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島嶼住住》叫賣高粱掃把的「賣貨郎」
我童年在離島成長,每次巷口傳來叫賣聲,總是興奮地豎耳傾聽他們在賣些甚麼?在那個零食短缺的年代,這代表我們有口福了!
肩挑著貨、挨家挨戶叫賣的畫面,似乎是鄉下地方較常出現的。當時都賣些甚麼呢?印象中大概是臭豆腐、豆花、爆米香之類的;只有一次賣的東西很特別,令我印象深刻,是賣荸薺的,黑黑的、一顆顆。我問外婆:那是什麼?外婆告訴我:那是「尾吉」。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此物。長大後,我才知道,它國語叫「荸薺」,也有人稱「馬蹄」。
隨著時代演變,澎湖地區的賣貨郎逐漸凋零。目前在各鄉村叫賣的多是駕駛貨車的小販。唯恐顧客聽不到他們到來的消息似的,貨車多使用擴音器,甚至透過村莊或廟宇的廣播器廣播。我們村落每天總會聽到各式各樣賣貨的「奉送」內容(擴音聲,原應是日語)。對於需要的人來說,這是一項實質的服務,如果你有看過「雜貨店老闆的兒子」這部歐洲片的話,電影中開著貨車走訪鄉間的情節,就是澎湖的縮影;但對於不需要的人來說,這些擴音聲,真是擾民。
金門不像澎湖鄉下,有貨車載生鮮蔬果來賣。只有偶爾幾部貨車來到聚落裡,賣大甲冰棒、籐製家具,或是收購「壞銅壞鐵」。我猜想金門缺乏這項商機的原因在於,許多人家都種菜,不然左右鄰居也種菜,收成時自家吃或送人吃;而且金門人搭公車不用錢,需要補給時,搭車去鎮上買即可。
金門不需要貨車郎,那賣貨郎呢?
直到四十年後的今天,在我定居的金門,依然能見到賣貨郎的身影。如今這畫面十分稀有,也不多見。之前我住水頭,有位挑著雙擔、以步行方式叫賣的老先生,他賣的是海蚵,說是從古寧頭來的。古寧頭位於金門的西北端,以出產海蚵著稱。水頭位於金門的西南端,若從古寧頭到水頭,並無直達公車,必須要先搭車到金城、再從金城轉車。為讓老伯能早點賣完貨回家,有時我會向老伯買些海蚵。
賣貨的人當然渴望早點將貨賣完,這心情我能體會。記得小時候,有次跟隨祖母蹲在馬公菜市場賣東西。自家田裡摘的土芭樂,一斤賣二元,最後還剩下幾斤,躺在地上乏人問津。我跟弟弟好想回家,勸祖母不要賣了。祖母說不行,再等等。祖母一生勞苦,為了幾個芭樂蹲在路邊苦等買主,對她來說,算甚麼苦。
我跟弟弟哀求了好幾次也沒用。大弟從小就有小聰明,當時他大概才十歲出頭吧,竟然趁祖母不注意的時候,拿了十幾塊,給蹲在我們旁邊擺攤的嬸婆,請她拿這錢把我家的芭樂全買去。嬸婆不敵大弟請求,真的這麼做了。當時祖母一臉疑惑,卻永遠不明白嬸婆那次為何那麼好心?
前陣子,我家外頭有人叫門:「有郎都(金門、澎湖唸「ㄉㄨ」,台灣多唸「ㄉ一」)ㄟ否?」意即「有人在家嗎」?我趕緊出來應門,原來是挑東西來賣的阿伯,大約六、七十歲。
他推銷自製的掃把,擔子的一頭是高粱掃把,我回應阿伯「先前使用心得」,我說:「高粱掃把雖好掃,但有時會掉穗。」阿伯說:「那你買另外這種好了!」他取下擔子另一頭的掃把,並介紹:「這是菅芒(芒花)做的!這可不是一般的菅芒!是我特別到小金門拿的!」阿伯越說越激動,說他跨海去小金門取材料爾爾……。看他的產品似乎不錯,決定跟他買一隻。
阿伯擔子上少了一隻掃把,將掃把綁好後,準備繼續上路。他說他是從后湖搭公車來的。從金門東南岸的后湖,到東北端的山后,要轉二、三班公車。
我好奇地跟在阿伯旁邊,看他挨家挨戶到我鄰居家叫賣。有的鄰居不在家;有的鄰居則表示,他們自己也會綁高粱掃把。菅芒綁的掃把倒是比較少見,鄰居們一付「如果有材料也想自己綁」的模樣,還好心建議阿伯應該去金城賣:「金城是市區,需求比較大;而我們這裡是鄉下,鄉下人多半都會綁掃把。」我的鄰居還告訴我一句俗諺:「家貧出巧婦」,以解釋他們為何會綁掃把。
鄰居們,雖然都沒買阿伯的掃把,但他們不約而同都問阿伯:「要不要喝杯水」?很有人情味!在這個治安好、「日」不閉戶的島嶼,人心單純良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是如此,讓我感到溫暖。
阿伯繼續挨家挨戶推銷他的掃把。他的掃把滿好用的。我告訴女兒:「掃完地,要把掃把倒過來放,柄朝下、帚朝上,軟細的菅芒才不會被壓彎,以延長此掃把的壽命。」我小時候,澎湖老家也是使用這種掃把。天然材質的東西最好,等它自然壞掉後,也不會對地球造成傷害。
「有郎底ㄟ否?欲買掃帚否?」賣貨郎挨家挨戶喊道。讓我將童年記憶連成一起。有朝一日,怕它就要跟恐龍一樣絕跡了,特此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