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精神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寫在母校建校六十週年慶前夕
『勤樸弘毅』-勤勞樸實 意志堅強
『青年英雋 立志金中 德智體群 我學所宗
肩起時代使命 不畏艱難任重
聽匪砲亂轟 打開了我們的心胸
看祖國河山 遍地血腥哀鴻
我們要發揚金門精神 向民族敵人進攻
這才是青年的抱負 這才配稱革命的英雄
我愛金中 我愛金中 我要做時代的主人翁』
前言:
這首豪情壯志,令人慷慨激昂的校歌,曾激起我雄心萬丈,讓我剛毅又堅強。回想當年在母校求學的日子裡,我是學校軍樂隊裡的小喇叭手,每當在升旗典禮或任何慶典儀式當司儀高喊『唱校歌』,我都是鼓足丹田,卯足全力,努力吹奏出它的堅亢豪情與壯志,儘管時光已過四十個年頭,依然讓我心中澎湃,令我難忘與懷念。
緬懷金門高中,從當年九三砲戰遷校,陳坑陳景蘭洋樓,八二三砲戰流亡學生寄讀於台灣各省中,以至當年烽火局勢和緩,回金門復校,金門高中所存在的歲月也都緊緊扣合著流離顛沛時代的血脈。金門島鄉的戰火風雲幻變,飽經流沛苦難,卻依然能屹立不搖,不但未被擊倒反而愈挫愈勇,在在充份顯現出金門人堅韌的民族性。而那昂揚奮進、勤勞樸實、辛勤勞苦、質樸實在、勇於承擔、堅持使命,能以『勤樸』精神不斷精進,體認己身責任重大並能培養堅強意志的情懷,正是校訓『勤樸弘毅』所揭櫫的教育精神,同時也正是金門島鄉賴以維繫發揚光大的命脈之所在。值此母校建校六十週年慶,謹以此文與在校學弟妹分享與砥勉。
一、高中生涯 關鍵時刻
我是民國59年8月進入金門高中的,當時金中就是金門的最高學府,並附有高職部。在那艱困的年代,能讀到高中已屬不易,女孩子有的甚至國小沒唸畢業,就輟學在家幫忙家務了。男孩子在國中階段就有人唸軍校去了,國中畢業也有些人赴台工作賺錢貼補家用。
五十年前的金門,家家戶戶都有眾多小孩,務農的家庭很難讓每個小孩都有書唸,所以常常是兄姊提早去工作,把就學機會讓給弟妹,一路栽培弟妹拉拔弟妹,這種偉大的情懷是各鄉里常見的景像。
在務農謀生不易的情況下,金門人自古以來就常出外討生活,紀錄片「落番」就是描述金門人遠赴南洋謀生的艱辛歷程。軍管時期,政府在金門設立了第三士校,家長在「把孩子讓政府幫忙栽培比在家耕種有出息」的想法下,含著淚把就讀國一、國二的孩子送到士校去接受嚴格的訓練。
在當年的時空背景下,就讀高中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儘管當年大學聯考的錄取率偏低,但每位金中的學子都體認到,只要肯努力、願吃苦、讀大學、讀夜間部、唸軍校、唸警校都能為自己的未來帶來改變。在那遍地烽火的歲月(中共對金門實施單打雙不打砲彈射擊),一批批來自金門的學子搭乘登陸艦赴台求學或從軍。當年的金門駐有十萬大軍,在耳濡目染之下,本想報考空軍官校,當個飛將軍,因視力不合格只好棄武從文,考上省立高雄師範學院(後來改制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二、校園生活 精彩無限
雖然高中生的課業一向繁重,為了通過大學聯考的窄門,大家無不卯足了勁,想成為大學的新鮮人。然而我們當年的高中生活,是豐富且多彩的,至今依然令人回味無窮。
印象最鮮明的是我們的住宿生活了,由於學習在一起,住宿在一起,也培養出我們的「革命情感」。像有位同學一心一意想讀軍校,即使寒流來襲的低溫,他依然洗冷水澡。另位同學誓言考上大學,在聯考前一個月把自己的床鋪給拆了,讀累了就趴在書桌上休息。那個年代的伙食可說是「勤儉持家」,難以和今天的營養午餐相提並論,飯菜的量也不是很充裕,所以我們總是吃得盤底朝天。令我訝異的是每當更換主食,以麵條替代時,明明只是水煮清湯式的『白麵條』,同學卻爭相恐後拿著軍用鋁碗猛撈麵條,一個人吃個七、八碗還要排隊再撈,真搞不清楚當年是個什麼樣心態,但仍然懷念多多。當然白米飯上面淋著軍用豬肉罐頭,那種令人垂涎三尺的豬肉與油香加上米飯香,也是一個人可以吃上三、四碗,肚子撐爆都甘心,點點滴滴令人懷令,另外冬天時還要去採買和監廚,從溫暖的被窩中被挖起來的滋味真不好受,但與同學在市場吃燒餅油條時,讓我們的心都暖和了起來。
有時遇到颱風天,小金門的同學沒船可搭回家,我們都會競相邀到家裡作客。當年還是「單打雙不打」的砲擊歲月,有一天我們在宿舍聚精會神準備期末考,突然宣傳彈的砲聲大作,大家拿著手電筒、拎著課本奔向防空洞。
那個年代數理科的師資極為短缺,學校只好商請金防部支援預備軍官來授課,記得有一位師大畢業的魏木樹老師,講解數學深入淺出,深受同學喜歡,後來我唸高師大國文系時,有一年寒假到黃瑞疆同學家拜訪,赫然看到魏老師的照片,原來是黃同學的表哥,真是「千里師生緣一線牽」。我高二、高三時的導師鄭藩海老師,在我唸大三時來到雄商任教,師生再聚後,更能感受到老師的提攜與關照。
三、後生可畏 我愛金中
媒體報導金門高中今年有12位同學考上台大,讓我驚嘆後生可畏。回想當年在金門高中俗稱「白宮」的大禮堂聽演講或開週會,活動結束前高聲齊唱校歌,其中的「我愛金中,我是新時代的主人翁」,激勵學子要有逐鹿中原之志。
本此信念,在任何職位上,都秉持著第一天的熱情和最後一天的堅持,以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宏願,所以在擔任校長職務離開服務的學校時,都是在親師生的依依不捨及誠摯祝福下去迎接另一波新的挑戰。
這些年來,我曾兩次獲得師鐸獎,96年度更獲得教育部校長領導卓越獎、救國團服務績優獎等,然而對我而言,獲得傑出校友獎的意義最為重大,因為眾多鄉親給我的協助和關懷,像金門同鄉會的理監事們、同鄉李沃植主任、許清練組長、吳清淵主任等多位,讓我在職場衝刺一直有「源頭活水」。
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來,最感欣慰的莫過於將台灣人的愛心及教育成果與資源輸出到泰北,從民國84年發起「散播關懷、散播愛~送愛心到泰北」活動,號召親師生以具體行動實踐大愛,將一箱箱的物質送往泰北。其後發起興建泰北文教中心,於95年9月28日在泰北清萊府滿堂村動工,於96年12月25日舉行隆重的開幕啟用典禮,文教中心的成立帶動泰北華文教育向上提升發展,也為異域的中華兒女開創一片藍天。
「老師一顆心,孩子一片天」,這是我在教育界服務時,常和老師們共勉的一句話。教職工作值得老師用一生的努力和專注去追尋,讓教學成為人生幸福的標記。雖然曾獲得多項獎項,但以獲得金門高中傑出校友最令人難以忘懷,當時我和學弟妹分享的是:
1.永保純樸、剛毅、堅忍、上進的金門精神
雖然今天金門的發展和進步有目共睹,物質生活已大幅改善,但別迷失在富裕的環境中,要記得「純樸和剛毅的氣質,堅忍和上進的態度」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為青年,使金門子弟在台灣各行各業激烈競爭中,仍能脫穎而出,贏得尊重。
2.學習是多面向的
學習絕對不只是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已,品格的陶冶更是重要。品德貴在潛移默化,是一個人最珍貴的資產,可以從閱讀中體會,從典範中學習、從生活中實踐、從分享中增強以及從省思中增進。
3.領導能力要趁早培養,領導能力愈強,對社會的貢獻往往愈大
我們讀聖賢書,重要的是對社會有所貢獻。在高中時代,擔任班級幹部、參與社團活動、從事志工服務能提升我們的辦事能力、磨鍊我們的心智、養成助人最樂的情懷,拓展生活的視野,這些都是將來踏入社會後,無可取代且無形的資產。這些年來,無論擔任校長或無給職的社團職務,像在高雄市金門同鄉會擔任副理事長、高市校長協會理事長、高市泰北文教促進協會執行長,都可以帶領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夥伴,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同時內心覺得很充實、很有成就感,人生充滿了意義和喜悅。
四、願景召喚 鮭魚返鄉
從國中開始,就很嚮往「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社會。及至踏入教育界在國中服務,深感這就是一份實踐「幼有所長」的神聖工作。其後至成教所進修,參與協助金門成立社區大學,走訪金門各地了解長輩生活情形,深覺「老有所終」是政府與民間共同的責任。
「金色寶地、門第可風」。金門是一塊淨土,鄉民純樸,家庭觀念深厚,人際往來強調講信修睦,頗有桃花源的意境。在金門大橋、金門大學「雙大」領航之下,金門正朝公園島、大學島、養生島、文化島、酒鄉島之路邁進。從國共對峙時期的「前線」蛻化為兩岸共存共榮的核心寶地,值此黃金十年金門建設關鍵時刻,「人才是金、修練為門」,倡導雙語教育、打造金酒之外的金雞母、形塑世界級的觀光勝地等,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投入金門建設與鄉親服務更是金門子弟重大的任務與神聖的使命。
在李縣長沃士的一番勉勵之下,「為家鄉造福,為金門的未來奠下良好的基礎」深深感動了我,深感副縣長這項職務是一份任重道遠的使命,本著「五十載磨一劍,願為家鄉再出擊」的宏願,我的心情如同過河卒子,只能全力以赴,協助縣長戮力達成縣府與鄉親所共同擘畫的美麗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