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四韻」不是七律
王勃在〈滕王閣序〉﹙原名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閣餞別序」﹚的末尾,有「一言均賦,四韻俱成」八個字。其中的「四韻」,指的就是該文後面,那首以「滕王高閣臨江渚」為起句的七言詩。因為,傳統詩多為兩句一押韻,所謂「四韻」就是八句。該詩原文如下: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捲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各種版本的《古文觀止》,都有注釋和語譯,只是在詩的體制﹙即詩體或體裁﹚上,幾乎都沒有介紹過。這或許是因為《古文觀止》重點在「文」,故各注譯家對「文」中的「詩」就略過了吧?若然,當然也無不可。不過,這篇〈滕王閣序〉一定還會流傳下去,且將有難以數計的青少年會接觸到它。所以,特拈出談談。
談到傳統詩,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五個字或七個字一句,四句的叫絕句,八句的叫律詩。又,傳統詩講究「押韻」、「平仄」及「對仗」。而在調平仄方面,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因此,就很容易誤認王勃這首滕王閣詩是「七言律詩」。尤其是讀到「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捲西山雨」,及「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這兩副對聯式的句子時,一定深信不疑。
不過,行家一眼就能看出王勃的這個「四韻」是首「七言古體詩」或「七古樂府詩」,而不是「七言律詩」。因為,律詩不僅要求「一韻到底」,而且要求不能「通押」﹙如「一東」押「二冬」﹚。而王勃這八句詩,前四句押上聲「七虞」的「舞、雨」,並通押「六語」的「渚」。後四句換了韻,押「十一尤」的「悠、秋、流」。根據這些詩的特徵,便可「陰陽割昏曉」地斷定這首詩「是七古﹙含樂府﹚而不是七律」了。
進一步說,傳統詩中的「律」,是「格律」的簡稱。「格」是「格式」,「律」是「規律」,但「規律」也可視為不可侵犯的「律令」。所以,中華書局印行,張廷華編的《學詩初步》就把「律」比喻為「行軍之有紀律」。而在「七律」的格式中,包括了每首詩八句,每句詩七字。首句可以用韻,也可以不用韻,但以用韻的居多。其餘的雙數句非押所用的本韻不可﹙首句若押韻,也不例外﹚,絕無「通押」的通融。至於韻目,台灣地區是以「平水韻」為準﹙大陸係採用「中華新韻」﹚。又,七律是每兩句為一聯,依次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首尾兩聯,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中間兩聯,則非對仗不可。至於各句中的平仄,有固定的格式,完全符合者才可得滿分。不過,能調配到得八十分以上,即不犯大忌,或犯了大忌而有補救措施﹙即拗句拗救﹚時,也算「合格」或「合律」。惟「一三五不論」是有「但書」的,亦即只要詩中各句的第二、四、六字沒有「孤平」,和沒有「下三平」或「下三仄」的現象,句中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按原來的規定。如果某句中所用的字,其平仄依序是「仄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仄」,其中第一、二、三句中各出現了兩仄夾一平的「孤平」,或句中平仄依序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下三平﹚或「仄仄平平仄仄仄」﹙下三仄﹚時,則各相關句中的第一、三、五字就非「論」不可了。但也有故作拗體詩或特殊情況如「南朝四百八十寺」等,那是例外。
其次,關於七言律詩的平仄格式﹙行話叫「定式」,以下同﹚,習慣上以押平聲韻最普遍,計有:仄起押平聲韻及平起押平聲韻兩種,但也不排除有押仄聲韻的。因此,七律的平仄格式就有四種了。又因首句可以不押韻,等於又多了四種延伸性的七律格式,合計就是八種了。但也別以為很複雜難記,實際上,句子的基本格式只有四個,好記得很。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這是平仄相對仗的一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仝前﹚
現在,舉一個「仄起押平聲韻」的格式為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仔細檢視一下這八個句子裡的平仄格式,會赫然發現:其中的「一、四、八句」;「二、六句」;「三、七句」和「第五句」各是一個格式。所以,總共還是只有如前述的四個基本句式。
根據上述有關七律的各種規律,再來檢視一下王勃的「四韻」:第一句「滕王高閣臨江渚」,前六字都是平聲。第五、六句沒有對仗。此外,最明顯的區別,是前四句押仄聲韻,後四句換押平聲韻。這些現象,都是古體詩的表徵。所以,這是一首「七言古體詩」或「七言古樂府詩」。如此說來,難道王勃不會做「合格」的七律嗎?不是的。一則是因為七言律詩的形式剛由唐初的上官儀、沈佺期等奠定基礎,距離成熟期還早。再則是因為上官儀等雖有形式的製定,內容上卻承襲了齊梁的遺風,王勃不以為然,並起來反對,當然就不肯亦步亦趨了。雖然王勃的滕王閣詩也有律句的影子﹙如前﹚,但從整體來論,就百分之百的「是七古﹙含樂府﹚而不是七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