吃一碗的話,那就是太假仙了!
十七、八歲或更早,我開始負責幫祖父「下馬公」採購,就是搭公車到馬公採買拜拜、家庭用品以及幫祖父的雜貨店補貨。祖父的優點是未雨綢繆,哪種貨品快賣完了,他會列在採購的單子上。有一回他寫了「石具」,我看了很久,問他「那是什麼」?他用閩南語說:「 ㄐㄧㄡˇ ㄍㄨˋ」,原來寫成國字是「石具」!?(這也是閩南語翻譯過來的,對於澎湖人來說,我們才不管什麼學名。好吃最重要)
二十幾年來,石具乾不知翻了幾倍價格。我記得以前石具並不貴,可能一、二百元一斤吧?幾年前的價格是450元左右。大隻比小隻的貴些。這回(2010.6月底)一問之下,才發現已經漲到每斤600元!而且是中小型的石具!可見澎湖的漁業資源越來越少了!我經常開玩笑說,我離開澎湖最有貢獻是「保護澎湖的漁業資源,少我一張嘴,澎湖的海洋生物可以多活一些」,雖是玩笑話,但一點不假。
今天我滷一小鍋肉,只捨得用兩隻。換算一下,小小一隻石具要70元,二隻140元!
石具乾先泡水,使其滷的時候不致太硬、可以入味;但也不宜泡太久,否則石具肉質過軟、鮮甜氣味也會流失。泡水後拿剪刀剪成小塊,再放進滷了一會兒的豬肉裏面一起燉;滷太久並不好吃,要滷得恰到好處,吃起來口感QQ才好吃。
說到這裡有個笑話。十幾年前,有一次我送給朋友倩妹的媽媽一包石具乾,我跟她說這滷肉很好吃。過了一段時日,我去她家時,問她們好不好吃?倩妹她們面有難色的說:「還不錯啦,只不過石具太硬了……」原來她們不知道要先剪成小塊,竟然把一整隻一整隻的石具直接放進去滷!哇塞!誰啃得動啊?!
六年前,我住三芝的時候,也曾作過石具燉肉,我兩個鄰居朋友很喜歡!一位是Mei、一位是賴萱。Mei還叫我幫她郵購石具; 她總是強調她「不喜歡吃豬肉,可是為了燉石具,只好去買了一塊五花肉回來」!她形容得非常生動,以致我可以想像她「拎」著豬肉的兩極心態──那種既愛又痛的掙扎! 賴萱目前跟我一樣,在金門經營民宿,她很愛吃石具燉肉,若只剩湯汁她也會包回去配飯;每次我都看她一邊夾起五花肉、一邊重複那句老話:「我是不敢吃肥肉的,只有這道菜的肥肉我吃」,每次我都想跟她說:「吃吧!沒有人會笑你吃五花肉的。這可是石具燉肉啊!誰能擋得住它的美味?!」
我媽不會煮這道菜,因為我外婆也不會。這是我祖母的菜。若有「城鄉差距」說法的話,我媽是馬公人,屬於澎湖的「都市」; 我爸是白沙中屯人,中屯是一個小島,居民數百人,島嶼的前後有橋樑,因此我們也屬於「澎湖本島」,但從都市人的角度來看,這是澎湖的「鄉下」。中屯四面環海且潮間帶遼闊,海產豐富,祖母是中屯公認第一的海事高手。小時候我印象中的她,揹回半人高的竹簍,裏面滿是魚蟹。
每天在山海之間勞動的祖母,身材胖胖、眉毛淡淡的,笑起來眼睛瞇瞇。家裡祭祖、拜拜時,她有時會煮這道石具燉肉。
煮這道菜,一定要用五花肉才好吃,大人都這麼說。那個缺乏營養、油水不夠的年代,五花肉一定很受愛戴。後來人們因為健康等理由,擁有許多肥肉的五花肉,似乎不像古早那麼受人喜愛了。
來自湖西鄉許家村的祖母,是個童養媳,為了家族,一生勞動。我曾寫了一篇小說,裏面那個童養媳的角色就是她。
在我二十歲生日那天,受高血壓、糖尿病之苦的祖母,結束了她人生任務,不知情的我,還許了個「願祖母身體早日康復」的生日願望;七天後,我大弟十八歲生日那天,是祖母出殯的日子。家父早逝,大弟在喪禮扛著重任,我們都難忘那年慘痛的生日。
笑咪咪的祖母,一直給予我正面的形象。她不像祖父有文人的纖弱、善感;大祖父四歲的她,更像是一家樑柱,能山擅海,就像俗諺所說的「澎湖女人,台灣牛」(意即:澎湖女人就跟台灣的牛一樣辛勤)。她跟祖父的關係,是夫妻也情同姊弟,兩人從來不吵架,家庭氣氛和樂。他們代替我父母,照顧我二個弟弟成長。
祖母一輩子沒過過好日子。長子早逝,剩下的次子又遠赴海外,可我印象中從沒她見她發愁、傷心過。小時候她常喚我過去幫她抓背,我會做,但心裏並不是那麼情願──因為我的指甲會滿溢深黑色的「仙」,可是祖母很喜歡我的服務,我只好咬緊頭皮,將手像犁田般,朝這片阡陌,一道道刮下去。心裏只求下次她不要再叫我來幫她抓背了。
現在想想,那要多少勞動、流多少汗,才能製造出這麼多的「仙」?!可惜這層道理,等我長大後才明白。
今天下午,在金門的我,一邊煮石具燉肉,一邊想著我澎湖的祖母。一煮完,立即來到電腦前。謹以此篇文章,謝謝我祖母對家族的貢獻,以及她的「石具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