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弟成人的「姑婆祖」
封建時代婦女是最大的弱勢群體。唐代雖有女皇武則天(名曌),清代有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她們權傾朝野,萬人朝拜,但畢竟是這群體中「滄海之一粟」。戲劇舞台上,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的英姿也讓女輩揚眉吐氣,但也終是加工提煉的藝術形像。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廣大婦女,卻是長期深受三大繩索(即夫權、族權、神權)的束縛,過著魯迅筆下祥林嫂般的生活。細算一下,普通婦女一生最為風光的大概是結婚那天,新娘子坐在轎內讓四個男人抬著,這叫「四個恭喜扛一個也好」(早時重男輕女,生男孩稱「恭喜」,生女孩叫「也好」),真有「新娘出嫁,恰大(勝過)皇帝」的氣派,連官轎也要讓道。但僅此一天,除非嫁入官家豪門,否則終生便是牛馬生活,死後族譜、墓碑、神主牌也祇是有姓無名。
同安一些家族的歷史,記載幾位受到族人俎豆的「姑婆祖」。她們共同的生活經歷是:父母雙亡後,留下長女和幼小的兒子。為了不致「香爐覆狗屎」(即香火滅絕),姐姐毅然犧牲自己,終身未嫁,含辛茹苦,撫弟成人,族裔奉為「姑婆祖」,歲時祭祀,以「姑婆祖」為先。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無疑是對婦女精神上的一種補償; 在缺乏「社會保障」的時代,也是挽救一個宗族血脈、延續家庭勞動力的無奈舉措。
下面介紹古同安幾個家族「姑婆祖」的簡要事跡。
1、東溪陳氏「陳英姑婆祖」
同安東溪東畔的頂溪頭村,原名東溪,清光緒後改為今名。村民陳氏由金門下坑(今夏興)分支,村中陳氏家廟大門楹聯「浯水開基千年甲第,榕溪衍派百世衣冠」即是明證(該派堂號原為「浯榕」,光緒間改為「榕溪」)。金門下坑陳氏開基祖六郎公的七世孫陳大臨,先遷溫陵(泉州),生女陳英、子陳登,移居同安頂溪頭。大臨逝後,獨子陳登(字景高,號愚溪)年幼,陳英獨操家務,終身未嫁,撫弟成人。宗賢陳如松(金門陳坑人,萬曆四十年舉人,任太倉知州)所著《蓮山堂文集》載有此事:「陳貞女諱英(1282–1339),浯洲東里人,生于元至元間,父名大臨,終身不嫁,為兄弟經營家事,育妹氏之女。性既過人,才復丈夫,而持齋誦經,手不釋卷」(民國版《同安縣志》卷38)。陳英卒葬九躍山蔗坑山,縣志載為貞女墓。明萬曆四十一年農夫鋤地,得前福清州判官林岡孫撰寫的墓志銘。銘文褒揚陳英「女子不字,易稱其貞。十年且難,而況一生。彼美人兮,玉雪同稱。題曰貞女,百世其馨」。陳如松也讚其「寧其不字,金石弗移。貞女之守,白璧瓊枝。貞女之才,拮据掌持」(引文同上)。現在陳氏家廟有東溪陳氏九世陳應坤女婿林一柱(同安東市人,萬曆三十五年進士,任湖廣御史)敬獻的「忠貞舊家」匾額、祖廳點金石柱「忠於孝成南北乾坤永奠、貞以慈太子孫貽襖承庥」楹聯(「忠」指為建文帝盡忠的陳顯,「貞」則指陳英)以及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祀姑婆祖的俗節,都是緬懷這位綿延宗祧女子的貞德。
2、大嶝田墘鄭萬娘烈姑婆祖
據《同邑栖柵金嶝田墘鄭氏家譜》載,大嶝田墘鄭氏一世祖鄭外字尚溫,明永樂年間自同安縣積善里白崑陽保栖柵鄉(今龍海市角美鎮蘇釋村)遷居同安縣翔風里十五都大嶝保田墘村。生女萬娘、子文曲(1372–1459)字世昌,號蕭山。蕭山三歲而孤,越歲喪母,女兄萬娘堅心撫弟,斷發長齋,誓不適人。居家勤織紝,減早膳,供弟讀書,及其成人,為擇配汪氏。某日萬娘發現懸掛績筐有鳩鳥築巢并產二蛋,萬娘呵護備至。未幾小鳩出殼,長大學飛,竟與母鳩一并離去。萬娘手捧空筐,觸景傷情,自覺晚境難卜,于天順年間正月初五自縊身亡,享壽七十有二。其弟悲慟萬分,尊稱「烈姑婆祖」,立廟刻像以祀并遺囑禁演「嘉禮戲」(即提線木偶,也叫傀儡戲。俗稱懸樑自盡的人為「吊嘉禮」)。鄭氏家廟祖廳點金石柱有聯曰:三歲失父五歲亡母一弟之隻影單形誠難顧復,十六辭婚七十垂老雙鳩之寄巢孚化實兆休祥,即是這位「烈姑婆祖」身世的寫照。另據民國八十年增修《金門縣志》記載,鄭氏家貧,年節蒸糕無力加糖,人問以「不喜甜食」答之,故當地有「祭糕仍不加糖」的習俗,表示族人對「姑婆祖」的感恩孝心。
類似這樣的「姑婆祖」還有不少,生平事跡大同小異。例如:
現在翔安區新店鎮東園村,居民張氏開基祖張必宜是金門青嶼張敬七世孫,其宗祠祖廳石杜楹聯曰:撫弟守貞懿行長垂青史,奉姑而孝芳名永耀乾坤。「撫弟守貞」是指張鳳徵之女文英事跡。張鳳徵與張繼桂是青嶼人,明代同安「父子進士」之一。張鳳徵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進士,官觀政御史台,積勞成疾,卒於張家灣,年僅三十一歲。不久瘟疫,妻也病逝,室中祇有長女文英和四歲的兒子繼桂二人。文英遂誓不嫁,以女紅易饔餮養弟,督其力學,年三十而卒。繼桂寒窗苦讀,終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與同鄉蔡復一中式進士,授官松陽華亭知縣,當朝為其姐敕封「節貞齊美」匾。新店鎮溪尾村余氏家廟有「貞孝」匾額,褒揚余冬娘女德。該村余姓一世祖余端好是同安蓮花蔗內南山客家村余氏開基祖余子玉的五世孫,于明萬曆年間牧鴨定居赤山(即今溪尾)。余端好夫婦勞累繼歿,留下一女兩男。長女冬娘,年未及等;長子汝昭十歲,次子汝穆七歲。冬娘矣志不嫁,以畜牧、紡織撫育兩弟成人,建業娶妻,心遂後投環離世。兩弟感其恩,春秋二祭,先祭姑婆。光緒版《馬巷廳志》載「族人私謚曰(貞義姑)」,族裔稱「姑婆祖」。後村郭三娘事跡與此雷同。郭三娘是郭添祥之姐,明嘉靖年間,父母亡時,添祥三歲,三娘十五,「恐宗祀將絕」,三娘號天盟誓:「弟未成人,必不肯嫁」,遂紡織易薪米養弟成人。迨弟婚娶已畢,便投環而死。今郭氏家廟祖廳楹聯可窺一斑:女代子姐兼兄奇尊獨傳邑乘,孝亢宗貞不字嘉名肇錫皇朝。同安區蓮花鎮五倫山,在縣西三十里。五峰森列,山下有石馬潭,右有天然石塔,一山若鯉吐珠,其麓有「娘仔墓」。墓主葉觀娘(1484–1548)是葉加公之姐。葉觀娘為同安佛嶺葉氏十四世、蓮花垵柄葉氏四世(郡馬支派)。加公二歲時,父母相繼而亡,觀娘年十七,憫念數世單傳,遂誓不嫁,紡織撫弟成立,終年六十有二。縣令聞知,奏請欽賜「奇節流芳」匾額。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所立「功德祖姑立祠碑」載,加公有遺囑曰:「余如卯,姑翼之,子若孫,其為姑置祠田,凡歲時烝嘗祭掃,必先諸姑。」清代康熙年間劉蔚(東橋人,邑諸生)有吟詠葉賢媛墓詩:「百尺龍潭春躍鯉,千尋石塔曉陵雲。大倫羅列五峰翠,水遠山高娘子墳。」從中可以看出鯉魚頭墩葉觀娘墓地的絕佳風水。
以上這些載入邑乘、家譜有姓有名的「姑婆祖」,她們的犧牲精神讓族人肅然起敬,千秋祭祀,也得到社會的同情和理解。在當時生產力和社會救助水平非常低陋的情況下,家中父母雙亡,幼子嗷嗷待哺。作為女兄(姐姐),倘若一走了之,幼弟無人照管,可能殀折,宗祧無繼;也可能成為乞討流浪漢,給社會造成安全隱患。因此,這些「姑婆祖」的犧牲奉獻,對當時的家庭、社會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從前的「姑婆祖」在今天已經失去生存的土壤,那些表彰婦女的節烈匾、貞節坊也成了記錄婦女青春血淚的歷史文物。但應該借鑑的是:尊老愛幼永遠是文明社會的一種美德。
辛卯年元宵 於銅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