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洲進士─南京戶部主事許廷用事略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燕輝。
點閱率:813
字型大小:

日復往來,搜索到富家者,即勒索贖金,不出贖金者輒遭「斷頭砍腹」,極為殘忍…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將近一個月,賊寇轉而北上,遇譚維鼎率鄉兵載火具來援,斬倭級六顆,並捕獲倭首阿土機等七人,及通倭奸細丁乙中等三人、流賊林時等六人。賊寇四下流竄,五月十一日,從湖下、湖尾、古龍頭(今古寧頭)各鄉劫殺而去,最後終因在廷用率民抗倭才得保全,騷擾至五月間共計五十多日。而倭寇一再侵略福建浙江海岸,生命財產損傷無以數計,實為明朝時代階段大災,嘉靖倭患更可說是金門有史以來最大的人禍。
洪受在《滄海紀遺》中,這麼說到:「自太武之西北,巨室窮簷,靡有或遺,漳賊之父子兄弟,舟楫雜還不休,麥粟器械戶牖之類,無不盡載而歸,其廬舍之空虛,則一炬而焚之,是十七都存者無幾矣!」次年,又逢兇年,顆粒無收。民居竟至「掇草根,削木皮,燃海菜以療饑」的地步,每讀洪受所言「睹山堆白骨,能不傷心!聞野哭黃泉,忍無流淚!」則心黯然……。
另唯一金門僅存許廷用所撰寫文字「都督俞公生祠記」碑誌現立於文化局石碑林中。由於俞大猷生平所到之處,百姓為感念其德澤,武平、崖州、饒平、寧波、金門等地都建生祠奉祠。金門千戶所城內原建有纕帶廟,北向祀玄天上帝,南向祀關帝,因為廟為重樓跨街而建,樓下為通衢,故稱為「古樓帝廟」。俞大猷生祠則建在關帝廟側,後來生祠圯廢,石碑保存在關帝廟,民國五十五年金門城馬路拓寬,移建關帝廟到文臺寶塔旁。石碑暫置古地城隍廟,民國七十五年三月移出,陳列在社會教育館的碑林之中。民國八十六年社教館遷至環島北路66號(即今文化局),隔年該碑重立於新址圍牆內。
俞大猷字志輔,號虛江,生於明弘治十六年(西元1503年),祖籍安徽霍邱人,俞大猷出生在下級軍官家庭,祖籍安徽鳳陽,其祖俞敏跟從朱元璋打天下,以開國功臣世襲泉州百戶官,到他的父親俞元讚已經是第五代了。遂籍泉州晉江,為今洛江區河市濠格頭村人。當時泉州盛行閩學學派,俞大猷先後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門徒王宣,軍事家趙本學、林福為師,學習《易經》與兵書。20歲時,他向精通荊楚長劍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欽學劍術、棍術和騎射。尤其是他的騎射,幾乎到了百發百中的境界。父親去世後,俞大猷承襲百戶官世職,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嘉靖十三年(西元1534年),鄉試中武舉人,嘉靖十四年(西元1535年)武會試第五名,授千戶,守禦金門。
以武進士任金門千戶所正千戶,蒞任之後,整飭海防,訓練部署,使得守備嚴飭,盜匪退怯。並以禮樂之風教導士民,常與士大夫講學吟詩,停止軍民之間訟爭,又樂於獎掖後進,期年而已,民風為之敦厚善良,島民感其恩德曾立生祀崇祀之。「都督俞公生祠記」內文提及俞大猷的事蹟及建金門俞公生祠之原委為,文中並描述俞大猷在金門的情形。另碑文經歷史炮彈的洗禮,以至無法辨識的文字僅以□代表,茲錄全文如下:
金門所生祠一區,所各官暨諸耆士為都督俞虛江公建也。公昔視師金門所,卑尊長少舉欣欣然,愛若父母,相與亭而碑之,假筆於余季父西浦翁(許福、號西浦),頌德頌功垂不朽,其遷而去也。以指揮僉事備汀漳,以都指揮僉事署欽廉,以右參將守瓊州,左參將鎮溫、台、寧、紹,以副總兵督金山,以督僉事總制直浙,仍以都督同知。尋調大同,轉南贛、漳南、嶺東;車轍馬跡,半生戎馬。卑尊長少,動輒思公。聞有自公左右回者,相率往問,欣躍如見,累欲卜地構祠而俎豆之矣。適本所視篆千戶,今陞指揮楊君宏舉,行都司邵君應魁,相與贊其成,屬余為之記。余掌覽太史豐公「定遠生祠記」、鄉士薛子「虛江宦蹟錄」,知公馭眾之道、克敵之勳與夫學術之大、德履之醇;所以豫為致身之幹,昭昭在人耳目,復奚庸贅。惟本所之人所以祠公之意,而言曰:「凡人相與,在則感去則忘,今夫豪傑之士將所規恢於天下,能使人知感,不能使人興去後之思;能人見思,不能使人之終不忍忘。何則欣戴出於思□,□浹之忘深;而□□□於時地隔絕之遠,夫人則然也。迺若在而感、去而思、久而不忘,其兄湛恩汪濊,足鼓人心;而膚公烜赫,足繫人望焉者也。」公為金門,御以公廉、孚以恩信,有荊楚劍法教士卒,有詩書禮樂以育英材,有聖訓規條,以帥父老子弟行鄉約。迺今甲冑之士,人人公侯腹心,而白哲青衿,間亦嶄然露頭角,公之教也。斯不亦湛恩汪濊,足鼓人心乎!至其守汀、漳,而山海劇寇一鼓就殲,守欽、廉,而交黎異類傀首歸順;鎮直、浙,而積歲倭患指日迅掃,調大同而達虜斃千矢石至隻輪不遠。它若張連之亂、莆陽之變、惠來之警,亦以次廓清斯不亦膚公烜赫足繫人望乎!夫其恩足鼓人心也,是故人知感而碑豎焉;夫其功足繫人望也,是故人不忍忘而祠建焉!昔羊叔子守襄陽,百姓為建碑,望者罔不出涕;狄梁公為魏州刺吏,百姓立之生祠,過者嚴然,豈不足頌甘棠之愛然見碑墜淚,不過一時感觸,豈若歲時有祀,致愛致愨之為有常也。過廟肅恭,要亦其於一方一隅。敕武平、平定海等處,在在有碑有祠,吾又不知其孰為盛也。以此觀之,則世謂古今人不相及,殆未為通論也。公名大猷,字遜堯,原籍直隸鳳陽霍丘縣人,世泉州衛前所百戶,以魁武科授正千戶,累遷都督同知,虛江其別號云。
歲嘉靖甲子冬十月吉,賜進士出身、南京戶部、山東清吏司立事、同安南洲許廷用譔。廣東慶州府守備署都指揮楊宏舉、掌金門所事泉州衛指揮使王國柱、標下把總黃元爵、洪道謙、曾柏齡、王可興、李柱春、李祥□暨本所諸耆士等仝立。
許氏自宋末從福建丹詔遷來金門,生根此地,是金門的大族,居全縣第三大姓,於今日更為後浦第一大姓。在明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許廷用在續修《銀同浯江珠浦許氏族譜》序文中說道:吾家自五十郎公,徒於此,一傳而東西二菊圃出,再傳而分四派,迄今凡十有三世,老幼見四千餘,指其亦盛矣。說明許氏已達十三世,家族有四千多人。
至清代許氏第十三世許雲舉,在康熙九年(西元1670年)的「遷次鳩祭─始祖序」一文中贊揚道:始祖從元末間關海島自丹詔而贅於陳,迄今三百載矣,後浦其桑梓里也。代有隱德……西浦公應乙未會魁第,而南洲公諱廷用則以庚子超貢,抵河南試聯捷辛丑進士,蓋十四年間,斯文一興若此謂非祖宗積厚流光之庇哉!……按西浦公亞閩魁固已擬元,累日而南洲公亞魁於河南則主司偕房官選定曰是宜元矣,比填榜而是歲副主司溫陵人也,以同郡為嫌而固抑之,由是以觀元魁之氣我家舊物也……。
有見於此,許氏迄今定居後浦七百年來,歷代先賢名公不但代有隱德,在科第與文學上都有傑出表現,凡此,許氏家族、家學、家業之興盛,當不愧為後浦望族。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