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比喻加象徵織成的迷霧

發布日期:
作者: 謝輝煌。
點閱率:824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華》說:「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言。」原因是《詩經》中的表現手法,全在「賦、比、興」三字中。而其中的「比」,是「以此象比喻彼象」,如「宴爾新婚,如兄如弟」,或「我心非石,不可轉也」等是;「興」是「以此象象徵彼象」,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或「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等是。「比喻」中的暗喻有時也不易懂,而「象徵」又更難一層了。若是比喻加象徵,便成了崇山峻嶺中的迷霧,教人「不辨仙源何處尋」了,又怎能找得到「達詁」呢?這也就是為何很多人把鄭愁予的<錯誤>,「猜」成是鄭的「情詩」,而作者卻說是「戰爭詩」的原因了。(按:精確的說,該詩是作者代擬征夫的「怨戰詩」。)
在唐詩中,公認為難懂的詩,莫過於李商隱的<錦瑟>。尤其是其中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深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更是謎中之謎。即使是搞清楚了那四個典故的「象」,也不知李商隱要用那四個「此象」來比喻、象徵那四個「彼象」?所以,就越鑽越迷,終於陣亡在詩的迷霧中了。
可喜的是,蘇雪林先生運用進步的文學研究法,從作者及其其他的作品,以及同時代的相關文史資料的對比研究中,發現「莊生」一句,是作者追憶昔日和唐文宗的宮嬪盧氏姊妹飛鸞輕鳳戀愛時,胡天胡地的迷醉在夢中般的歡樂。「望帝」一句,是指飛鸞輕鳳因知後宮秘聞而遭人痛下毒手後,冤魂當化作啼血的杜鵑控訴不平。「滄海、藍田」兩句,是借用原典中的「鮫人泣珠滿盤」及「藍田種玉」,倒裝暗嵌「玉盤」二字,以示作者曾贈給盧氏的紀念物。歸結起來,<錦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哀悼的對象不是作者的妻子王氏,而是外頭的飛鸞輕鳳。但因二姝身份特殊,且自己又曾冒充混入「禁地」,怎能明白表達?所以就採用了如前引蘇先生所析的複式的「以象喻象」加「以象徵象」的表現手法。如此拐七彎八的創作設計,就搞成一團舖天蓋地的迷霧了。
最近,在《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十號》上,讀到大陸學者杜明晨先生的一篇<「從達摩到慧能邏輯學研究」的研究>。文中所研究的是陳先發先生的一首小詩:<從達摩到慧能邏輯學研究>,原詩如下:
「面壁者坐在一把尺子/和一堵牆/之間/他向哪邊移動一點,哪邊的木頭就會裂//(假設這尺子是相對的又掉下來,很難開口)//為了破壁他生得醜/為了破壁他種下了/兩畦青菜」
這首詩不僅難懂(光是詩題就教人霧煞煞了),而且枯澀得要命。不過,杜先生還是把詩中的諸意象,做了一番深入的演繹和釐清的工作,如「達摩/慧能」--意指達摩主張的「二入四行」和漸悟的如來禪,傳到慧能手上,就突破了「義理名相」的框架,奔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並講究頓悟的祖師禪。「牆/壁」--意指執著教理,忘了實踐。「尺子」--意指教理(按:「尺子」一物,恐源自梁武帝時的寶誌禪師。蓋寶誌以特立異行聞於當時,杖頭上常掛著剪刀、尺子或一塊布)。「面壁者」--意指等待一個可以傳授衣缽的人,或默示一種修行法門。「向哪邊移動一點/木頭就會裂開」--意指教理和修行要保持平衡,雙管齊下。「假設這尺子是相對的/又掉下來,很難開口」--意指教理是絕對的,若是一味的死守教理而不知靈活運用以之印證自身的修行,結果,教理就會「掉下來」。「破壁」--意指破舊立新。「醜」--意指獨立特行,不怕得罪人。「兩畦青菜」--意指一畦是棄形式重實質,一畦是因材施教應時而變,不講高深教理,但以俗語村言接引學道的人。
上述演繹,隱約複述了從達摩西來,與梁武帝蕭衍話不投機,轉身北上嵩山面壁多年,向慧可傳授衣缽,到再傳僧璨、道信、弘忍,及神秀和慧能,開啟了禪宗南、北兩派,並由此而引發了教理、修行,和傳道等的路線爭執及轉變過程的一段禪宗歷史。這些演繹,大致如蘇雪林先生之詮釋前述李商隱詩中的那四個典故的原始內涵,替讀者打開了一道探索的門道。遺憾的是,杜先生未能如蘇先生那樣,進一步把隱藏在典故背後的現實故事(如李商隱和飛鸞輕鳳間的故事)說出來,所以,讀者在讀了杜先生的演繹後,恐怕仍是一頭霧水。因為,讀者能讀到的,只是「以象喻象」的這部分,如「牆/壁」比喻「執著」、「尺子」比喻「教理」……等等。至於達摩、慧能這兩位重要人物,及「如來禪」、「祖師禪」等,又在比喻什麼,讀者就只能仍處在「斷無消息石榴紅」的悶鍋裡了。更別說「教理」乃至整首詩的大場景(象)在象徵什麼了。
難道此詩作者的陳先生只是在舖陳從達摩的「如來禪」到慧能的「祖師禪」這段禪宗演義,而不是運用這段禪宗演義來象徵或影射現實中的某些「象」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這首詩也不過是一首恐怕連普通的僧尼也看不懂的「禪」詩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隱藏在這首詩的背後的,又會是個什麼樣的故事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是讀者所要知道的,同時,也是這首詩的安心立命之所。可惜,杜先生沒有打開那扇鎖著的山門。
是否可以在那段禪宗歷史的基礎上,另開一個面向來解讀這首小詩呢?據佛光《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人物卷》在論述到慧能時,對慧能的「應時而變」,「注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態相統一」,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同時認為他「走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並讚美他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禪宗」。試把這個禪宗景象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景象來對比一下,兩者倒確有幾分相似之處。而在台灣的政治現實景象中,不也有「尺子」、「牆/壁」、「慧能」嗎?
總之,就詩的創作技巧來說,普通的比喻加象徵,如杜甫的「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或韓愈的「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之類,廣大讀眾還能從中讀出個「諷意」來。原因是詩句中有易解的批判詞組如「顛狂」、「輕薄」、「隨風舞」「逐水流」、「無才思」等是。另外,「柳絮、楊花、桃花」等物,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東西,且容易引起與「隨風」、「逐水」、「漫天」等動作產生聯想,以助對詩意的理解。但如<從達摩到慧能邏輯學研究>這首小詩,字面上所呈現的,更是小眾的小眾才能理解一二。這第一層的「以象喻象」的迷障都不易消除,遑論進入第二層「以象微象」的理解。所以,讀起來也就更霧煞煞了。由此可證,詩中的素材、比喻、象徵等離大眾愈遠,就愈難理解。最後,只好歸入曲高和寡之列了。
2010/4/23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