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故事
2010年10月31日參加金門縣榮民服務處舉辦的榮民節慶祝活動,中午和地區金防部、特產業的貴賓受邀餐敘,席間聖祖貢糖陳總經理邀請大家飯後到他們旗下相關產業「微風海戀」喝咖啡,有位金防部的長官對他們經營的馬場很有興趣,陳總經理於是分享了他們養馬的緣份,說是董事長對養馬有興趣,初始員工也沒有多大的了解,但當馬匹來了之後,大夥兒和馬卻很有緣,陳總經理說他們的馬兒來自歐洲一帶,和中國北方一帶的馬匹品種不同;莒光樓附近也有另一家經營養馬的事業,只是養馬的成本很高,一匹馬一個月要一萬多元的成本,尤其照顧十分不容易,曾經有一匹小馬來了之後,不能適應一直想要跳出來,結果有一天真的跳了出來,肚子卻被柵欄刺破一個大洞,當時打電話請地區畜試所協助,因為遇到假日,只有一位員工在金門,又剛好在上課,只好從台北調獸醫師來縫合,不過現經營得較好些,因為和地區金門大學的運動休閒管理學系合作,學生來選修養馬的課程,從照顧馬匹的課程開始修習。
隔天中午用餐時,餐桌上我和同事分享養馬的故事,有一位同事聽完我的敘述也分享了一段馬的故事,她說現在有些醫師用馬來治療自閉兒,據說療效很好,我從未聽聞,所以覺得自己又多增長了些智慧,逢人便說著馬兒的兩段故事。
隔了一個多星期,有機會接待來自鳳凰谷鳥園的貴賓,當我的同事在中山林遊客中心為他們解說金門的文化歷史時,陪同前來服務於金門畜試所的技士先生,問了一個問題:「請問那位是不是陳淵?」我那活潑可愛的同事居然睜大眼睛問他:「哦!陳淵,你認識他?」技士先生說:「開玩笑,我們學畜牧的那能不認識他?最近我們還在多方研究,未來要把養馬的事業擴大,再創金門牧馬場的風光。」他們的對話,對我這樣的金門在地兒女特別的有感覺,我成長的年代金門牧馬場曾經是著名的風光景點,很受大家的歡迎,未來如能再次興起,相信對被金門人稱為「恩主公」的陳淵來說,也是一件美事,發揚光大金門養馬事業應該是指日可期。
上週我有機會到台北出公差,回金門那天在飛機上讀到聯合報上一則新聞,有一個以馬治療自閉兒的賽馬活動,報紙上有一張照片,兩個小娃兒估計約幼稚園大班的年紀,騎在馬上英姿煥發,當馬兒經過這位母親的前面,馬上的小娃兒目光曾經與母親對望了一會兒,這位母親流著眼淚,高興而激動的說:「他長這麼大,今天我第一次與他的目光有交集,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秒鐘,他懂我,我們母子心靈可以相通了。」那份報紙我讀之再三,那位媽媽透過馬兒讓孩子可以與她目光相接,母子可以連心,我後來才發現自己被感動得淚光微泛,偷偷的拭著淚,但我的心是快樂的,為一位母親的擁有而快樂。
因為對金門的恩主公敬仰,於是翻閱金門縣志,發現在溪流的記載,有一條後垵溪即古洗馬溪,曾被列為浯洲舊稱八景之一:「洗馬風光:在今農試所以東至後垵之處。其地昔為港道,舟可駛達後垵、東洲等村。」農試所以前就在金門縣志所稱的後垵附近,後來才遷至現今的後壟。金門縣志另記載民國五十八年四月台灣各大學教授來金參觀名古蹟,政治大學教授王健民題金門十景詩,其中之一「牧原躍馬:大海潮音伴馬嘶,平沙綠野任奔馳,銀蹄踏變胡天月,麟閣應圖八駿姿」(牧馬場),可印證牧馬場在金門曾經風光一時。
金門未來的觀光發展養馬的事業,或許是一個新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