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年菜

發布日期:
作者: 莊苓堅。
點閱率:2,098
字型大小:

 快過年了,不禁令人想起金門的家鄉菜。小時候,除了村子裡的大拜拜、或婚喪喜慶,平時不容易吃到大菜。過年除了可以拿紅包、穿新衣服外,年夜飯的佳餚,更是家家戶戶的重頭戲。當時父親服務於西園鹽場,每逢過年前,鹽場所屬的「鹹水池」會「涸魚」,亦即把池水抽乾、抓魚之意。「涸魚」前一兩天,必須用抽水機抽乾池水,此時抽水機馬達噗噗噗的聲音,聽起來格外悅耳,因為知道就要抓魚囉!小孩子會興奮的圍在池邊跑來跑去,當池水抽乾後,熱鬧的抓魚上場了,只見萬魚鑽動;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鹽工們抓得不亦樂乎。當晚鹽場的所有員工都可分到一份為數不少的烏魚、草鰱魚等,剩下的也會賣給村民。所以我們西園村一到過年,家家戶戶年年有「魚」,是必然的景象。
一般人家也會忙著準備年菜。蒸年糕的香氣,更增添了過年的氛圍。蒸年糕可是一門大學問,有人蒸了數小時還蒸不熟,就必須想辦法找一些荒廢墳墓的棺材板來燒,據說蒸不熟的年糕就可以熟了。(筆者倒未考證此法是否確實有效?)。另外蒸年糕時,小孩也不可在一旁說話,不然年糕也蒸不熟。蒸年糕大約要三炷香的燃燒時間,小孩會頻頻看香燒到哪裡?記得我有次為了讓香燒快些,就用手去煽線香,希望它燒快點。那種期待、興奮的心情,至今縈繞腦海。好多有趣的忌諱,現在回憶起來反而覺得是種樸質的敬畏。因為年糕是要祭拜天公的,總希望蒸出來的年糕又漂亮、又好吃,神明吃得開心之餘,才會保佑我們吧?
我個人認為最能代表金門的年菜(或平時宴席),共選出十道菜,二道甜點。(依記憶中的上菜順序)整理如下:
一‧四喜拼盤(雞捲、嗆蟹、榨肉條、涼拌海蜇皮)
二‧宴菜
三‧排骨芋頭
四‧清蒸鮸魚(或紅燒嘉臘)
五‧肉丸花椰菜湯(或肉丸菜心湯)
六‧白斬金門土雞(或人參燉土雞)
七‧炒三鮮(豬肝、魷魚、豬肉片、蝦子、鵪鶉蛋(粉鳥蛋)
八‧水煮長壽菜(菠菜)
九‧封肉
十‧蘿蔔渣糕配大骨湯
十一‧甜點:禮餅(或年糕「甜粿」)
十二‧甜湯:小湯圓
四色拼盤:其中的「雞捲」其實並沒有雞肉,據說「雞」是「多」的閩南話,亦即多出來的食材做成菜捲之意。「多捲」不但吃得出以前人民的節儉,也吃得出料理的創意、多變。「嗆蟹」更是我們小時候的配飯良伴,小小石蟹不大,食之無肉,棄之可惜,所以就用鹽、酒嗆過,鹹鹹的很下飯。早年所謂「配鹹」以此類食物為最佳代表。今天吃「多捲」、「嗆蟹」,也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節儉的美德。
宴菜:很像宜蘭名菜「西魯肉」,也有些像台菜的燴什錦,但我們金門的「宴菜」有一味特別的材料:沙蠶。特殊的沙蠶香味,無可取代。(當然也有人不喜歡牠的特殊味道)。平心而論,宴菜如果沒有放一點沙蠶乾,就不是宴菜了。現在金門有些海產店採用生炒沙蠶,個人覺得沙蠶還是曬乾煮起來才有香味,就像蚵仔乾跟生蚵,味道截然不同一樣。鹹飯如果添加生蚵煮,肯定煮不出用蚵乾的美味。不知鄉親是否同感?
排骨芋頭:這也絕對是金門菜的代表。金門大部分的餐廳或管菜鋪師父都能料理此道菜,記得以前此道菜做得最出名的是山外的「嘉賓酒樓」。此道菜要好吃,主角─芋頭,當然非小金門的檳榔芋頭不可了。小金門的檳榔芋頭鬆綿爽口,堪稱芋頭中的極品。
清蒸鮸魚:鮸魚是當時能吃到的高檔魚。以前金門宴席或「吃頭」,如果主人不能用鮸魚等請客,是會失面子的。故有:「一午、二紅沙、三黑鮸、四嘉臘、五鯧、六沙梭,七丁香、八四破、九狗母、十花飛」的說法。村里還流傳一則真實故事,某甲輪到辦「吃頭」,因為家境不寬裕,就去找長老商量,長老回他:譕魚就免(鮸)啦!(閩南話)意思是說,沒有魚就算了。某甲誤以為長老是指:那麼魚就用鮸魚吧!某甲無奈之餘,只好賣了兒子,整治數桌有鮸魚的宴席辦吃頭。一段令人感傷、鼻酸的悲劇。
肉丸花椰菜湯:用黑豬肉手工製作的肉丸,加上金門特有的綠梗花椰菜,再放幾片豌豆莢,深淺翠綠的顏色層次,令人食指大動。也可以放些鵪鶉蛋(粉鳥蛋),小孩子更是搶成一團,立刻盤底朝天。那滋味,令人懷念不已。
白斬金門土雞:金門特有的放山雞,肉質鮮甜。金門的原生種土雞,已經有五十年以上歷史。國內著名的永豐餘生技還特別引進金門的原生種土雞在台灣復育,並大量養殖。白斬的料理方式不油不膩,既養生又美味。
炒三鮮:近年來豬肝因為擔心衛生問題,變得比較便宜,卻也少人吃。以前豬肝可是被視為補品,是婦女坐月子的最佳食物。豬肝有一種特殊氣味,炒三鮮如果不加一點豬肝,就如金門的廣東粥,如果沒有放一片豬肝,味道就完全走樣了。
水煮長壽菜:以前大年初一上午,我們家一定要吃完至少一碗白飯+水煮長壽菜(菠菜),母親才會讓我們出去玩。水煮長壽菜(菠菜),是整支菠菜連根一起煮,淡紅色的根、綠色葉身,煞是好看。水煮長壽菜較清淡,母親會用麻油爆香薑絲,這樣配白飯+水煮長壽菜(菠菜)就香多了。特別推薦此道菜,除了取其長壽菜吉祥之意,現代人大魚大肉吃多了,配些青菜,有益健康。
封肉:早年封肉配「碰粿」(發糕),帶點肥肉的封肉夾「碰粿」吃,有一種難言的幸福的滋味。現在碰粿改用「割包」代替,方便又清淡些,也還不錯。也有人喜歡用燉豬蹄代替封肉,對喜歡膠質或老年人吃不動瘦肉,燉爛的豬蹄,的確也是很棒的選擇。
蘿蔔渣糕(菜頭粿):這道菜是我們家年菜絕對不能少的菜色。過年吃蘿蔔渣糕,已經是我們家的一種儀式。爸爸食量大,又不喜歡有殼有刺的食物,所以蘿蔔渣糕配大骨湯,是父親的最愛。我不知道父親是否捨不得吃我們愛吃的菜餚,而刻意吃冷門的蘿蔔渣糕?但父親那種滿足的模樣,一直活生生的在我的記憶中。這道菜類似日本茶泡飯或上海的菜飯的作用,是讓食量大的人有飽足感。並不需要昂貴的材料,當年父親會這麼愛這道菜,應該摻雜著對母親刻意幫他準備他所愛的食物的感動吧?
甜點:禮餅(或年糕「甜粿」):「禮餅」,大部分家庭主婦可能無法製作,因為費工、又需技術。禮餅要做到皮酥,油而不膩,不容易。建議可以用炸年糕「甜粿」代替,麵粉加蛋打勻,裹上年糕炸(煎)成金黃色,很好吃!尤其年糕又有年年高昇之意,是一道適合過年或平時宴客的最佳甜點。
甜湯:小湯圓,大小適中的紅白湯圓,很討人喜歡。如果可以加一點蓮子或白木耳或龍眼乾,味道更是多變。用圓滿的湯圓做為年菜或宴客的壓軸,是最完美結束。
以上菜色並無魚翅、鮑魚、烏參、明蝦等昂貴的食材。原因是一方面當時金門並不富裕,居民皆節儉成性;另一方面也由於當時戰地政務管制,對外交通不便,不容易拿到進口的新鮮海產。其實料理要好吃,食材新鮮、配料合適、用心,火候拿捏精確,就是美味的關鍵。
飲食習慣和鄉音一樣,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變的。三十年前剛到台灣,每次看到友人吃地瓜葉,我都笑笑的告訴他們:地瓜葉在金門是餵豬的。(後來才知道燙來吃的跟餵豬的品種不同)。說這話並無不敬之意,海畔有逐臭之夫。每個人、民族,皆有其獨特的飲食文化。但過了三十年,到現在在外頭吃飯,我幾乎還是很少點燙地瓜葉,因為總覺得怪怪的。你心中的最佳金門菜是什麼?讓你最難忘的自家年菜是什麼?過年時,動手吧!做一道你最愛的金門菜,品嘗令你魂牽夢縈的家鄉的味道。用美味留住你的記憶。在外的遊子,何妨做幾樣家鄉菜,邀三五至親好友,把酒話桑麻,在正月新春的夜晚,盡情的飲下高粱,乎乾啦!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