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舌尖裡的茶味

發布日期:
作者: 周文章。
點閱率:616

茶與水相融是個美好的組合。水的晶瑩剔透、活潑、流漾,加上了幾片茶葉,佐以熱水,那一點嫩蕊細芽的鮮柔清芬,入了口,巧妙成了滌煩玉液。
這一回去香港,跟著朋友喝了幾天的茶,對於茶,好像又有一些新的看法。
飲茶有另一個雅稱-「啜茶」。這個「啜」字,細想,是很有意境與層次的。懂茶的人,若邀得三兩同好,促膝談心,也會達到「吃茶醉人」的境界。手中握著茶杯,美美傾談,茶中幽幽吐真意,幾巡之後,感覺意醇情真了,便漸漸進入忘我的天地了。香港朋友說,不論啜早茶或晚茶,他都把它當成一種享受。的確,普羅大眾為一天的辛勤日夜勞動,各自為生活的油米柴鹽奔波,有閒暇啜幾口茶,消褪心火,說話做人都比較不帶嗆帶刃,便是緊張生活的一種調解。
茶館的主人汪先生分享他吃茶的心得:啜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徜徉在舌尖裡的茶味也可以使人有「醺醺然而不醉」的舒暢感。
「啜」茶的要領是慢飲,不要入口直入喉嚨,先讓茶香在口腔四方周遊一番,讓味蕾也能浸染它的香韻。如何慢飲,汪先生口手應和,生動地描繪慢飲的畫面。
…若在早晨,茶客半倚欄杆欣賞著小河如何揭去霧紗顯現俏美的姿容。兩岸的番石榴、木瓜、楊桃等果實,或濃或淡的果香,滲透入淙淙的水流。瞇著眼看河景,便如傾翻了滿河的香脂。或者,看大船小船只在半醒半醉的河流裡搖櫓揚帆來去,睜眼一望,原來還有朝日、松柏等樹木,天空的鳥兒鳴唱應和。
若在傍晚啜茶,晚霞半鋪大地,雲影似近若遠。兩岸漸漸消失在溫柔的暮色裡。船上人的吆喝聲漸聞漸淡,河面被一大片紫霧籠罩。倏地,皎月優雅地坐落在河面上,倘遇文人雅士,邂逅此美景,不知又有多少感懷洶湧。
一杯清茗,半箋心語。任清香漫過指尖,浮於紙端。在我的文字裡輕吟淺唱,流轉徘徊。
茶,輕抿。香,裊繞。一杯清茗洗盡鉛華,蕩去所有雲煙。回眸處,縹緲的茶香飛出窗外,醉了蒼山。不覺,環峙了整片山巒…。
雖然茶館的周圍沒有青山綠水,幽靜天地,喝茶的客人姿態也不是優雅從容,室內也是人聲鼎沸,不想聽到隔壁桌的談話也難。然而,他這番「啜茶」的唱做俱佳的見解,讓我感覺手中的茶多了幾分逸趣,喝茶的心情也多了幾分自在。
他的獨特茶經,勾起我以往讀過的書論述茶與襌之間的記憶。
有人說,會喝且能有茶喝並能品味出禪意的人是種灑脫。無茶而能直入禪趣的人是種超脫。有茶而不拘泥於茶趣或是禪趣的人是種超越。無茶而能處處與茶道禪心相應的人則是奇跡。在我看來,品茶悟禪無須刻意,禪意佛心也並非深不可測的玄機。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這一飲一食的平常之間。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的字樣隨處可見,可是何謂茶禪?禪茶何味?
請教懂茶又參襌的朋友,才明白原來禪茶是指通過對茶的體認和感悟進行禪修的一種法門,也是依照禪理佛法來演繹的一種茶道。茶是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禪是以茶淨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可見二者互為表裏,互為因緣,互為體用,互為能所。可以茶喻禪,以茶行禪,以茶悟禪,以茶參禪;也可以禪釋茶,以禪施茶,以禪品茶,以禪釋茶。
「禪茶」源自於達摩祖師的傳說。達摩祖師閉關襌修九年,出關後眼皮無法張開,便把它們撕了下來,丟在地上,那地方長出一株矮樹。他的弟子們摘下樹上的樹葉泡水飲用,發現這水竟然神奇異常,可以令坐禪的人保持頭腦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徹地領悟佛的真諦,於是便有了「禪茶」一說。
那一片片茶葉皆是百般辛苦忍耐而獲的成果。從採摘、做青、揉撚、焙火、沖泡,直至最後被喝掉。身經萬般折騰,卻能始終隱忍。佛陀涅盤後教化弟子以戒為師,茶可「滌隨眠於九結,破昏滯於十纏」,因此出家人多喝茶,便能增加忍耐性。以茶助戒,益于修行。每當五蘊之火上來的時候,喝一口茶,往往能把火氣降滅於未燃。
無論是大俗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大雅的「琴棋書畫煙酒茶」,中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茶。以茶喻人,古來有之。好茶期待好水,期待會泡茶的人,更期待好人喝。
我不懂喝茶的藝術。對於經歷過生活磨難的人,一杯茶在手,味道是苦、澀、甘、甜、潤,茶裡的滋味也是生活的滄桑悲喜。一盞茶或冷或熱,人生得失盡在杯中,苦澀甘甜漸次展現。舉起杯也舉起了歡樂憂愁。苦盡甘來,起起落落,個中滋味,唯有自知。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更不懂什麼茶道。啜茶,我尚粗淺,但我以為,好茶,是一遍又一遍的沖泡後,淡然,無味,卻平凡、真實,留有醇香。
您啜茶嗎?也許改天邀您細細品茶,一起說說您我舌尖裡的茶味有何異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