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鄉味
人生過了大半,返璞歸真,成了一大票同齡層朋 友掛在嘴邊的警語,飲食也彼此互勉清淡再清淡,少油、少鹽、少糖,似乎往後只能過乏味的日子,這和《論語‧鄉黨》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生活品味,簡直是天差地別。孔老夫子不但愛精緻的美食,舉凡走了味、不新鮮、調醬不對、時令不對、庖廚功夫差、衛生不講究,一概拒之送入口,我沒那麼挑嘴,也沒那麼考究,除了事關健康的新鮮、衛生,我還是大家公認的「非頭痛」食伴。
不徵逐口欲,並不代表我對食物已然麻痺,全然沒有認知與審美能力,想過去或因職場、或因塗塗寫寫的身份,大宴小酌,山珍海味,精髓盡出,舌蕾翻騰之下,總也能將食物體會出一點檔次來,這與食材高低無染,而是烹調運用技巧富意外之妙有關,我非老饕,也非食家,既不嗜豐好腴,也非得大餐常伴,才是王道,自己出身寒微,度過台灣早期的苦日子,有時對電視台一些拜金、教人奢靡的節目,很不以為然,寫寫飲食文學,不是鼓勵大家競逐豐盈奢侈,一些輕食速韻,只要調理有方,也不失珍譜。
慶幸身為台灣人,台灣歷經了幾波大移民,再加上外籍新住民,不光是華夏大江南北各種口味,連異國美食也來街頭巷尾大集合,台灣小吃成了觀光客趨之若鶩的吸引活招牌,日本、歐美媒體大肆報導,「大口吃遍台灣」的日本大胃王阿松,遍嚐數十國的雞排,都忍不住在節目中大讚台灣街頭美食雞排的好吃程度,堪稱世界第一;國家地理頻道的採訪團隊,對台南的小吃美食文化,闡揚得頭頭是道,煽惑能耐不可小覷,平凡之中,台灣的小吃能量和文化景深如此巨大,煥發素樸真髓,這應是台灣人的另一種幸福。
移居高雄三十餘年,已然把故鄉雲林西螺的歲月遠拋在後,品嘗流離生命百般滋味,每每與南方友人小敘,對一些與故鄉同質性的小吃,處理手法迥然不同,著實欠缺了那麼一點味兒,總會引燃小小的鄉愁,可別怪我看到一片落葉,便有一大堆的傷感。有一次,我與市府教育局長鄭進丁同桌吃飯,我請教他高雄市可有代表性的小吃,他告訴我說他有回在基隆廟口夜市閒逛,聽到有人喊著「高雄黑輪」,應是很具代表性。我對此說頗感啞然,黑輪這東西各地都有,文化身份縱深不夠,也沒特殊風味可供炫技,連高雄人都不敢挺直腰桿地說咱家的黑輪是一絕;另外的木棉酥、旗鼓餅,也好像為發展觀光硬生生推出檯面,自家人都難以具體描述風味,更別說大力推廣,說來汗顏,台灣尾到台灣頭,東部跟著繞一圈,代表美食獨獨跳過高雄市,高雄縣還有大岡山的羊肉、美濃的粄條、豬腳,可供吮指回味,高雄市闕然,市內好吃的,大多貼著外籍的標籤。
高雄是個移民城市,勞工居多,個性直爽獷烈,落腳異鄉生存不易,民以食為天,做吃的行業風險較小,技術基礎顯然較為薄弱,我無意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像我老家西螺,多的是傳了幾代的吃食攤子,加上雲林是個農業縣,許多食材的品質也冠全台,水質甘美,像大埤酸菜、西螺濁水米、傳統釀造醬油、豆皮、北港麻油、花生油、草嶺的苦茶油……,都是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自然造就了小吃的不凡境界。
就拿粽子來說好了,我曾在淡水漁人碼頭買來吃過,聽說北部粽是用熟米蒸燜,米粒較硬;南部粽則用生米包妥後水煮,普遍軟爛,口感不佳;西螺的粽子樸實無華,它不時興包蛋黃,但作料用心,南部粽喜用蝦米、半肥肉塊,西螺粽則普遍愛用蝦皮、油蔥酥爆炒,香氣比南部足,瘦肉居多的餡料,煮後軟嫩成絲狀,像我母親做的粽子,會灑些胡椒粉,味道層次更添一階,而西螺糯米本就質佳,剛起鍋的粽子,筷子很容易鬆開米糰,軟硬度適中,燈光從背後照過來,活像電視甜辣醬的廣告,米粒鬆軟呈半透明的玻璃質感,醬汁澆淋,整個食欲立馬飆上來。醬汁也是西螺的優勢,記得小學每天的早餐,都到市場吃粽子,香噴的粽子淋上米醬、醬油、豆乳滷、蒜汁,最後灑上香菜,多層次的口味,哪是愛吃甜的南部人簡單的那種只淋醬油膏、或者自調的一種偏甜的透明醬油可比,我承認,口味見仁見智,但若有得比較,你會怎麼選,味覺也是需要教育的。
豆乳滷簡直可說是西螺小吃的獨門暗器,只可惜,在幾波的漲價風潮中,店家為了吸收成本,犧牲了這昇華味蕾的畫龍點睛。豆乳滷使用我們西螺紮實的紅豆腐乳下鍋煎炸,至金黃以鍋鏟壓散,連同煎油一齊起鍋,不論拌麵、碗粿、粽子、煎糕,做為淋醬或沾醬,香氣淋漓,頗有和合之妙,目前還保留這味道的店家已寥寥可數。
有次我在高雄路邊買水煎包,當時客人不多,我跟老闆聊了起來,我問他全高雄的水煎包,幾乎都包高麗菜,沒有其他餡料,差別只有肉末多寡,我很懷念小時候西螺菜市場汽油筒爐鐵盤煎出來兩面橘紅色的煎包,那均勻漂亮的色澤引人食欲蠢動,我跟老闆說,我們的煎包內餡包的是筍丁、蔥和肉末,且有濃重的胡椒味,比較接近胡椒餅的味道,但肉末呈小丁狀,有少部分肥的,油滋滋不乾澀,老闆說竹筍肉末成本高,印象裡屏東有店家做,價格稍高,那家西螺煎包已無傳承,目前市面上賣的,口味完全是另一個樣,時間轉折,老一代凋零後,不見得有人接棒,能守住傳統的就更不容易了。
竹筍在西螺的食俗,運用得十分普遍,可高雄則不然,西螺並不產竹,竹筍來自古坑或南投竹山,就像高雄市要取之於內門一樣,西螺吃食攤子的湯品,竹筍佔了重要的角色,大骨熬的湯頭加上炸豬皮、大塊豆腐,有時放丸子,只賣十元,料多實在又便宜。有回我父親南下養病,想吃碗粿味噌湯,買回後,他用湯匙舀了幾下,只見飄浮的幾塊小不拉嘰的豆腐渣子,他問說這是免費附贈的嗎,我說店內用十塊錢,外帶十五元,他大惑不解,直嚷嚷搶錢哩!我說老爸,都市跟鄉下不能比嘛,何況高雄比起台北、台中這些都會,消費還算是便宜的。
高雄愛河邊有家米糕店,已傳了三代,頗受消費者青睞,老闆來自雲林北港,老鄉果然爭氣得很,口碑相當不錯,他的蒸蛋湯在高雄很有特色,魚丸湯、酸菜鴨肉、排骨酥湯也都非常可口,我的第六感,他的酸菜一定來自家鄉的大埤,風味脆度才會如此之佳,至於店家主攻的米糕,也算可口,惟獨醬汁量少寒酸,吃起來米粒便稍嫌乾澀;西螺果菜市場對面有家賣黑米糕、排骨酥湯的,使用已傳之數十年的木頭蒸籠,經常上電視媒體,五十年的阿嬤古早味,光從烏漆八黑的陶製米糕筒子加上又黑又香的炒滷肉,就可看出他好吃的秘訣就在其間。
黑米糕用的是西螺長糯米,調味料先炒,滷水淋在筒中的米糕,上蒸籠燒柴火,半夜現做的米糕一蒸熟後即刻出攤,重點來了,軟Q的米糕淋上量多特調的紅色醬汁,完全顛覆了筒仔米糕乾澀難嚥的印象;至於他的排骨酥,是非常適口的大小,排骨洗淨後,先浸泡於五香粉、地瓜粉、蒜頭、醬油及其他列為商業機密的醬料,油炸時先開大火將排骨的油逼出,再開小火炸約一個鐘頭,起鍋後入湯蒸軟,加芹菜末、香菜,入口即化的排骨酥湯和米糕,價格十分大眾化,我從他一個一塊錢吃到現在將近半個世紀,已成每次返鄉必光顧的戀戀鄉味。
十餘年前,有位同事說要帶我到高雄學苑後頭的市場吃高雄第一的肉圓,高雄賣的肉圓多屬屏東風格的蒸圓,那家肉圓是少數油炸的佼佼者,我一看與家鄉做法相近,期望甚殷,沒想到期待越高,失望也越大。後來,我曾帶著同事鹿港一日遊,順道回西螺品嚐肉圓,肉圓一入口,個個便翹起拇指讚譽有加,果然牛皮不是吹的。西螺肉圓有兩種風味,一種近似北斗肉圓,外形略如三角形,內餡肉團集中,加上筍丁,咬勁十足;另一種瘦肉片與筍丁平均分布,形狀扁平,外皮彈性勁道夠,吃個兩顆配上一碗筍片豆腐湯,四十元便可打發掉,在高雄可要多花一倍的價錢,在店內多的是外出打拚的歸鄉遊子,我回高雄常帶上十來個,肉圓香一路從西螺飄回高雄,不若我在鳳山買的肉圓,外皮製作軟爛而無咬勁,內餡是雜肉加上浸漬過的酸筍,毫無香氣可言。
西螺大橋直下市區,名人廖文藝博士家對面有家賣九層粿的,這個看似普通的國民美食,製作過程費工費時,純正西螺米口感香Q,黏性佳,日據時期即被指定為進貢給天皇的御米,由此磨成的米漿,一層米漿,一層醬油調成的醬汁,層次分明,放涼後切成小塊狀,舀一大瓢油蔥酥,淋上特製的醬汁,再來碗筍片豬皮豆腐湯,已成西螺人熱愛的早點,每天人龍絡繹不絕;其隔壁還有一家賣油蔥粿的,製作方式稍有不同,表層加了油爆香蔥和肉酥,吃法大同小異。我小時候,也在這附近吃一位老伯伯賣的油蔥粿,他把粿先切成大塊的菱形狀,放在平底鍋煎成兩面金黃色,再切成一口一塊大小,置於鍋內保溫,配上特製醬汁,尤其冬天時熱呼呼的口感,都常讓我腦中不自覺便浮現阿伯的身影。
西螺戲院旁有家賣三角大水餃的,集各家媒體寵愛於一身,只要關乎吃的節目,一定到此採訪,牆上貼滿各節目主持人與店家負責人合拍的照片,地瓜粉與太白粉調成的Q彈外皮,加上筍丁碎肉為主的內餡,乾湯兩吃,成了必點招牌,該店的意麵也非常叫座,西螺的意麵量不多,細軟帶點透明的麵條,醬油湯底,灑上芹菜末,光看就引人食欲;在高雄吃意麵,通常好大一碗,麵條粗厚勁道特別足,煞像啃咬橡皮筋,更別說香氣啦!另外,三角大水餃的切料和米腸,也值得一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