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之音
有些興趣是有毒的,不能碰,一碰就上癮,上了癮就再也戒不掉。有些音樂是有癮的,想忘也忘不了,因為他們已經附身在某些特定的時空或人物。經過歲月的發酵蒸釀,這些音樂有種特殊的氣味,梅雨一樣的酸味,屬於記憶的味道。或許,因為時空環境或心境的變換,你喜歡的音樂也不斷地流轉,但是只要曾經,迷上了,就不會再遺忘,他們只是暫時放進裝鞋子的紙盒子,收藏了起來。那天,一切都對了,揩去盒子上的灰掀開蓋子,過去,隨著不斷流瀉的樂音,就回來了。這些讓人上癮的音樂,只適合個人獨享,尤其是在梅雨的夜,淺酌牛飲皆宜。
推到源頭,最早的記憶是電視卡通和布袋戲的主題曲,或插曲。長相古怪的水手,刁著煙斗,鼓起一隻粗壯得出奇的胳臂,唱起:「I'm Popeye the Sailor Man,I'm Popeye the Sailor Man,I'm strong to the finich,Cause I eats me spinach,I'm Popeye the Sailor Man!嘟!嘟!」肥肥圓圓的手掌奮力一握,一罐頭的菠菜爆開,彎起一道弧,落進水手的大嘴。另外「有一個女孩叫甜甜,從小生長在孤兒院,還有許多小朋友,相親相愛又相憐…」片子幾乎沒看過,但是音樂聽過幾遍,倒是記起來了。那時,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飛呀!飛呀!」的小飛俠,「有智慧,有膽量」的無敵鐵金鋼,戴著牛角帽的「北海小英雄」,或是喜歡咬氧氣口香糖的「海王子」等,族繁實不能備載。另外,「雲州大儒俠」裡有苦海女神龍走跳江湖,「無情的太陽,可恨的沙漠,迫阮滿身的汗流甲濕糊糊,拖著沉重的腳步,要走千里路途,阮為何……為何淪落江湖?為何命這薄……」,和著冷霜子的主題曲,「我一生來被人害,即著流浪走天涯,後悔莫及也應該,看破黑暗的世界。我不應該,墜落苦海,一失足來造成即悲哀……」聽久了不用學都能唱,只是那時對歌詞的意義不甚了了。
上了國中,搬了家,忘了是那個家人買了一台手提唱盤,所以新家有了專門的工具來播夜音樂。已經工作的大姐有比較多的零用錢,燙了一頭的大麻花卷,買了當時流行的「學生之音」(這可能是台灣最早的盜版音樂),在「美麗的星期天」(Beautiful Sunday)努力地「敲三下」(Knock three times),至於為什麼是三下,家裡好像沒人在乎。於是卡通和史艷文遜位,我開始嚼起美國的泡泡糖,不是出於自由的選擇,但也無可無不可,反正學校正好在教英文。國二那年,「民族救星」過世了,學校先是教我們唱黃友棣及秦孝儀版的「蔣公紀念歌」,好不容易才剛學會詏口但似乎很有學問的「翳惟總統,武嶺蔣公,巍巍蕩蕩,民無能名!巍巍蕩蕩,民無能名!…」學校又改教唱張齡及李中和版的「蔣公紀念歌」,可能是習慣吧,沒人問原因。我私下覺得黃友棣及秦孝儀版的「蔣公紀念歌」比較好聽,但沒人唱了;現在及可見的未來,這兩個版本大概也不會再有人傳唱,一樣收進了盒子,放在最底層,也希望不要再拿出來。
接下來,慢慢聽見人說,要唱自己的歌,對這個宣言我沒什麼感覺,只是因為對流浪遠方的憧憬,於是李泰祥、齊豫、包美聖和楊弦等人的校園民歌進入了生活。高一的導師主修聲樂,所以整整一年的音樂課都在唱「清平調」、「白雲故鄉」、及「古老的甜歌」之類的中西「藝術歌曲」,那時候唱的人已經不多,現在大概已經絕跡了。有一首歌,歌名可能是「秋思」,歌詞是唐朝王建的詩,「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曲子很悽涼,那時候經老師教唱學會後再也沒聽人唱過。高中以前,總是沒什麼零用錢,所以從來沒買過唱片,高二那年學校辦園遊會,手上有園遊券,所以換了一張唱片,「Neil Sedaka Greatest Hits」(Oh! Carol的主唱及作曲),原因無他,因為攤子上的唱片不多,認識的歌手又很少的關係。從此,同學知道我聽美國流行音樂,有些對這方面有興趣或想組樂團的同學因此想和我親近,但那時我的個性孤僻,中儒家的毒又太深,總覺得聽音樂不過是生活上的點綴而已,雕蟲小技無足掛齒,所以沒有進一步發展。
準備重考大學的那幾個月,爸爸給了我一台手提卡帶收錄音機,從此我養成一邊做事一邊聽收音機的習慣。那時候常聽的節目是警察廣播電台余光的「閃亮的節奏」,以及凌晨的「平安夜」,偶而會聽中廣羅小雲的「知音時間」及漢聲電台徐凡的「時代之聲」,奇怪的是那時很少聽陶曉清的節目。有一次,不曉得是在那個電台聽到 Don McLean 的 「Vincent」,我還特別到唱片行找出他的唱片,但還是沒買。不知道為什麼在那個時期聽了很多美國40、50年代的老歌,還曾經用卡帶錄了起來。考上大學上了成功嶺,我們那一連既不是「百事可樂連」,也不是「魔鬼連」,日常出操上課訓練雖然還算適意,但總是處處限制,不知道在什麼情境下竟然在嶺上聽到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為那時單調的生活添了一些奇幻的色彩。在成功嶺只有一個半月的時間,不過我卻和坐在隔壁的同學結為好友,結訓下山前一晚我送他一首包美聖唱的「喜只喜的今宵夜」做為道別,下山後各奔東西,通過兩次信就沒失去連絡了。
上了大學,眼界開了許多,並且開始打工,所以有些閒錢可以買卡帶。一位好友家中有好音響,他有ABBA「Super Trouper」這張專輯的原版唱片,知道我喜歡這個樂團,所以特地將唱片翻拷成卡帶送給我,至今我還留著這個拷貝。那時還有一位好友喜歡日本演歌,一次他搬家請我幫忙去抬音箱,稍稍安頓妥當後,我們一起坐在在地板上聽了一些他從中部帶上來的唱片,那時我對那些演歌沒什麼感覺,直到多年以後我才喜歡美空雲雀唱的「川流不息」;畢業後,在工作上他幫了我不少忙,因為工作及婚姻不甚如意,漸漸地他主動疏遠了我們這群大學同學,後來竟沒人知道他的下落。另外有一位我不太熟的同班同學,家世好,人很聰明,是個披頭迷,家裡有近乎全套The Beatles 的單曲小唱片,看過他的收藏後我羨慕得要死,可惜他在退伍前一個禮拜意外死亡,從此我在聽披頭的音樂時總會想起他。大二那年暑假,我在稅捐處工讀,兩個月的工作內容是寄發汽機車牌照稅及燃料稅稽徵的明信片,一起工讀的同學大概有五六位,來自各個不同的學校,有人起鬨想把我和另一位工讀的女同學湊成一對,淡淡的曖昧就在收音機裡蘇芮的「是否」中靜靜地蔓延,像湖上的漣漪,越行越遠越淡,隨著工讀的結束而消逝。大學時期我迷上電影,因為維斯康堤的「魂斷威尼斯」而喜歡馬勒的作品,尤其是第五交響曲第四樂章「慢版」,水一樣的樂音,緩緩地盪漾開來,似輕還濃的情愫,無盡地積壓堆壘,猶似長夜漫漫,不知何時黎明將至。已經忘了在什麼情況下買了一卷「馬思聰小提琴獨奏集」的卡帶(新格文化出版),特別喜歡B面「內蒙組曲」的第二樂章「思鄉曲」,擔心卡帶不易保存,CD普遍後曾找過它的CD版本,沒找著,網際網路流行後又上網找了幾次,還是沒找到,不過倒是搜尋到不少馬思聰先生及他的音樂資料,這是少數我留下來沒送給朋友的卡帶。
服役時,來來回回曾在台東待了五個月,在這麼一個山明水秀的後花園,日常生活雖然有諸多束縛,假日倘佯在台東近郊的好山好水,倒也有一份難得的輕鬆自在。記憶中,午飯後營區會放一些音樂,透過麥克風傳送,經常聽到的一首歌曲是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那時他剛出道,成名曲即已傳唱到台灣東部的部隊中。兵變,是阿兵哥的最大夢魘,我自己是沒碰到,同梯倒是有好幾個都發生了,聽他們哭訴起那一段段的酸甜苦辣,許景淳的「玫瑰人生」就成了最佳的背景音樂,事實上這首歌在我第一次聽到時已經發行了一年,之前因為忙於功課及打工而忽略了。退伍後,卡帶已經讓位,CD唱片漸漸變成市場的主流,同時KTV文化開始流行。下班後同事們最愛一起在包廂內互相折磨,陳淑樺的「夢醒時分」是女同事們的最愛,當時有同事說我唱歌時沒有人味,過了很久以後才懂了他的意思。有了工作,手邊的閒錢多了一些,所以開始買一些CD,我比較常逛的是台北市光華商場對面巷子裡的「學友唱片行」(後來改名為合友唱片行)。那時我開始對世界各國的民謠、「世界音樂」及「新世記音樂」產生興趣,但因為這類CD的價格比較高,所以買得不多。後來對爵士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兼著一些藍調音樂及「另類音樂」(alternative music)。隨著盜版音樂及MP3音樂下載的流行,有一陣子不少唱片行及中盤商紛紛不支倒閉,所以有不少以往比較高價的CD打折出售,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趁著這個時機我倒是收購了不少以前捨不得買的唱片,但也因此有一些比較小眾的音樂,因為沒有台灣的代理商,所以慢慢地在唱片行消失了。目前,可以透過網路向世界各地的唱片行訂購唱片,網路唱片行的試聽服務一般比實體唱片行要來得更好,但因為大部份都是以美金或歐元計價,不少CD還是買不下手。近幾年來,因為唱片業不景氣,所以有一些絕版唱片或卡帶復刻上市,對喜歡老音樂的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好消息吧。
就我經歷過的,音樂的載體從黑膠唱片,經卡式錄音帶,到現在的CD,以至於MP3音樂,每一次的轉換總會失去一些音樂,再加上一直租屋搬家,自己的收藏又會再流失一些。早年一次搬家時,姐姐把家裡發霉的黑膠唱片全丟了(包含一些不容易買到的潮州戲的唱片),前一次因為家裡收藏的空間不足,我又把大部份的卡帶送給了朋友,如今留下來的大部份是CD。近幾年,實體的CD少買了,偶爾上Youtube溫故知新,或聽聽老碟片,倒也不寂寞。或許吧,像某些愛樂人士擔心的,有一天實體的碟片終究會被串流的01所取代,但我知道,收進盒子裡的東西是不會消失的,隨時可以取出來,淺酌低吟,如記憶中「古老的甜歌」裡的歌詞。
古老的甜歌,為人所遺忘,煙霧正開始向大地下降,
快樂的先民在夢中聽到,愛把古老的甜歌輕輕唱。
幽暗中現出一片光亮,向我們夢中頻頻搖晃,
在黎明前歌唱,光線很暗淡,黑影游移不定,忽隱又忽顯。
精神雖很疲倦,長日度如年,
古老的甜歌還在,晦冥中傳到,我們底耳邊…
古老的甜歌還在,晦冥中傳到,我們底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