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育才達人─王廣亞 喚醒天賦‧立志第一

發布日期:
作者: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供稿。
點閱率:692
字型大小:

育達教育文化事業機構創辦人兼總裁王廣亞,念過十所高中,沒有拿到一張畢業證書,於1947年隻身到台灣,時年僅26歲,以高中肄業學歷,考進審計部任職2年,雖身無長物且舉目無親,卻勇於喚醒天賦、冒險創業。於1949年毅然決然以僅有的500元,投入技職教育─創辦育達補習學校,篳路藍縷、以啟教林,創出我國技職教育的一片藍天,引領我國技職教育至今,王廣亞辦學育才超過60年,創辦自幼稚園到大學的完整教育體系,範圍涵蓋台灣、中國大陸、泰國等國家,共計10所學校(其中育達商職還一度成為全球最大、學生人數最多的中等學校),60年來已培養超過60萬的技職畢業生,對我國教育的發展貢獻卓越,今年雖已高壽89歲,依然奉獻技職教育不改其志,立德、立功、立言,集其一身。由是,王廣亞勤儉樸實、自力更生、喚醒天賦、立志第一、篳路藍縷辦學60多年、以啟教林育才60多萬人,不愧為「育才達人」、「辦學高手」,從全球1984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1年第14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從中輟到博士
育才達人、辦學高手王廣亞,1922年6月30日出生於河南省鞏義市,曾念過十所高中,沒拿到一張畢業證書,28歲卻無中生有、自力更生創業,且不忘在職進修。王廣亞說:「我頭腦不好啊,念十所高中都沒畢業,到50多歲才去日本唸書。」王廣亞畢業於日本亞細亞大學經濟系,這是他50多歲才完成的事。
後來,先後榮獲:美國聯合大學榮譽教育學博士、韓國清州大學校名譽經營學博士、韓國愚岩學園南部大學校名譽哲學博士、日本創價大學榮譽博士。曾任中學校長、主任、兼任教授,現為育達教育文化事業創辦人兼總裁。
奠定育達基礎
1947年來台,服務於審計部。因感於當時商業會計人才缺乏,乃於1949年創設私立育達會計補習學校於台北市,篳路藍縷,幾經困頓播遷,始於1953年覓得寧安街現址,興建校舍,奠定基礎,並改制為育達商業職業學校。
免試升學先驅
過去辦學艱辛,王廣亞總是自勉勉人:「當時僅以5佰元就創辦了育達補習學校,自己還是校長兼撞鐘,不但幫忙打上下課鈴,還要灑掃校園,多次被誤認為工友。」還有,當年為了讓考不上大學的學生也有學校念,自己親自發送傳單廣告,以「免試入學」為號召,邀請他們到育達唸書,可說是免試入學的先驅者。
擴展一條龍辦學體系
1955年設疏散分部於桃園縣平鎮市,1976年分部奉准獨立為桃園縣育達高級商業職業學校(2002年改制為桃園育達高級中學)。現兩校日、夜間部教職員生近二萬人,洵為全世界規模最大中等學校之一,包括其他等十所學校歷屆畢業生逾60萬人,遍布全球各行各業且多卓然有成,堪稱桃李滿天下;1999年設於苗栗的「育達商業技術學院」獲准立案招生,復於2009年榮獲教育部核准升格為「育達商業科技大學」,擴展從幼稚園到大學─一條龍辦學體系。
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
王廣亞對發展私立教育事業,貫徹國家教育政策,不遺餘力,1964年與部份教育先進倡組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並於第二屆起當選理事長,28年如一日,對私立教育事業之研究發展,頗多貢獻,對全國私校體系教職員工福利服務,極為熱心。曾先後爭取開辦私校教職員保險、退休撫卹等攸關私校教職員工之福利。
推動國際教育交流
王廣亞對國際間教育文化之交流,亦甚重視,先後率同各級私立學校與歐、亞、美、非等17個國家締結姐妹校者已達二百六十六校之多,每年相互觀摩、訪問,絡繹不絕,對促進國民外交,提升教育活力,建樹非凡;1995年卸下私校協會理事長一職,獲私校協會全體委員學校聘為榮譽理事長,以感謝其對私校師生之奉獻;由於其對教育的卓越貢獻,更於2001年當選第一屆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此外,中韓文化基金會於1977年成立以來,王廣亞即任董事兼秘書長一職,1994年改選時,以眾望所歸,又經全體董監事之推舉,出任董事長一職;1997年任滿,以「義工」精神自期,出任董事兼秘書長,繼續奉獻心力。
發揚固有文化
此外,為擴大中外文化交流,發揚固有文化,王廣亞復於1989年成立財團法人廣興文教基金會,兼任董事長,賡續推動國內外學術合作及中華文化之傳播
建構技職教育王國
自1987年兩岸交流後,王廣亞飲水思源,亟謀回饋故里,1993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資助開辦「內蒙古經貿外語學院」;1994年在河南鄭州創建「昇達大學」、「昇達藝術館」;1999年創辦「北京育達高級職業學校」;1994在河南鞏義市父母之邦,開辦「成功學院」。加上其所長期資助的「泰北惠明中小學」,已是十所大、中、小學、幼稚園。從一無所有,到全國最大的技職王國,60年來,已培養超過60萬的技職畢業生,堪稱我國技職教育的楷模與典範。
獻身教育著作等身
王廣亞畢生獻身教育,醉心文化事業,深獲中外教育界所推崇。先後蒙教育部、內政部等單位頒獎褒揚,並獲韓國政府頒贈代表崇高榮譽之「牡丹獎章」,及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國際光明社會世界總會頒贈最高榮譽獎狀。
王廣亞在一甲子辦學生涯中,未嘗忘情不朽盛事的著作偉業。歷年著作有:《教育行政》、《商科大辭典》、《進德與修業》、《成功與失敗》、《每週座右銘》、《人際禮儀》、《杏壇履痕》、《樂育菁莪集》、《商業與心理》、《生活小語》、《人生拾零》、《杏壇縱橫》、《學校管理》、《杏壇拾穗》、《擁有與享有》、《杏壇隨筆》、《杏壇鱗爪》、《私教協會與我》、《育達與我》、《昇達與我》、《三本教育思想──我的辦學理念與實踐》、《廣亞錦言拾粹》、《成功與我》、《燭火集》、《八八憶往》等計二十五種,數百萬言。
在自己的生命做第一
王廣亞逢人就說:一分精神一分事業,創業者遇到挫折不要輕言放棄。人生在世,只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吃不了的苦;只有自己站起來,別人才會瞧得起。成事在人不在天,如果不努力,自然輪不到好事當頭。
我們的社會需要扎實做事的人,所以創業者要學會把遠大的目標分解簡化成具體的工作內容,然後熱愛它、眷戀它,全心全力的完成它,最後一定可以成功登頂,為自己與社會創造新的價值。
藉此他最後的自傳《在自己的生命做第一》,讓處在失敗沮喪的人,找到重新出發的勇氣;讓一無所有的人,重燃心中希望的火苗。
「我知道我老了,我逝去的青春全給了辦教育,學校不死,它是社會的資產,與社會常存,我喜歡這樣一種老法!」王廣亞的友人以出版這本自傳的方式為他慶祝88歲「米壽」。
永遠給自己一個機會
王廣亞從小不僅沒有特別聰明能幹,反而堪稱天資魯鈍,而且功課奇差,除了事業有成後,持續進修,到日本修完經濟學位外,沒有拿過一張合格的學歷證明。
王廣亞四、五歲就入私塾,直到成年才離開學校,求學時光很長,卻完全不是讀書的料,尤其最怕考試,往往考卷發下來,寫了名字後,就不知道要如何作答,最後只好交白卷。
當年的王廣亞,對讀書漸失信心,也失去興趣,但書沒念好,回家無法交代,每當一個學校讀不下去了,或是嚴重不能適應時,就設法轉學,因此中學時期,幾乎讀遍家鄉附近的中學,高中則在河南唸了十所學校,打破當地記錄。加上,戰禍頻仍,亂世逃難,不用說中、高學歷,即連小學畢業證書,也不曾擁有過一張。
王廣亞一直不開竅,求學路備受挫折,若在台灣教改前的教育體制下,絕對是「放牛班」學生。但王廣亞並非好玩、不用功,相反的,王廣亞非常努力,一心想把書念好,希望能光宗耀祖,卻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父親期待,內心的挫敗感可想而知。
然而父親非但沒有放棄王廣亞,依舊關懷鼓勵,不斷變賣田裡收成的儲糧、棉花,為他籌措學費,希望他好好念書、學會本事。父母的用心,孩子一定感受得到,雖然王廣亞終究沒能把書念好,但內心深處,永遠懷著一股努力向上的志氣,無論遭遇任何挫敗,都會有勇氣挺下去。
就是這股挺下去的力量,讓王廣亞發現,只要不放棄,一定有希望,一定能找對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迎接挑戰自我實現
1949年,大陸淪陷,王廣亞從河南輾轉搭船到台灣,擔任審計部的公務員。當時二次世界大戰才結束不久,台灣社會百廢待興,人才奇缺,技職教育體系猶待建立,年輕人想要進修職業技能,多只能依賴補習班,王廣亞認為這一行前景大有可為。王廣亞進一步翻查各類報紙人事廣告的徵才內容,確認最受就業市場歡迎的,果然是會計人才,因而確立辦學的方向。
為了尋找租金便宜的校地,一遇到假日,王廣亞就踩著腳踏車出門,從汐止宿舍到台北的路,崎嶇難行,沿途時而蔓草荒煙,時而稻田交錯,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常熱得他這個北方漢幾乎頭頂冒煙。而為了抓緊時間,王廣亞總是起早趕晚,宿舍假日延後開飯,他常是餓著肚子就出門,若因事耽擱,稍晚歸來,又過了晚膳時間,卻仍捨不得花錢在外吃一頓,忍著肚餓挨過一晚。
1952年,終於在保安街找到房子,恢復招生。1953年,總算在寧安街現址設校,正式變更為商業學校。王廣亞親自帶頭除草、搬石、挖土、填坑,一鏟一鋤整出建築基地,擔心建材遺失,夜裡就守在工地。為了精簡人事,校長兼撞鐘。白天忙於校務,當時寧安街缺水,王廣亞就為大家到附近一處民宅的水龍頭排隊挑水。
天賦需要用心琢磨
在沒人看好的艱辛困境下,王廣亞一步一步克服建校、招生的種種困難,開創新局,奠定教育事業的根基。1994年,迎上兩岸政策開放的浪頭,王廣亞把辦學觸角伸向大陸。在大陸辦學,要克服的事情更多,不僅法令有限制,氣候、人事都得重新適應。已八十來歲的王廣亞,成了空中飛人,辛苦勞頓不言而喻。
但王廣亞相信,當一個人成功的企圖心愈強,吃苦的能耐也愈高,迎戰困難的意志也會更堅定,因為一切的苦與難,都是必經過程。
於今回想起來,如果說,王廣亞確實有些這方面的才幹,能在辦學路上闖出一點成績,那並非一開始他就顯露的天賦,而是偶然因緣到來,及時抓住契機,用心經營、琢磨,才讓天賦得到發展,未被埋沒。
教育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王廣亞知道自己老了,但人們老去的方式很多,王廣亞逝去的青春全給了辦教育,學校不死,它是社會的資產,與社會長存,他喜歡這樣一種老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