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故鄉的愛戀

發布日期:
作者: 王振漢。
點閱率:759
字型大小:

故鄉,是最深的愛戀
阿德剛結束一份長達三年九個月的惱人文案工作。此時,朋友也藉口工作忙,少有聯絡,心中不免憎怨乏味,適逢兩天假期毅然決然返鄉,亟欲徜徉在望不盡、走不完的故鄉海灘上,尋找海灘的一切………。
當飛機緩緩下降,綠意刷滿艙外,當下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下飛機後,直接衝向久違又熟悉的故鄉海灘。沒想到海灘上早有鄰居好友,一群人赤足走在淺水灘上,兩眼掃射水中飄來的生物,原來他們又在尋覓日漸絕跡的「幼鱟」。雖然,發現到的只是「幼鱟」的屍體,但一樣引起一陣驚慌,大伙兒手忙腳亂,小心翼翼撈起放入已準備妥當的安置箱裡,幾十個人盈盈笑臉,就像一朵朵綻開的玫瑰。
猶記得,早年寒暑假期間,大海就是阿德的家,每天除三餐之外,就是約三五好友往村前的海灘遛海、嬉戲,追逐浪花、抓小蝦、捉泥鰍,從中認知了不少的海中的生物,學校的生物課就是阿德的最愛,也是拿分的高手,一切都拜村前這一片海域所賜予。
阿德所住的村莊,位在島中的西南,依勢面海,避風效果良好,不遠處海中有一條深而急的海流,再來就是一大片如月眉般地海灘潮間帶,日升日落,潮起潮落,祖先就是靠這一大片海田漁撈、農耕兩業,養活了族人,也安居樂業,繁衍後代。
在一片美麗的潮間帶,生物種類繁多,除了白鷺鷥、海藻、招潮蟹、和尚蟹、石蚵、水母、海蜷(俗稱燒酒螺)、寄居蟹、彈塗魚、蛤、蚊蠅、貝類、蝦蟹、海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鱟了,這也成為附近村民的經濟來源之一。
記憶影像潑灑了無數的鹹鹹海水的味道,竟日追逐鱟、螺、貝、海菜之間,也成為假日的功課之一。這一段青少年的歲月,隨著升學的壓力,慢慢變成手握書本坐在海堤或踱步沙灘上,努力背誦單字和課文的日子,偶而眺望遠方,嘴角也才微微上揚發出會心的一笑,而腦海中時時刻刻無不是海的心情與味道,而海的奇幻夢想更經常伴隨我悠遊………。
尤其遠離家鄉,負笈在外,不知多少驟風狂雨的夜晚在夢裡翻攪,曾經遛海、觀潮、聽濤聲………,而海風低吟的情景依稀可見,和三五好友在沙地上作畫、撿拾幼鱟的屍體、貝類的空殼,將幼鱟做成標本,將貝殼串成條條的項鍊,分送給死黨朋友,也分享大海的胸懷與無私;也曾因為海浪的潮水聲,讓阿德驚醒,是否故鄉的海在輕喚,提醒該是回鄉的時候………因此,平常只要有關家鄉的字眼,即使是「海」「貝類」「鱟」單一的聲音影像文字,都讓阿得眼睛為之觸電,內心也怦怦然跳動起來,一股滾動的沸血隨著血壓升高,竟也激動了起來。家鄉的絲線,永遠牽繫著遊子的心情。
是鱟的死亡,讓我轉變
想起村前的潮間灘地是珍貴的生態資源,有著活化石之稱的鱟繁殖的自然棲地,心中就覺得無限的驕傲。
「水頭鱟,古崗臭」這是一句流傳在金門島上的老諺語,說明了位於金門水頭、后豐一帶的平靜海灣與潮間帶中,最獨具特色的生物便是鱟,這裡也是金門縣內鱟最主要、最良好的自然棲息地。從書上資料得知,鱟是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屬節肢動物門,肢口綱,劍尾目,又稱做「馬蹄蟹」。出現年代可推至四億年前,從二億年前演化成這幅模樣,再也沒什麼改變過,生物學界視牠為活化石。鱟在血緣上與蜘蛛和蠍子等陸地節肢動物較為接近,牠們平時生存在淺海海床上,以軟體動物、生物碎屑、藻類為食,只有交配、產卵時,才會爬上灘地進行交配。由於它的外殼堅硬,黑黑圓圓,裡面中空,外形像鋼盔,當地人叫牠「鋼盔魚」;牠的家庭型態,鱟只要認定一個伴侶自此就終生不仳離,也不會另外去找別的伴侶,更無犀利人妻中小三的問題,也因為產卵期間,成年的鱟都是成雙成對的,母的在前,公的在後,有人也稱牠「鴛鴦魚」,遠遠看來就像是兩頂鋼盔在走路似的,有人也以「鴛鴦魚」稱牠。
原本,鱟的分佈相當寬泛,台灣西部海域也能見到,但隨著海洋的污染與海岸的建設,造成鱟的食物與棲地的消失,鱟在台灣幾乎不見,但是金門在戰地戒嚴封閉半世紀之久,灘地保存良好,尤其金門水頭到村前一帶海域,更是鱟的生長棲地。
2000年金馬小三通正式啟步,隨著兩岸的突破,旅客逐年增加,舊有碼頭已不敷使用,政府遂有擴大建築水頭商港計畫,計畫建築北堤、西堤攬沙,以土夯填平,且將外海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蚵田一一拔除,就此,自祖先以來的海產全毀於一旦,全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也告中斷。從親友傳來的壞消息,令我震撼,也讓我不敢置信,直呼不可能,但從新聞報導傳來「鱟」的死亡畫面,又不得不令人相信。
填掉原有自然海洋生態,打造人工生態景觀公園,無異大開保育的倒車。現代生態保育與傳統維護已成地球保育重要的方針,開闢了一個商港,卻得賠上破壞生態、傳統的國際形象,這真箇是愚蠢之舉。
是鱟的死亡,讓阿德轉變。當下,拋下手邊的工作,趕回家鄉和村人一起抗議與陳情,製作海報,分送各家戶,一連三天三夜在潮間灘地示威抗議,訴求村民的意願,向縣政府發出怒火,不斷投書陳情,然而始終沒有人理會他們。原來縣政府的一紙命令,毋庸溝通協調,只願賠償蚵田部分的損失,其他免談。可悲啊!政府?
眼光遠大的縣政府,從兩岸來往的客船,似乎就已經看準未來的潛力,他們永遠算準不會大三通,也忘記春節包機模式可能擴大,誰還需要乘船、搭車、轉機來往兩岸的金門一條龍模式。當人潮退卻,或商機不再,一個巨大的碼頭,可能又是數年後的閒置公共工程,但是生態破壞已經難挽回,嚴重衝擊到成鱟的產卵場域與稚鱟的孵育棲地,野生的鱟族群連年銳減,商港的建設無疑是造成村前潮間灘地消失的兇手。
人有夢想,但鱟不會作夢
村民失去了這片海域,如同失去世世代代賴以生存和豐衣足食的飯碗。
在鱟、水獺、與考古遺址種種生態與傳統的事物見證下,都無法阻擋開發的魔手。在無力可回天之下,於是他們發起成立了保育生態協會,將意志化為行動,誓言要保護這一塊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做好保護計畫與守則,每天輪班派人巡守。
不久,傳來好消息,因為建港帶來環境衝擊,引起長期研究金門鱟群繁衍,目前是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和保育人士的關切,金門縣政府請來學者背書設計,想出絕妙好點子─叫做「移地復育」,幫鱟遷村,以利后豐港水域工程進行,移地復育效率之高,目前建設無出其右。因此於1999年底在古寧頭設立國內首座「鱟」保育區。當年年底並公告古寧頭潮間帶800公頃海域為全國唯一的「鱟」保育區,實施禁捕至今。
但是,有誰肯相信幫鱟遷村,可以復育成功,所以協會要為「鱟」請命,金門的鱟自古在後豐港一帶孕育棲息出現最多,根據協會實地勘察結果也是如此,反觀古寧頭一帶雖被列為保育區卻少發現鱟的身影,當初成立保育區所放流的鱟已逐漸減少,每年五月是鱟逐漸出現的月份,但卻未在古寧頭發現稚鱟;而後豐港一帶潮間帶生物豐富且多量,古寧頭一帶除大量石蚵以外其他生物出現較少,生物種類不及後豐港一帶多樣化;從鱟的食物來源這點看來,後豐港更適合鱟生存,再且金門東北季風強烈,古寧頭位於首衝之地,就在有心人士前往古寧頭實地踏查時,就感受到一股強勁的風煞,這風煞確實使稚鱟較難以生存。
最後,後豐港一帶潮間帶土質、環境較適合鱟的生存,可由實驗發現後豐港泥土質比量高,含水量亦高,微酸的土質產生大量的生物,更適宜鱟的生存。
生態無價,故鄉更是不能背離
眼見海堤工程一一完成,海水改道造成大量的泥沙在海底覆蓋,以往海灘上是滿滿的綠色海菜,現在變成稀稀落落,具有百年歷史的外海石蚵田也早已吞蝕海中不復見,「幼鱟」屍體隨海水的拍打無方向的漂流,貝類早已驚慌逃竄,就是海水也不再溫柔可親,生態浩劫,傳承世代賴以生存的漁業,已經走到盡頭。
阿德村內百年古宅,日日夜夜細訴著段段輝煌的開發歷史,曾打造出後豐聚落的世代繁榮景象,此刻古宅已是無語問蒼天。面臨著重大危機,全村人一下子不知如何面對這個巨變。而阿德唯有執著、積極參與社區營造工作,瞭解故鄉的生態價值,投入環境保護運動,守候故鄉的海洋,成為一位守鱟之人,因此大聲疾呼鄉土保育人士成立國內首支「鱟」巡守隊,中研院研究員陳章波先生甚至跨海聲援,期待為「鱟」的故鄉保留一線生機。
每逢六月至九月是鱟的繁殖季節,巡守隊隊員輪班到灘地上,觀察紀錄鱟的生態,熟悉鱟在繁殖時的生物行為,認識鱟的生態,確定潮間灘地保存的重要,為灘地保存繼續奔走。
雖然阿德工作在外,只要長假或休假,定當返鄉投入守「鱟」的隊伍中,但是推動生態保育觀念與活動甚為不易,除了觀念不普及,加上傳統人情世故,常常是遭受批評、指責做得不夠好,真是多做多人嫌,難免充滿無力之感,但既已深陷泥淖中,也不得不勇敢向前做一個過河卒子。面對未來一方面持續推動保育協會的宗旨,不斷投書陳情外,更要以行動研究落實利用週休二日或寒暑假期間,舉辦導覽活動,推動保育工作。用自力的方式,請鄉民到社區參訪,想將生態的美,介紹給大家認識。
守鱟,鐫刻一場人生的不悔
您知道在鱟的繁殖期間,整片潮間灘地就像一座生態教室,珍貴稀少的鱟,在灘地上一一出現。偶爾發現一隻受困的公鱟,引來學員的目光,協會成員熟悉的幫牠解困,又是一片如雷的掌聲。透過實地觀察,學員接觸鱟的生態,點燃心靈內保育的火苗。也希望藉由在地居民的共同參與,透過社區營造推動的力量,提供解說服務,希望重視生態保育,提升在地認同的情感,激發社區意識,共同為這座生態教室而努力。
如今灘地的工程依然進行著,協會成員仍然用著微薄之力守候鄉土,對協會成員而言,生態無價,故鄉更是不能背離。在金門後豐港,有一群守鱟人青春不悔,巡守沙灘,守候著家鄉的海洋,有誰瞭解每一個穩健的步履後,那種沈重難捨的心情。
巡守的日子,倏忽即至,回首眼前這一大片既親切又熟悉的灘地,內心一股股甸甸實實的感覺,就如腳下拍打的浪潮在親吻、傾訴,似乎不斷告訴阿德一定要再回來喔!會的,阿德一定會回來。
打開兩天關機的手機,朋友的未接來電,和簡訊已在阿德的視線裡慢慢模糊擴大。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