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與各地俗諺之比較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2,513

「阿娘的俗語話」,已曾寫過十二篇,總計約有五百則,對於家鄉俗諺,不僅愛不離口,而且微有心得。
近日翻閱師大陳光輝教授所賜「俗語典」及一本早年購買、塵封三十年的「俗語典」(王宇綱撰輯),激起了寫作本文的動機,於是再往國家圖書館及新北市立圖書館,借閱數本臺諺、客諺與馬祖俗諺,拜閱之餘,發覺國內各地俗諺,浩如煙海,美不勝收;先民智慧,遍及各族群、各角落。
整體觀之,俗諺與文化背景有關,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各地俗諺深受影響,因而各地先賢所見略同,只因時空隔閡,略有差異。就以金門與臺灣俗諺來說,由於同為閩南語系,同源同語,俗諺幾乎完全相同,只有少數因地制宜,稍作調整;至於其他各地俗諺,則因地理位置、時令氣候、民情風俗、農產作物的不同而就地取材,因此,各地俗諺具有相當程度的共通性。
在範圍方面,本文所指「各地」,乃涵蓋海峽兩岸各地方、各族群;而「比較」二字,本應包含相同與相異,由於俗諺涉獵廣泛、難以周全,本文僅就其相同之處,從它們彼此之間找出其類似點與相關性,作一粗淺的探索。
至於本文寫法,各則均以金門俗諺為開頭,而後依據此句找尋各地相關之俗諺,因此,每則首句為金門俗諺,以下為各地俗諺,並作對照比較、簡短解說。
△「新娘新噹噹,舊娘塞壁空。」「新娘新噹噹,放尿灑 尪。」「老尪疼嫩某,公魚好晒脯。」──昔日男子三妻四妾,屬於體面之事,丈夫喜新厭舊,也似乎所在多有。試看山東俗諺「前妻臭,後妻香,第三個婆子趕著要叫娘。」湖北也有「頭妻嫌,二妻愛,三妻願叫姐奶奶。」;陝西「頭房是妻,二房是娘,三房供在板板上。」;山西還有「頭一個老婆,二一個娘,三一個上了祖先爺堂。」,足見「天下丈夫一般樣」。
△「揀啊揀,揀到一個老菜幹。」──臺灣人常講「揀啊揀,揀到一個賣龍眼。」,馬祖人則說「頭揀尾揀,揀蜀頭無尾犬。」客諺也有「揀揀挑挑,挑到爛瓠杓。」,廣東話也說「千揀萬揀,揀個燈爛盞。」,各地幾乎都有類似的俗諺,只是譬喻不同,可能為了配合方言押韻,或是各地觀點不一,但在理論上是相通的,可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起初鄭重其事,自視甚高,由於精挑細選,以致錯失良機,最後選到一位不如預期的對象,常用此語調笑未婚男女。
△「五月節粽,無食破裘呣甘放。」──金門人何以稱「破裘」,可能是自謙之詞,也可能家境大都寒微。客諺也說「漭(尚未)食五月粽,襖婆(棉製外衣)毋入甕(儲衣大櫃);食了五月粽,被骨(棉被)正(才)上棟(屋樑上的櫥架)。」,浙江也有「吃過端午粽,棉被拿來空(可以收拾了)。」「吃過五月粽,棉被送朝奉(當鋪掌櫃)。」華中一帶還有「未吃端午粽,棉襖未可送。」,這些地區皆有過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並以端午節做為寒暑之分水嶺,換言之,端午節之前,天氣不穩,乍暖還寒,足見有此俗諺的地區,緯度相近,氣候相似,連說法也相同。
△「細漢父母生,娶某是某生。」──這是許多金門長者共同的心聲,其實不只金門人如此,馬祖人也說「嫩是娘嬭好,大是老嬤(老婆)親。」,意指娶妻後將老媽擱在一旁;遠在大陸的安徽也有「吊在奶奶滴滴親,長大來淡淡親,娶過老婆起黑心。」;江蘇俗諺「娶一個媳婦,賣一個兒子。」這種由親漸疏的心態,好像不分地域、隨處可見,希望婚後的子女見了這些俗諺,能夠知所警惕,多加關懷父母。
△「大狗爬牆,狗仔趁樣。」──貴州也有「前頭烏龜爬壞路,後頭烏龜照路行。」浙江遂昌還有「做大不尊,教壞兒孫。」就如湖北俗諺所言「上樑不正下樑歪」,身為家中長子或長輩,行為若有不端,弟妹或幼輩必然深受影響,有樣學樣。因此,金門俗諺又有「序大若有子心,序小就有孝心。」「序大若好應,序小就好叫。」「會做大,大富貴; 做大,中指爺撬仔到嘴。」句句皆在強調唯有以身作則,方能上行下效。
△「一男一女一枝花,五男二女受拖磨。」「一子兩子才是子,三子五子若香四大 。」「有家著有業,無家較澀疊。」──這類性質相關的俗諺,金門的確不少,其他地區如廣東有「有兒有女是冤家,無兒無女坐蓮花。」與「一生兒女債,半世老婆奴。」,江蘇也有「兒多母受苦,田多養別人。」,另有一句是「一兒一女一枝花,無兒無女活菩薩,多兒多女是冤家。」,這些相似的俗諺,意味著養兒育女實非易事,沒兒沒女則了無負累,當然生活寫意、快樂似仙,勉人別生太多子女,生育要加節制。
△「親子親兒,不值荷包三百錢。」──客諺說法相同「親生子,由當荷包錢。」,浙江也有「千子萬子,不如身邊銀子。」,江蘇江都也說「有了十兩親銀子,賽過一個親兒子。」「父親娘親,不如銀子親。」可見養兒防老,已遭質疑,兒子不如銀子可靠,而父母也不如跟子親,為了金錢,親情已然拋向九宵雲外,不值一丈。換言之,所謂「有錢自有親」,只要有錢,那怕沒有孝子賢孫?
△「子著剖腹生,爐著用錢買。」──臺諺有云「一千銀,亦不值得個親生子。」,魯南俗諺「田要冬耕,兒要親生。」,廣東人說「千兩黃金難買一個親生子。」,豫南則說「有錢難買親生子,無錢可討有錢妻。」,五地諺語的交點,皆在強調「親生子」之難得與珍貴,至於香爐、田地和妻子,三者在此暫作陪襯。試看婚宴之上,「早生貴子」不絕於耳,祈望生子之後,「老來有靠,香火有嗣」,即是明證。
△「燒瓷食缺,織蓆睏椅。」──一說慘澹經營、刻苦儉樸;一說各行各業,只精於為人,卻拙於謀己,所以金門俗諺還有「自己做醫生,尻川爛一邊。」客諺也有「木匠師傅無眠床,地理先生無屋場,裁縫師傅無衣裳,算命先生半路亡。」正如古人所云:「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
△「食人一口,還人一斗。」──與湖北「吃人一口,報人一斗」相同,客諺「食人一斤,也著還人四兩。」南京人說「受人些些,叫人爺爺。」真是有趣;陝西則云「受人涓滴之恩,當思湧泉之報。」上海人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上述皆含「投桃報李」之意,勉人務須知恩報德,即受人小惠,當千金圖報。
△「前生一粒土豆,較好死後拜豬頭。」──客諺「千跪萬拜一爐香,不如生前一碗湯。」皆在告訴世人,生前的奉養應重於死後的祭拜,勉人及時行孝、實質重於形式,故臺諺又云:「在生不孝,死後免哭」。
△「搬戲空,看戲憨。」「搬戲 ,看戲的憨卵屌。──金門人常如是說,下句有些粗野,在馬祖也說「做戲癲,看戲歞。」客諺也有「戲棚頂介(那個)癲兒(瘋子),戲棚下介戇兒(傻子)。浙江人說「做戲的瘋子,看戲的呆子。」戲子為了劇情,裝瘋賣傻,以求逼真,而觀眾明知是假,卻跟著起舞,看得如痴如醉、渾然忘我,足見各地的演技一流,而觀眾也都難以自己。
△「與君睏破三領蓆,掠君心腹 得到。」──山東煙台也有類似俗諺「跟了丈夫一生,摸不著丈夫的腳後跟。」夫妻相處,本應相知相愛,倘若兩人同床異夢、貌合神離,不解彼此心思,遲早引發糾紛,甚至釀成悲劇。
△「尪婆尪婆,床頭打,床尾和。」──廣東人說「床頭打架床尾和」,說法相同;華北也有「兩口子打架,取和就在半夜裡。」中國北方稱兩夫婦為「兩口子」,夫妻吵架,往往上床之後就和好了。
△「捏驚死,放驚飛。」──同樣地,浙江也有「船頭驚鬼,船尾驚賊。」另有「遠怕水,近怕鬼。」皆以比喻患得患失,畏首畏尾,遇事諸多顧忌,耿耿不能自決,以致一事無成。
△「食飯食仔流汗,做工做仔畏寒。」「懶惰人,屎尿厚。」──吃飯賣力,做事偷懶,懶人理由特別多,似乎各地皆如此,試看客諺「早又驚鬼,暗又驚露水。」「食飯打赤膊,做事尋衫著。」臺諺還有「食飯用碗公,做穡閃西風。」「食若牛,做若龜。」足見「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的人比比皆是、普遍存在。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煞了了。」──客諺也說「一代姑,二代表,三代閑搖搖。」「閑搖搖」本指清閒沒事做,在此指親戚不相往來。贛南也有「一代親,二代表,三代閒了了。」「閒了了」是指更加疏遠了,足見各地說法相同。
△「姨姑送姨丈,月落送仔月上。」──客諺也有「張郎送李郎,送到天大光。」前者是形客夫妻情深,送別夫君一整天,難捨難分;後者是形容友情感人,送別友人一整夜,親如手足。
△「闊嘴查甫食四方,闊嘴查某食嫁妝。」──客諺也有「男人嘴大食四方,女人嘴大食劊郎。」「食劊郎」即是把丈夫吃垮。兩諺見解相同,男人嘴大具有食相,吃遍天下;女人嘴大則不被看好,最後吃垮自己。
△「腹臍深深欲盛金,腹臍凸凸欲娶某。」──馬祖人則說「腹臍深解(會)圍津,腹臍凸解搖櫓。」即凹陷者能下海捕魚,凸出者能划槳搖櫓,由於馬祖以捕魚維生,將臍型與工作相結合,頗符情理。
△「不孝新婦三頓燒,有孝祖子(女兒)路里遙。」──客諺也如是說「無孝心舅(媳婦)在身邊,有孝妹仔(女兒)路里遙。」兩諺皆強調媳婦即使不孝,卻近在眼前,力所能及;而女兒就算至孝,欲遠在天邊,心餘力絀。
△「相罵恨無話,相打恨無力。」──類似俗諺如山東「相罵無好言,相打無好拳。」客諺「相打無讓手,相罵無讓嘴。」雙方打罵,皆已失去理性,無所不用其極,只圖克敵制勝,豈會手下留情。
△「在家日日好,出處刁刁難。」──客諺「在家千日好,出外朝朝難。」江西有「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浙江有「在家真快樂,出外飯食苦。」還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足見各地感受雷同,家庭溫暖舒適、快活自在,出門在外,艱難隨時迎面而來。
△「嫁雞跟雞飛,嫁狗跟狗走。」──客諺說得妙「嫁豬滕(跟隨)豬,嫁狗藤狗,嫁狐狸滿山走,嫁乞食甘願背家濟斗(手提袋)。」廣東也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著螞螻隨山走,嫁著窮鬼眼淚流。」比喻女子從一而終、不侍二夫,嫁娶既定,當隨緣度日、樂天知命,有宿命之論調。(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