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高更﹑探索自我
藝術作家方秀雲博士,2月28日(和平紀念日)愉快地完成了在金門<永恆的他鄉─高更的原始之夢>講演之後。搭機返臺時對我說:「非常感謝,楊校長你真行!頭尾三天,你能夠把這活動辦得這樣順利,召集這麼多人來聽講,實在了不起!佩服!佩服!」我說:「是方博士的魅力所致,加上眾緣的成就,不是我行,是大家的支持與協助,實在很感謝大家的捧場,讓寫作協會「讀書會」發光發熱。
24日(星期四)中午,中央再保公司董事長楊誠對宗長同學,邀李明遼同學、楊樹清作家和我一起用餐。樹清作家帶方博士來見我,要我成全她赴金講演之夢。這是善緣,也是好事,我就答應了,談妥條件,返金馬上研辦,因講藝術家高更,希能和金門縣美術協會合辦,沒有成功。我打電話和寫作協會總幹事許課長研討,她問我和方博士有何交情,為何要付這樣大的財力、心力為她辦這件事?我說:「只一面之緣,為了成人之美,也要為本寫作協會多辦一點事,如此而已」!
校長退休,進入佛門學佛,每當晚課誦<晚課打皈依>:「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深感退休了,歲不我矣,當更愛惜時間,慎勿放逸;學佛也讓我懂得隨順因緣,不攀緣,但要珍惜善緣,把握善緣。所以我要愛惜時間,把握善緣,為人間眾生多做一點點好事,余願足矣。
金門縣寫作協會28日下午三時至五時,假文化局三樓會議室,配合本會召開理、監事會,舉辦《解讀高更藝術奧秘》「讀書會」。禮聘赴英留學,研究英國文學與藝術史作家方博士,先作二小時<高更的原始之夢>的講演,以為號召。果然會議室幾乎坐滿了,真很意外。因係假日許多聽眾全家人參加,像鄭總編、吳錫鋪大夫帶其家人,難得國家公園曾處長夫人、剛上任議員陳滄江、旅台剛榮獲台師大藝術博士的呂坤和藝術家,吳劍明兄和她空姐女兒都來了,地區畫家:吳鼎仁、許玉音、楊天澤、李苡甄、許文科、陳鴻文、蔡發色夫婦等,李編輯夫婦、書法學會理事長洪明燦、書家王金鍊、美術協會盛總幹事,寫作協會總幹事許能麗、常務監事李根樂校長及其文化局女兒李郁秀、監事許雲英、理事吳水澤校長、理事陳榮昌、理事許丕達夫婦、理事李瓊芳夫婦等等諸多好朋友,都撥冗前來協助興捧場,讓我非常感激。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高更名畫展,熱鬧滾滾,可惜我們要赴臺才能參觀。本會配合參觀高更名畫展,諸如:「做針線的蘇姍」(如圖),舉辦《解讀高更藝術奧秘》「讀書會」。請方博士與鄉親暢談介紹名畫。似乎可以說參加這場「讀書會」,相當讀了高更一本書,參觀了高更的諸多名畫集,非常值得。現在我要以我的觀點解讀高更一、二,發表些感想,請多指正。
感想1、高更外婆和我的祖母:
高更外婆是一名政治活躍份子,一位崇尚女性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作家,非常前衛。她的獨立、高傲、勇敢性格影響了高更,高更一直以這位女性為榮。我也有位一直引以為榮的祖母、一位影響我很大的祖母。我從小跟祖母長大,很崇拜祖母,在男性主導的社會,在地方她還是「喊起喊倒」的關鍵人物,排解糾紛,與人為善,樂善好施。祖母慈悲為懷,念佛、學佛、祈佛、信佛、行佛。使我校長一退休,馬上進入佛門學佛,感覺就是祖母的叮嚀與催促。
感想2、高更、我都有戀母情結:
高更42歲,母親過世,他始終把母親照片帶在身上,他從未看過母親老去的模樣,他對母親的記憶:年輕、美麗、聰穎與溫柔,她永遠是高更心目中的公主,像他的愛人,他的情愛原型全來自母親。我也很愛母親,特別愛上母親的乳房,小時侯吸母乳,一定要一手愛摸母親的乳房,才感到滿足,睡覺也一定要捉住母親的乳房,才能睡得安穩。如今我已過「不踰距」之年,結婚生兒育女,作了內外公,每天晚上睡覺,也像小時侯一樣,一定要依偎在老妻的身旁,這樣的幸福滋味,至今仍讓我顛狂。
感想3、高更到處尋找天堂:
高更說:「我的作品描繪的是一座天堂,是我獨自一人製造出來的,或許只是粗略的描繪,距離夢想的實踐還很遠,但又有什麼關係呢?當我們瞥見幸福時,不就在初嚐的涅槃嗎」?
高更在創造一個天堂,雖是世間觸碰不到的,就算進不了,也摸不著。最後只能看到一座海市蜃樓,但高更尋找的人間天堂,代表我們對人間美麗的希望,和追求的幸福。
法國作家雨芮說:「水手有一雙溢出夢想的眼睛」,這句話形容高更很適合。他一生不斷冒險、漂泊,為得是航向一個夢想世界,尋找一個專屬於他獨特的新美學,尋找幸福的天堂。但他性情高傲,不穩定,不能安住自己,控制自己情緒。從我學佛的觀點來看,高更很難找到安定的天堂。其賞天堂就在我心中,「一切唯心造」,境隨心轉,心向陽光,才有希望找到安住的天堂。
感想4、肩付藝術創作的使命:
高更生活困頓,他的畫怎麼也賣不出去。但他心中有極大的慾望,他要肩付藝術創作的使命,是上天付予的,必須完成。雖然有時情緒低落到谷底時,也會想「用一條繩子纏在脖子自殺算了」。但繪畫是唯一活下去的理由,從繪畫中獲得最大的滿足與快樂。
很多觀眾表示,為梵谷、高更這兩位偉大的藝術家抱屈,說生前賣不出畫,生活困頓,死後畫作大暢銷,人死了名、利一場空,其實人生就是一場空。高更說:「當我們瞥見幸福時,不就在初嚐的涅槃嗎」?他們創作過程就是他們最大的享受與幸福,名、利對他們來說是附屬品。經云:「凡是有相,皆是虛幻。」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真相,就是空無,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又何必汲汲於名、利,學佛就是在學看破、放下,求得人生的自在。
作者:金門縣寫作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