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同安」
「同安」之名始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當年設「同安縣」,故「同安之名始此」,但不久又併入南安縣,直到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才從南安縣析出西南四鄉(即永豐、明盛、綏德、武德)置大同場(同安縣前身)。又於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從大同場析出武德鄉置武德場(公元955年置長泰縣屬泉州府,公元980年改隸漳州府)。五代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實施同安縣治,轄境包括現在的金門縣、廈門市各區(海滄部分)及龍海市角美鎮,歷經980年。至辛亥革命,由於行政區域的調整,同安的區域有如「敲好吃糖」,一樣越來越小。民國二年(1913年)11月析嘉禾里及翔風里的大小金門、大小嶝、角嶼置思明縣,翌年7月又從思明縣析出金門、烈嶼及大嶝、小嶝、角嶼設金門縣。1953年11月析出集美鄉置集美鎮歸廈門市管轄,1957年3月,將同安縣灌口區的六個鄉(即角尾、錦宅、遼東、鴻漸、金山、白礁)劃歸龍溪縣(1960年龍溪嶼海澄二縣合併為龍海縣);同年4月,又將未移交給龍溪縣的東孚、鼎美兩個鄉連同灌口區所餘的九個鄉和集美鎮全部劃給廈門市設立廈門市郊區。2003年10月,又自「同安東半縣」析出新店、馬巷、大嶝、新墟、內厝五個鎮和大帽山農場成立翔安區。至此,同安的區域僅存727平方公里。隨著廈門市島內外一體化的建設,現有的行政區域或許還會調整。
歷史上同安縣的權限很大,不但管理過現在的金門縣、廈門市,還兼管過澎湖、台灣的民政。《台灣縣志》載:「元之末,于澎湖設巡檢司,以隸同安,中國之建置于是始。「當今有學者提出,元代澎湖巡檢司管轄的範圍包括台灣周邊島嶼的釣魚島。據此,元代同安縣管轄的範圍可以延伸到釣魚島?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課題。
自古名以人傳,「同安」聞名,還因「同安自古好所在(地方),地靈人傑出人才」;又因是「朱子學」的發祥地,所以「同安英賢,遂甲於閩海」(乾隆版《同安縣志》)。他們「或輝煌于甲第,或鐫刻于鼎鼐」(池顯方《大同賦》),增光邑乘,史不絕書。同安歷史上出過文武進士225人(其中金門籍50人),一部民國《同安縣志》就收錄鄉賢名宦588人,2010年筆者編輯《同安歷史文化叢書》(一套四冊)時,也在《同安歷代名人》一冊中介紹65位先賢鄉彥的事蹟。同安歷史上沒有出過狀元,但名列殿試一甲者有之。如宋代榜眼劉逵、石起宗、清代榜眼廖金城;明代文探花林釬、清代武探花葉時茂(今金門縣文化局碑廊有他為金門通判程煜書丹的德政碑)。歷史上有些同安人,他們的名氣大到可以讓人用「同安」來指代。如明代會元傳臚許獬,才華橫溢,名噪京城,人稱「許同安」,現在同安圖書館收藏的《許同安製義》善本書已是國內孤本。金門後浦許福被楊本仁稱為「同安許進士」,蔡獻臣與蔡復一被襄陽太宰讚為「同安二蔡」。宋季朱熹四傳弟子邱葵被尊為「同安文獻」,明末理學聘君黃文炤被稱「黃同安」。北宋的蘇緘,明代的洪朝選,清代的陳化成,還被當地(即邕州、四川、上海)奉為「城隍爺」。成了名副其實的「同安神」。這些歷史名人,以他們的才學、宦績成了當時同安的名片。更有許多鄉賢,他們處處以「同安」為榮,留名不忘祖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月,許廷用(金門後浦人)撰寫《都督俞公生祠記》碑文落款是「同安南洲許廷用「(南洲「為其號),同鄉許獬題「巨然山水畫」落款是「同安許獬」。陳如松(金門陳坑人)為《蓮山堂文集》自序落款是「同安陳白南「(「白南」為其字),盧若騰為《釣磯詩集》作序落款是「同邑後學滄浯盧若騰」,曾任台灣總兵的陳倫炯在《海國聞見錄》自序中署名「同安陳倫炯」。清代許琰《寧我草堂詩》自序落款是「同安許琰瑤洲氏」,他為《重修南海普陀山志》撰序落款是「古閩同安許琰」。陳臚聲(登瀛人)重校朱熹《大同集》序落款是「同安後學陳臚聲」。「金石宗師」呂世宜撰寫《明監國魯王墓碑陰》落款是「同安舉人呂世宜」,現在廈門雲頂巖有他的題刻,落款是「壬午舉人同安呂世宜」。發明中華文字始祖的盧戇章于1892年出版《一目了然初階》自序落款是「閩泉銀同古莊盧氏戇章」,連橫在《台灣通史》中甚至直呼地方史學家林豪為「同安林豪」。蔣介石也曾為同安叫好,最早預言「珍珠港事件」的張聖才(同安後垵人),抗戰初隨戴笠見蔣介石時,當蔣介石知道他是同安人時,連聲說「啊,啊,你是張聖才,同安人,同安我去過。啊,非常好。「這些載入各種文獻的「同安」,大大提高了「同安」的知名度。
隨著同安人的遊宦、出洋、遷台,「同安」更是聲名遠播。「駿馬登程往異方」的同安人,他們「身在他鄉即吾鄉」,既在異國他鄉艱苦創業,亦為桑邦添彩揚名。宋代「開同進士」陳綱(金門陽翟人)任建州(甌)觀察推官時,「率丁夫數萬採茶」。明代陳建任江西南安知府時修《南安志》,蔡復一任湖廣參政時,修築邊牆四百餘里(今稱「南安長城」,在鳳凰縣境內)。陳永華首建台灣孔廟,王世傑首墾台灣竹塹並建「開台福神」祠(土地公廟)。吳必達派兵巡防西沙群島,陳延謙于1929年在新加坡組織同安會館並撰聯:「同為泛宅浮家,到此地留些萍蹤,千里因緣欣聚首;安若泰山盤石,睹今朝建斯華屋,百年事業話從頭。……這些同安人的昔日足蹟,還可以成為今天聯絡友誼,尋找商機的紐帶。2009年3月,浙江組織萬人旅遊團欲經金門到台灣觀光。時任金門縣長的李炷烽搶先到浙江,數說明代同安金門人蔡貴易、蔡獻臣父子在浙江任按察使,黃華秀任浙江道御史,盧若騰任寧波巡海道僉事,邱良功任浙江水師提督,許朝耀為浙江溫州遊擊等事跡,藉此推介金門觀光業,《金門日報》稱這「好像在時空進行一場人文歷史的交會。」有些名人雖非同安籍,但他們與「同安」霑親帶故,「同安」也得以「借光」。如鄭成功的夫人董酉姑,生于晉江沙堤,但後來隨父董颺先定居同安金門古崗獻台山。施琅是晉江衙口人,曾任同安總兵官,他的夫人王氏是銀同西郭王貴良之女。這兩位收復、統一台灣的偉人都是同安女婿。
「月是故鄉明」,身居異域的同安人,他們世代不忘「搖籃血跡」,以種種形式銘記自己的「根」。明代同安劉五店童氏七世童保裔孫分居廣東饒平縣黃岩鎮,童氏族人乾脆以「同安」為堂號,便于子孫認記。明代萬曆年間印尼首任華僑甲必丹蘇鳴崗于1644年4月8日逝世於巴城,墓碑鐫刻:同邑明甲必丹蘇鳴崗。菲律賓已故前總統阿基諾夫人(其獨生子阿基諾三世是現任總統)曾祖父許尚志在打拉省班尼義鎮的墓碑上刻著:同邑鴻漸皇清顯考十九世尚志許公封碑。北宋丞相、「鐘錶鼻祖」蘇頌致仕後築第京口,卒葬五洲山,因照管父親蘇紳的墓地未能落葉歸根,但改變不了「同安,公(指蘇頌–筆者註)邑里也」(朱熹語)的籍貫。明末清初,大量的同安人遷臺,以至1926年日本人的人口調查,同安籍的人口竟佔全臺14.7%。如今台北的同安村、彰化的同安寮、雲林的同安厝等村名,就是當年同安人聚居的村落。台北市的大龍峒原名「大隆同」,是乾隆年間同安移民紀念祖地「大同」(同安古名大同)的意思。當地奉祀宋代同安神醫吳 的「保安宮」也是寓意「保佑同安平安」,宮中保藏著「銀同弟子高辛衡敬奉」的瓷花瓶,還有柱刻楹聯曰:公實生于宋代其活民比富范之仁救民比岳韓之義宜與宋代諸賢并垂不朽,神固籍乎同安然俎豆遍十閩之地聲靈週四海之大自非同安一邑所得而私。足見人、神對同安祖地的深厚感情。高雄縣王民家族始祖王文醫于明末自同安白礁隨鄭成功「忠貞軍」入臺,白礁王氏家廟祖廳點金柱石刻楹聯曰:分支來自固始到白礁騰浪萬里,創業本在同安振烏巷長享千秋。2009年7月23日,我應王珠慶先生邀請到高雄縣路竹鄉甲南村作客,見到王金平先生(「立法院」負責人)故居門額上鐫有「同安」二字,一股濃烈的鄉情油然而起,這種地緣、血緣的符號正是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見證。
同安政區範圍雖然變小,但它以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原力凝聚著世界300多萬同安人的思鄉情愫。「世界同安聯誼會」自1991年在新加坡創辦以來,已先後舉行八屆盛會。由於政區的變化,在討論機構名稱是否需要改變時,許多海(境)外鄉團一致贊同「世界同安聯誼會」的名稱不能變。他們認為沒有什麼名稱能包含歷史上「同安」所轄的區域,并建議日後任何主辦世聯會的單位,應強調規定將「同安」放在顯要的位置,打造「同安」品牌,讓世人知道「同安」名稱來源的含義。2010年11月27日第八屆世界同安聯誼大會在翔安區舉辦,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59個海(境)外社團1200多位鄉親赴會。金門縣長李沃士委托主任秘書盧志輝率領財政局長黃景舜、教育局長李再杭、文化局長李錫隆、建設局長葉媚媚、民政局長翁伸金、社會局長方天吉等團隊及楊清國老校長等知名人士參會。與會世界同安鄉親歡聚一堂,暢敘鄉情,共謀發展,其喜洋洋。「一脈相傳本同根,五洲遍佈同安人」、「攜手聯誼團結緊,高聲歌頌同安精神」。一曲世界同安聯誼會的會歌,把今天在「大同安」旗幟下的世界同安人一顆顆赤誠的心緊扣一起,讓古老的同安煥發出青春的魅力。
註:銀城、銅魚城是同安縣城的專稱;銀同、銀邑、同邑是古同安的別稱。
庚寅年尾牙 於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