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趣
隨著各式各樣的命理預測方式,讓古老與傳統的習俗,摻雜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不論販夫走卒,還是達官貴族,對於未知命運的好奇,其實並沒有多大差異,重點只是在於個人不同意念而已。
有人說:每個人的童年記憶最黏人,通常在人生某一個轉角處,那些記憶總會不經意竄出來,好像是頑皮的小精靈一般,讓人們慢慢的咀嚼著,當年永難磨滅的經驗之餘,更把孩提童年的生活點滴,當作溫馨的心情紀事反芻一番。
我的童年成長在淳樸的農村,因此免不了與濃郁鄉村氣息連結在一起;在許多孩提記憶當中,有一項比較特殊的經驗,到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感覺到歷歷在目,那就是廟宇《扶乩》問卜的傳統民俗禮儀。
村子裡有一座廟宇,長久以來就是村民的守護神,記得左鄰右舍的長輩們,平日總喜歡到那兒虔誠拜拜禮佛,尤其在每個月特定日子裡,廟方主持會特別排定為《期日》,也就是說在那些日子當中,神明會藉著乩童降乩救世,協助民眾解決諸多疑難雜症等困惑。
在沒有電動遊戲與資訊貧乏的年代,小孩子喜歡和同儕們,聚集在寬敞的廟埕嬉戲玩耍,最主要的是欣賞乩童誇張的肢體表演,除了覺得新鮮有趣之外,也是童年時期一種打發時間的方式。
記得乩童是一位滿臉滄桑的中年人,在每次扶乩之前,他總翹著一條腿,坐在供桌旁邊的長板凳上,隨意的和廟方協助的人【即俗稱的桌頭】或是民眾聊天。
其話題內容總是很鄉土,所以離不開一些正經和八卦的故事,大家在有一搭、沒一搭的情況下,感覺到乩童逐漸瞇著雙眼,而身體開始微微顫抖,雙手舞著神明特有的蓮花指和手印,倏地起身站立,並把一條腿抬高踏在長板凳上,當然口中也唸唸有詞,一副威武漢不可侵犯的樣子。
這時候《桌頭》趕快拿出法器給乩童【此時應該是神明】,並將法裙替他繫上,而協助擔《鑾轎》的助理,也深手矯健的迅速就定位。
此時,看起來已經呈現半昏迷狀態的乩童,用神明慣用語言大聲咆哮;並且在神桌前,踩著特有的步伐繞場,整個現場氣氛,被這些儀式炒熱,表示神明已經降臨在乩童身上,求助的善男信女們,可以依《掛號》排班次序,請求神明給予指導迷津。
民眾問神請求給予指示的過程,彷彿是病人求助醫師一般的標準程序。
首先得把疑難雜症,當面秉報乩童【神明】之後,此時眼瞇瞇的乩童,總是耐心聽完並且屈指而算,然後將神明所給予的指示,簡單扼要的告訴信眾。
由於其中夾雜一些《神明語言》的緣故,所以不是所有的信眾,都能夠聽得懂;這個時候《桌頭》助理,便在一旁詳加解釋,當作神明、乩童與民眾之間的溝通者。
當神明把所有的信眾問題解決之後,祂便讓乩童脫離跳乩狀態,而回復原來模樣,神明離駕和乩童起乩的順序正好相反;而在一旁協助的助理們,也扮演著稱職的角色,很快讓狀似疲憊不堪的乩童,從半昏迷神威當中,回到抽煙和嚼著檳榔的《歐幾尚》本尊面貌。
當乩童其實很辛苦,因為那麼多尋求解惑的民眾,其所提出來的問題內容,真的是各種疑難雜症而且包羅萬象;可是每個人的心情,都希望神明給予明確指示,指出一條明路,讓善男信女一家大小平平安安。
所以乩童面對偌多千奇百怪的困惑,就是有辦法提出解決之道,讓前往求神的信眾,滿心歡喜而離去,除了極其消耗體力之外,在另外的層次上而言,更扮演著心靈撫慰的重要角色。
誠如孩提的記憶與經驗,總是異常鮮明而有趣,如今回想起來,覺得傳統民俗宗教,具有撫慰心靈的功能之外,更具有開創人際關係,以及凝聚濃厚情誼好處。
尤其把民眾敬畏天地的精神,加上尋找心靈平安的生活需求,融入民俗與文化內涵之後,應該可以當作豐富人文,和真實歷史的縮影。
因此,不管人們抱持著甚麼樣的態度,我們除了把這樣的經驗,和朋友分享之外,也很欣慰此種民間信仰,與宗教活動,目前仍然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或許有人覺得,那是毫無根據的迂腐行為,不過畢竟那也是地方民俗,與農村文化的一部分。
況且與時下流行的星座算命、塔羅牌預言、面相、手相批流年,以及其他精緻包裝,帶著時髦的命理文化相比較,只不過是缺乏商業行銷的過程與宣傳罷了,基本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之處。
我們無意鼓勵過分沉迷於宗教信仰活動,而是抱持著正面與歡喜的心情,來看待那些存在於生活中的民俗,人們也許可以在庸庸碌碌,以及茫、盲、忙的生活中,找到一條可以讓心靈沉澱的道路,讓生命更具有安心、平靜、而且充滿平安喜樂的豐富內涵,而那也是我們所願意追求,和衷心予以珍惜的生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