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出人間喜氣
春節年畫‧百姓心願
中國傳統文化,有些以文字記載於史籍簿冊中,而絕大部份則以「圖象」展現於民俗生活中。
這些「民俗圖象」,不同於王公貴族玩賞的「文人繪畫」。後者僅深藏於少數權勢貴族或知識份子的壁櫥中;而前者則公開地陳列在民間祠廟──大眾的文化殿堂。
「民俗圖象」的內容,結合寺廟建築景觀於一體,包含有神像彫塑、祭祀用的道士圖,或陳現於廟壁的故事圖繪,或點綴於柱樑與神案邊角的花鳥紋飾。一有節慶,這些靜態的圖象文化,就好像長了腳似的,它們會紛紛爬上街頭的廣告招牌,或貼在每個家庭的門窗,或登上餐桌的碗盤裡,尤其是在春節期間。
中國人自古便對歲時節序極為重視,而把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的種種事象,很自然地表現於歲時節慶中。因此「年畫」遂演變成每年臘月到正月之間的一種節令產物。
這些貼在門窗上的年畫,皆由各地方的民間藝人刻繪印刷而成。年畫藝師的畫筆是為鄉里親友而創作,而不同於文人畫家的自我表現,所以年畫的內容自然也就反應了「百姓的心願」──追求「福、祿、壽」的人生理想。
款式多樣‧因地制宜
根據東漢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正月一日,給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可知,在東漢時期,宮廷或民間已有貼門神畫的風俗習慣。依此算來,年畫的發展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年以上的歷史。
一張年畫由構思起自完稿至完成,與現在的商業印刷程序無多大分別:起先畫稿師畫出黑白稿,如要套印五色,便要交出五張色稿,以供刻分色版之用,另外要畫出一張完成效果圖。
如果要求單色內有濃淡變化,謂之「活套」;而只是印大塊色面的,謂之「死套」。年畫的印刷,先把墨線板放在案上,然後把紙張用夾子壓起來,逐張印刷,墨線印好後再逐次換色板套印,若要複雜的色感和繪畫效果,便要人工描繪顏面或作細部填色。
民間年畫依實用目的而創作。年畫作品的尺寸按房子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形式。如:門畫、窗畫、窗旁畫、灶頭畫、斗方、中堂,以至牛棚馬廄都有合適的年畫可貼。還有純粹為了裝飾補壁的四條屏、八條屏、對屏、對聯、橫披等等,其形狀大小和內容都依一定的需要而製作。
年畫的尺寸雖是按照招貼的地方大小來制定,但各地區年畫的名稱亦因需要習慣的不同而有所分別。如楊柳青整張紙的大畫,叫做「宮尖」,小畫因為是把一張紙裁成三份,所以叫「三才」,另外還有「二尺」、「板屏」、「屏桃」和「中堂」之類。山東濰縣年畫的式樣、規格,亦依照農民居住環境特點和用途不同分為:福字燈(貼於影壁)、洋條子(貼於閨房內)、月光(貼新婚夫婦門上)、大貢箋、方貢箋(貼於堂屋)、小橫披(貼灶頭牆上);窗旁又稱大花瓶(貼在窗旁)、攔門圖(貼牲畜欄上)、牛子(貼在牛車上)、木方子(補牆上方洞)。
傳統的中國畫以長軸、橫卷為主要的形式,而民間年畫的形式,則呈現豐富的多樣性。這種隨展示場所而決定畫幅的方式,具有「量體裁衣」的創造性觀念,也因此,使年畫能深入民間每戶人家,展現於門、窗、柱、樑、缸、櫥的任意場所,把生活環境襯托得喜氣多彩。
題材通俗‧深入人心
民間年畫是一農業社會的產物,它繫系著農民百姓的精神生活,反映他們的感情、願望,並且在室屋內外增添生趣,豐富了人民的生活。民間年畫的題材,大致可以分以下幾種:
(一)神像:這種題材作品開始較早,而且最受民間喜愛。畫面充分反映了百姓的思想,希望生活美滿,添福發財,他們更把這些願望寄託諸神身上。如「神荼鬱壘」、「天官賜福」、「關公」、「張天師」、「五路財神」、「鍾馗」等。
(二)娃娃、美人吉祥寓意:這類年畫反映農村婦孺對她們家庭的美滿要求,兒孫滿堂、榮華富貴。如「麒麟送子」、「金魚滿堂」、「五子奪魁」等。娃娃題目內容多由手中所持器物諧音或比喻,湊成吉祥語句,如「連(蓮)生(笙)貴子」、「吉(雞)慶(罄)有餘」。
(三)戲曲故事:農民很愛好這類年畫,它歌頌歷史上一些善良正直的英雄,讚美過去的賢明帝君,也鞭責了一些醜惡的小人。從形式來看,色彩都比較富麗,場面很熱鬧。如:「五虎平西」、「薛仁貴東征」、「空城計」、「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
(四)諷世勸善:這類題材帶有教育意義,反映出農民的道德觀念和他們對因果報應的信服。如:「二十四孝」、「奸淫果報」、「十怕妻」、「大香山觀音遊地府」等。
(五)男耕女織:古時道:「人生天地間,莊農最為先」和「務本生財」,說明務農和織絲都是創造財富的根源。透過年畫的描寫,歌頌農民男耕女織分工合作的情景如:「男十忙」、「女十忙」、「豐年圖」、「耕織圖」、「蠶花茂盛」等。
(六)風景、花鳥:這類年畫描繪各地勝景以及花卉、飛禽走獸,也反映新鮮事物、里巷見聞、仕農工商各階層的生活動態。如:「唐山真蹟圖」、「姑蘇玄妙觀」、「鳳凰牡丹」、「貓蝶富貴」等。
(七)社會歷史:這類年畫大多記述清末戰爭發生的時事,如「法人求和」、「中日戰爭」、「日德青島爭戰圖」、「北京城百姓搶當鋪」等。
從以上七類年畫題材來看,其內容包含宗教祭祀、心理祈願、傳說歷史、民俗生活等各種層面。難怪近代的人文、歷史、社會、考古學者紛紛投入中國的年畫研究熱潮中,並將年畫比喻為「民間文化的百科圖鑑」。
美感風格‧各地有別
清初是年畫業的蓬勃時期,除西北部少數民族地區外,幾乎每一個省份地區都有年畫作坊印製年畫。北方以河北省天津的楊柳青、山東省濰縣的楊家埠為中心;而南方年畫的最大產地則是江蘇省蘇州的桃花塢。
其次下列各省地方的年畫也相當出色,例如:河北的武強、山西的太原、陝西的鳳翔、四川的綿竹、河南的朱仙鎮、廣東的佛山、福建的漳州和泉州。
台南係台灣的古都,台南赤崁樓旁的米街(現稱新美街)是早期春聯與年畫的印製中心,鼎盛時,批發店有十餘家。
各地年畫,無論在色彩、造形、內容與構圖方面,皆各有其獨特風格,亦有共通之處。它們都善用原色、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增添了節日氣氛,激發起人民的歡樂情緒。
山東濰縣一帶,人民多以耕種為業,年畫亦多以耕織作題材,印製上採用「金印不畫」的套色方法,看上去自然和諧,沒有矯揉做作感覺,畫面散發出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顏色主要用紫、綠、黃、紅、雪青等五色,人物比例誇張,構圖飽滿,刻線剛勁巧拙,很能代表北方人的豪邁粗獷性格。
楊柳青年畫色彩變化多端,濃淡均勻。又因靠近京城的原故,風格或多或少受畫院影響,所以用筆工細,人物比例適中,接受了宋、元、明的傳統繪畫的影響。
桃花塢地處江南富饒之地,山明水秀,故桃花塢年畫,反映出南方的婉媚秀麗氣質。由於明代木刻的發達,如金陵派、建安派、新安派三大木刻系都在南方,以及清初銅版畫的興盛,桃花塢的年畫,早期具有明代木刻的精工細刻的特色。至清末因受西洋進口銅版畫寫實與透視法則的影響,構圖逐漸繁複,造形也脫離純樸簡約的書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