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既熟悉又心疼的感覺─富有宿命色彩的北印度電影「貧民百萬富翁」

發布日期:
作者: 可至。
點閱率:1,031

現代的高齡社會,像我這樣的半「百歲人瑞」,早就已經不相信「夢想」這回事啦!但是像我這樣的百歲人瑞,卻適合在家庭教育中心舉辦的「以電影會友」、這個製造「夢想」的工廠裡,再為自己下幾著改變對「命中注定」的幸運棋,隱藏在別人的故事裏,安全的抒發和改變人生,也許不能只用類似「逃避」那麼簡單的概念一以括之,這個「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附註一)!
銀髮族人類閱歷過人,對於描述人生悲慘的印度社會影片,觀賞的人們「於心有戚戚焉」之餘,常會影響自己內心重現更深刻的不平衡,實在戕害好不容易建立的自在與悠閒,所以對於印象當中忽視人權的印度其實有所排斥,一般選擇樂齡教育影片,寫實的印度電影始終會被選看、卻又略過不表,原因在於影片所呈顯的社會,貧富差距太大,有的時候故意忽略,其實是不忍卒睹。
在我看過的電影裡,非印度族群藝術者,不自覺的用高度新科技以及所具備優越感,拍攝成的外視印度電影,呈現過幾個迥然不同的面貌。譬如:英式中國化想像的「末代皇帝」、美式英雄化的「甘地傳」,甚至如「寶萊塢生死戀(Devdas)」的豪門大院、歌臺舞榭,在奢華與寫實的兩極化之間擺盪,「雨季的婚禮(Monsoon Wedding)」新興中產階級與留洋新貴之間相互拚場,除了曾經看過「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Born Into Brothels: Calcutta's Red Light Kids)」拍攝出的紅燈區和貧民窟,為影片能這樣重視兒童人權大為感動之外,對於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印度顯得懷疑,尤其電影中容易引發「用外來觀點消費貧窮和剝削弱勢」的爭議題,不論那一面向都顯得不實在。
而「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還好正是可遇不可求的佳作,竟然把這幾個看似矛盾的印度印象,全數結合在一起,影片裡的印度孟買,是「是非、善惡、黑白」混淆的世界大都:
1.孟買貧民窟如同垃圾堆般的生存環境,許多人口販賣者以「好人」善貌,掩飾「弄瞎無家可歸的孩子、控制他們,以增加乞討錢數」的醜陋惡貌。
2.「黑幫與白幫(如影片中的警察)一樣凶狠」,貧民窟的生活,根本無法用正常社會的是非標準來衡量,更遑論對下一代的教育。
3.印度道地的「宿命論」呈顯在窮人們對命中注定貧苦命運的接受,而且一般窮苦人們,又多普遍善良、誠實的認定「世界是公平的」。
原來這電影是改編自暢銷小說,而成的印度社會劇情片,小說名稱就正是「Q&A」,當年同時代的暢銷小說除了Q & A,知名度更高的,還有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esseini)所著作的、以阿富汗社會為背景、書寫出的故事「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不過儘管小說大受讚賞,但是當小說內容改編成劇本,電影「追風箏的孩子」先一步搬上銀幕,票房反應卻不如預期,因而影藝界也不看好後來這部「幾乎全數以北印度平民俚俗語彙、呈現在地化民情」的改編影片,不過它讓人們看見印度的落後與前衛發展之間極端的矛盾,意外的成為全世界最夯的另類「得獎大片」。
電影本身的際遇,就像它的劇情一樣,充滿了激勵人心的夢想,正因為影片不頂真實的美夢成真,所以沖淡了慘痛現實的悲苦,帶來一點點東方式(或者說是金門人式)的宿命觀念,對於遍歷過人生的銀髮族類,那應該是一種既熟悉又心疼的感覺。
其實如果把影片名字說成「貧民窟產生的百萬富翁」,更可以明白這種兩極化的諷刺!──主角名叫賈默.馬克利,只是來自北印度貧民窟、一個不滿20歲的大男孩,不但沒有學歷、沒有家世,更是人口販子的殂肉,然而這個淪落到世界尖端科技後勤要城孟買,在「電話客服中心」幫人倒茶水的小弟,卻「異想天開」的、運用參加電視台熱門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節目,讓無遠弗屆的影視科技,不斷的把自己呈現在世界,藉以信守承諾、聯絡自己所愛的人們。
但是節目製作與警方,對於他在難題重重的益智節目中能夠順利地過關斬將,逐漸因其優越而產生懷疑與排斥,甚至在距離最高獎金只有一步之隔的時候,故意引誘他作弊,所幸他堅持誠實,竟奇蹟式的獲到百萬獎金。
影片交叉穿梭在「警局問訊」與「節目現場」兩個空間,透過賈默.馬克利的辯駁,原來這一個個被視為「知識」的答案,都來自他的「真實體驗」──例如:他輕易就能答出1973年最受歡迎的電影明星名字,正因為從小在貧民窟,對電影明星熱烈崇拜的集體情結,曾經讓他不惜跳進糞坑,也要「力爭上游」去搶巨星簽名的經歷;接下來從宗教、音樂、貨幣、地理、運動到文學的問題,竟也如命定般地,緊扣他的成長歲月,包括:受到宗教迫害變成孤兒,這兩兄弟和另一個遭遇類似的女孩,小小三人就學得必須相依為命,又在不同的愛與感情的憧憬裏幻滅;被戴著聖人面具的人蛇販子凌虐,他們必須在同樣不友善的黑、白勢力中穿梭,偷拐搶騙以卑微地求得生存。
畢竟電視節目裡五花八門的問題,就連「博士通」也難以全數答對,何況是個來自黑幫操控的、沒有學歷、又是被販賣的「人口」(沒有被弄死的活口)!所以辛苦成長的賈默.馬克利男孩,又得忍受另一種「精神歧視與凌虐」。
赤貧的生活回憶中竟充滿答案,而且讓題目順序如此配合他成長的順序與結構,這當然是編劇或導演,運用「巧合」的手法來操控每一次的倒敘與發展。只是故事回到原來的生活底層後,影片精準的把這個九死一生的男孩的成長歷練,變成凸顯盤根錯節的社會問題的縮影,更令人動容。
能夠擄獲我們這樣的讚嘆,值得一提的是編劇賽門鮑弗伊(Simon Beaufoy)與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寫實的功力,他倆是一組令人震驚的寫實影劇能手組合,我曾經在生命教育課程裡,央求精通電影賞析的陳月萍老師,選播過描述「吸毒」的影片「猜火車」,播放之後,那種令人屏息的攝影機運動和凌厲敏銳的剪接、警悚的氛圍,高中學生裡都有人會嘔吐,而且被吸毒者的頹廢,嚇得哭出來。編、導默契十足的,從回憶小時候在貧民窟逃跑開始,與攝影棚內的緊張、警察局裡的凝重,緩急交錯的轉場手法,可看出他們擅長於讓影片有很強烈的情緒感染力,我們同時也正因為陪著哭泣,得以放鬆一下平日的逞強啦!
延續這個角度,看近乎誇張的結尾「The Answer is Destiny」就更耐人尋味了,最後團圓鏡頭下的車站歌舞,沒有它,對劇情本身並無影響;有了它,卻變成對寶來塢電影工業「無歌不成片」傳統的交代,它的不真實,反而最像狄更斯的小說,帶給我們樂觀主義式的最大希望。
就如同戲中有一句對白:「因為你比較幸運,所以逃過繼續當乞丐的命運,這就是你和我唯一的差別」當然,這句話不是指稱主角因為幸運而獲得百萬美金,而是當長大後的賈默.馬克利回到故鄉,那貧民窟已經被蓋上一層又一層高樓的公寓建築,物換星移之後,有感而發的提醒我們:「正面價值的生命歷練,是終生的財富」!
然而我最大的感想,是鼓勵自己,用另外一種角度,來保護生命的燭光:
如果以憐憫的眼光,來看待貧民小朋友們(或是逐漸老去的人們)是罪過的,不但為維持彼此的尊嚴,應該去除歧視的心理,最好還能夠讚歎他們,能在那極端的環境和時間的摧毀下,所展現出來的彩色生命力是多麼的精采。
當然有些事情是天注定(呵呵!如果說像我們的皺紋與害怕跌倒?)在注定「要努力的活下來」的時候,勇敢的熱愛生命、展現出驚人的意志力,人瑞們也得堅強些,才能獲得屬於自己的尊榮和掌聲。
附註一:
暢銷書《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站在美國企業的立場來看,是一本管理方面的書籍,從文本中可看見世界正在變動的腳步。作者湯馬斯.弗里曼(Thomas l. Friedman)是三次普利茲獎得主的作家兼記者,於1981年加入紐約時報,專門報導OPEC組織有關石油方面之金融報導,他曾經每週兩次於紐約時報,報導「國際情勢專欄」。
2004年2月在印度的班加洛Infosys園區(這裡是印度的外包中心),作者帶著Discovery的攝影小組拜訪奈里坎尼(Nandan Nilekani)(他是Infosys執行長),園區內大樓林立,員工有的在幫歐美企業寫軟體,有的在幫跨國企業做後勤支援,像電腦維修、研發等,其中還有在班加洛的「24/7中心」(Call Center)接聽來自全美各地電話,內容從信用卡問題、處理電腦當機、尋找遺失行李箱…等等,也就是這本書及改編電影中提到目前在印度的熱門行業「電話服務員」──「客服專線」。因為像是在美國,他們每天有上萬通的電話詢問等等需要客服人員,但美國工資這麼高,老闆哪請得起這麼多人來接電話,於是就把訓練客服人員場域,搬到國外開發中的國度去,在印度的科技城裡,和美國的高科技工業區幾乎差不多了,只不過隔著一道城牆,外面卻還是赤著腳走路、到處都是垃圾與遊民的現實社會。
所以,當你接起電話時,那端的客服人員可能在地球的另一邊幫你解決問題。
也因為這樣,所以這些會講英文的印度人,需要了解各種不同的口音(相同的口音,只是希望客戶能感覺到安心,好像客服就在他們城市一樣近)以及電話另一方的環境與人文等狀況,而且態度非常的好。印度、中國等新興國家,在員工薪資低廉的優勢下,成為歐美企業「非核心」業務委外的據點,並搶走這些國家員工的飯碗。
奈里坎尼在總結訪談時,說了一句話:「競賽場正在鏟平。」我們可以從此意識到全世界正在拉平,不只是傳統產業,還有會計師、醫師、軟體工程師、證券分析師、記者,他們的就業機會都在外移。
這一波世界的經濟秩序,又正因為全球化與網際網路等高度科技而改變。
附註二:
改編自暢銷小說「Q&A」的「貧民百萬富翁」,2009年電影的獲獎記錄:
第81屆奧斯卡八大獎項: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配樂
★最佳電影歌曲★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最佳剪輯
第66屆金球獎四大獎座:
★戲劇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配樂★最佳劇本
媒體總評高達84分:
《紐約郵報》、《今日美國》、《綜藝》、《村之聲》、《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
時代雜誌(TIME)的評語:
「一部不可思議讚美熱情的生命力電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