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路好走

發布日期:
作者: 笠島青衫。
點閱率:764

還在讀書的時候,每年都會像候鳥一樣定時返鄉,看看家人,看看左鄰右舍,看看荒蕪的田園。千里奔波雖然辛苦,卻也甘之如飴,毫無怨言,畢竟這塊土地上有著放心不下的人。如今,已很少再踏上這塊土地,少了當年那種回來的動力,如果不是因為奔喪,我早已忘記家鄉泥土的味道。學期結束前,我回去送舅母一程,距離上次到「南塘山」已有十餘年,山上的景物,依稀是當年的模樣,數著一排排的新墳舊塚,感嘆相識無幾人。來到這處記憶中讓人鼻酸的山頭,寒風刺骨,道士的呼喝聲,夾雜著眾家兄妹的哭啼聲,我想到自己,年過半百,何處是歸程?
金門民間的喪禮本以儒家為規範,但漸漸摻雜傳說與迷信,變成了活著的人藉死人風光的鋪張場面。有時盛大的出殯隊伍,綿延數百公尺,交通阻斷,敲敲打打,不但破壞環境的寧靜,對往生者也無好處,這種禮儀確實不環保。近年來金門縣政府一直想要改革殯葬習俗,將殯葬業務之人性化、理想化、現代化與公平化,視為施政的重要項目之一。前縣長李炷烽曾說「多一分浪費,就是少一分福澤」,希望能由民間社區自發性來發起改善喪葬禮俗,將有限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讓社會風氣更淨化提高,人與人間關係更溫馨和諧。為鼓勵節約喪葬費用,只要喪家捐20萬,政府就補助20萬給社區發展委員會。由此看來,金門人花在喪葬上的費用確實相當可觀,尤其是吃的支出。
節約是美德,但我始終覺得禮不可廢。誠如孔子對子貢所說的:「賜也,汝愛其羊,我愛其禮。」孔子定義的禮是一種社會建構出來的人際關係,反映了中國人的情意、理智等價值觀。金門是個愛好歷史的民族,歷史傳承下來的風俗不一定適合今日的社會,但是風俗之淳美與否不應單純從經濟面去考量。金門人常說:「在生的時陣友孝一把土豆,卡贏死後敬獻一粒豬頭」。或許正是因為自覺不夠孝順,辦一場風光的葬禮作為對親人的一種補償。如果經濟許可,讓親人風光體面「歸去」,又何必在乎那一點銅臭。這也正是所有的禮儀公司要傳達的訊息,即使活得像小丑,也要死得像帝王。
在道士的引領下,眾家屬追隨著靈柩一路爬行前往公祭會場,這段路雖然只有幾十公尺,對我來說已有點遠,隊伍顯然也有點長,我這樣的身軀,早已招架不住。兩旁觀禮的人群指指點點,也許可以不用那麼認真地爬,但斷然不能站起來走。此時的人性充滿了矛盾,或許是因為不夠哀傷,因此會覺得痛,看到年輕的媽媽懷抱著娃兒,單手著地,一步步艱難地向前蠕動,慚愧我會如此沒有耐力。行伍中不乏比我年長者,此時此刻,沒有身份,沒有特權,面對離去的親人,只有謙卑與哀傷。距離上一次在地上爬行已是十幾年前的事,記得當時還是泥土地,雖然偶有小石子,但泥土卻是鬆軟的。如今,全部是水泥地,還有下水道的人孔蓋,雙手觸摸著突起的鐵塊,早已嗅不到泥土的氣味,這塊土地對於我竟是如此陌生。早年金門沒有葬儀社,村落中的殯葬事宜大多由耆老依循傳統辦理,其間也會有專業人員參與,雖是殯葬從業者,但並未成立公司行號,包攬生意,如今則多交由禮儀公司打理。或許是因為來弔祭的人太多,也可能是因為不夠專業,時間太冗長,不只家屬,連觀禮的人都覺得累,儘管又冷又累,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少。
金門有句俗諺:「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在喪禮中外戚的地位極其重要,外戚不點頭不能下葬,這是兩個不同家族的事,因此更得慎重,除了不能失禮外,也要儘量顯示哀傷。在樂隊的伴奏下,一行人擠上拼裝的貨車,慢慢地駛向墓地。高中時曾是學校軍樂隊,也曾出去賺這種外快,任何樂曲經由軍樂隊吹出,很難讓人覺得哀傷。但長號的破碎聲,類似古時候的號角,有意要告知遠方的親朋好友,我將離去,識與不識,請放下手中的工作,讓我向你們表達謝意,這一生因為有你們的照顧和扶持,我可以放心的走了。
看著棺木緩緩放下,內心百感交集,人生百年,終究得「回去」,「靈柩入土,生者安慰,死者安枕」。我強忍淚水,想起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當塵土再度揚起時,我背對墓園,望著蒼茫的天空,想到暫厝在台北佛寺的父親靈骨,料想父親必定也想入土為安,遺憾子女不孝,無力在台灣買一方淨土讓先人安枕,作這樣的選擇,「吾行負神明」啊!吾何嘗願意讓先人跟著我們一起流落異鄉,也是不得已,他日落葉歸根時,必定帶您回到魂牽夢縈的故土,「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前些時日看了一部日本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內容描述日本殯儀從業人員對亡者的接觸服務,以及對家屬的應對引導。每個動作都很細膩、仔細、嚴謹,不但撫慰了家屬失親之痛,也讓原本不諒解的親人感動,接納這個職業。面對死亡,很多問題已不再是問題,當生命因時間而有了界限,人會變得柔軟,不再自私,想到的盡是對方需要什麼,只要愛的人不要離自己太遠就好。面對死亡,我們才能學會真正活著。喪葬儀禮,拉近了我們和往生親人之間的關係,更讓我們體會到「愛要及時」。因此,儘管累人,始終有它的意義。
從山上回來時,街道上的人群已散去,帳棚花圈已拆除,罐頭塔也多數被人收納而去,只留下一些紙板碎片。街道看起來有點狼藉,還來不及打掃的地面,幾乎都是濕的,想見公祭時獻酒的數量。空氣中依稀殘留著牲禮的味道,夾雜著花香與酒味,聞起來有點不舒服。回想不久前,這裡是多麼的風光熱鬧,剎那間變得如此寂靜,了無生趣,這樣的反差讓我有點失落,像是來到一個不同的時空。沒有樂隊,沒有人群,沒有輓聯,沒有鮮花素果,這就是人生,當繁華落盡,一切終歸寂滅。脫下身上的孝服,洗完手,我靜靜地看著廳堂上的照片,前塵往事一一浮上心頭,想到小時候,想到與舅母相處的點點滴滴,想到而今而後天人永隔,一時間眼淚傾巢而出,無法遏止。我用回敬奠儀的毛巾蒙住臉走到院子,等心情稍為平復,抬頭望向遠方的天空,雖然天色已晚,西邊仍殘留著些許晚霞,有人在招呼吃飯,我擦掉淚水回到屋內,猶頻頻回首:「妗仔,您一路好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