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物語(四)
滷蛋
蛋,是我最愛吃的食物,從小家貧且食指浩繁,想要吃個蛋得等逢年過節方得以圓夢。
記得在一個不是年節的平常日子,晚餐桌上,母親煎了兩個荷包蛋,看著盤中淋上醬油,油亮誘人黃澄澄的蛋,我的眼睛陡然睜亮,心想:這下可大快朵頤一番了,真是比過年還快樂。
於是,不加思索手中筷子翻山越嶺,目標正前方其中一顆蛋,正當我興奮的像老鷹捉小雞般往下夾蛋時。冷不防,一雙筷子說時遲那時快往我的手上橫掃過來,我疼痛得大叫一聲,立即縮回筷子,那顆可愛的荷包蛋,當然沒有我的份。後來才知道,原來兩個荷包蛋分別是阿公和爸爸的,其他人免想。
然而,對於蛋的嗜好仍然不減,只要一有機會我是「逢蛋必吃」。
有一年過年,母親特別滷了一大鍋蛋,和滷肉放在同一個鍋裡。年初一,剛好家中無人,我步入廚房,發現一鍋滷肉放在灶上,一顆顆渾圓圓、香噴噴的滷蛋就在眼前。我一瞧:四處無人,此時不下手更待何時?於是,伸手迅速抓了一個滷蛋,正想慢慢享用之時,突聞客廳傳來腳步聲,我立即往屋後的廁所逃遁。哪知!那人也正往廁所走來,我毫不思索的將滷蛋往嘴裡塞;同時躲進廁所裡,那人敲了敲廁所門,我因為嘴裡塞滿滷蛋不能出聲,隔了不久,等那人走了我才出來,那個滷蛋,結果是混和著毛坑裡往上衝的臭味道一起下肚,我不但沒能嘗到蛋香味,還惹得一身驚魂不定!至於,那個在我身後窮追猛趕,掃我吃蛋雅興的人究竟是誰?至今,仍是個謎?
雞酒飯
又有一次,我在鄰居家玩耍,童伴家是有錢人,隨時都可吃到美食,那天下午,他端了一碗香噴噴有酒香味道的飯吃得津津有味,我問他吃甚麼?他說那是他媽媽煮的「雞酒飯」,我一時食指大動,也不記得還要跟玩伴玩耍之事,立刻轉頭回奔家裡,回到家到處找食物,就是找不到有剛剛在鄰居家聞到那種香味的「雞酒飯」。
我忽然想到酒香味,腦海湧現阿公的桶裝米酒,於是,靈機一動,立刻盛了一碗冷飯,然後掏了一杓米酒拌在飯中,權充「雞酒飯」。
我想:這下我也有「酒雞飯」可以吃了,哪知;扒入第一口飯,哪有剛剛聞到的燒酒雞香味,有的只是滿口辣得嗆鼻的酒精味,我趕緊將一碗摻著米酒的白飯倒進屋後的餿水桶裡。
當晚,只聽見母親準備飼豬時,一面掏著餿水桶;一面罵道:「是哪一個夭壽仔,把整碗好好的白飯倒掉?」
成年以後,在異鄉城市,只要聞到燒酒雞的香味,阿公米酒嗆鼻的辣味,立刻浮現腦海。而,每當夾著一顆滷蛋入口時,總會不期然思索著:到底那個追蹤我到廁所的神秘客究竟是誰?
背影
經過一處大樓前,一位年約七旬左右的老阿嬤,佝僂著身軀,撿拾地上的紙箱,老阿嬤的背影讓我想起外婆。
外婆在五、六十年前,也是一位拾荒的老婦,除了撿拾破爛,亦即現時社會所謂的「資源回收」;外婆還做著收購廢棄物的行業。外婆以當時被視為卑賤、粗重的工作,賺錢養活一家子,外婆是一個堅強而韌性十足的典型客家婦女!
那時候,我尚年幼,由於身為家中長子,必須幫助家計,因此經常隨同外婆出外收購破銅爛鐵。外婆患有氣喘病,不能肩挑重物,理所當然:「挑擔」便成為我的工作。記得有一次,我跟隨外婆出外營生時,剛巧遇見我的同班同學,一看見同學,我害怕他們譏笑,遂丟下重擔逃之夭夭,被外婆看見了,除臭罵一頓外;同時訓誡我一番。記得很清楚,外婆當時說:「我們又不偷、又不搶,幹嘛怕人家笑?」那句話一直到現在,都還深深鐫刻在我腦海!
外婆離世前三年患了嚴重眼疾,因為家中無錢醫治,以致延誤時機最後失明,那時我雖已離家出外當學徒,唯工作所得不多,以致沒有足夠的金錢,可以帶外婆去醫治眼疾。而,等到我有能力足以帶外婆去醫治眼疾時,她老人家已撒手人寰,我再也沒有機會完成心願!
如今,只要在街路上看見老阿嬤的身影,不禁想起外婆,我也只能無奈的嘆息…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分享
能與身旁的人共同「分享」喜樂,是一種幸福!能夠將個人心中喜樂「分享」給眾人,也是一種幸福!樂事當前,若果只是「獨樂樂」何其單調無趣;如能與家人、親朋、好友甚或更多人共同享用,則,那種「眾樂樂」的氛圍,更是喜氣洋洋樂無窮!
雖然,人生中有許多事必須以「自我」為考量,但,只要心胸坦闊,又何須害怕他人會奪愛?
有人說「愛情眼裡容不得一粒細砂」;有人說「愛是自私的,不能與人分享」。
那是狹隘的男女肉慾之情愛,真正的愛是可以分享;可以共有;乃至可以犧牲的。如果,你能將愛當作一種至高無上的禮物,送給所有你識與不識的人,那種「愛」是大愛;是天下所有「失意人」生活下去的勇氣。
回想自己與妻新婚之初,每次回到北部山區的娘家,總不習慣岳父母家,逢年過節那種吆喝喝酒大擺流水席,餐餐不免從早喝到晚的場面。
後來,方才發現:原來那也是一種「分享」的文化,鄉下鄰居們,總會利用節慶共聚一堂分享美食;有時則是一家飲宴過一家,那種感情交流的熱絡,給予我莫大的啟示。這,也是妻海派個性喜好與人「分享」快樂的由來。
送行者
路邊搭起帳篷,內中正做著法事,喪家是一般道教信徒,法事自然遵循傳統道教儀式進行。
禮儀師引領著孝家孝眷,做法事、渡亡魂。孝家眷們,跟隨禮儀師的法器、經文頌揚聲,向往生者行最後的敬禮。
送行者;也就是禮儀師,在山城的地位尊崇,在大型企業化的禮儀集團,尚未進入山城分食送行者的飯碗前,山城的喪葬儀式,大多由家傳的道壇負責處理,因此,山城的送行者和鎮民們俱皆存在濃厚的鄉情。
山城並無公設的殯儀館,較具規模的葬儀社,也未能提供如都市大城的殯葬服務。因此,一般喪家法事,大多在自家的路邊或庭院,搭起告別式場。
小時候,經常在行走途中,會遇見喪儀、法事的進行,對於身穿道袍、法衣的「送行者」,心存有莫名的畏懼與好奇;一股神祕世界的氛圍圍繞周遭!
對於「送行者」之敢於與死者接觸,自也存在一份敬佩!小小心靈,因而將他們視為奇人異類。
如今,遠遠聽聞「送行者」高亢的誦經聲,少小時節,對於生死記憶,又一一重回腦海。
伯公廟
伯公廟建在孩童時住家旁,一如台灣各地鄉下的「庄頭伯公」,職司守護庄頭村民的平安健康、家庭幸福;也一如傳統的伯公廟,廟旁皆有一棵大樹,或者榕樹;或者其他樹種長年青綠的大樹。舊家伯公廟旁的大樹,我們村人都喚它:「嗶啵樹」。
之所以叫「嗶啵樹」,乃因樹上長滿一顆顆青綠色小樹籽,那些樹籽渾圓飽滿。孩童時代,大人們常常教我們手做「竹槍」童玩,就是採取如大人小拇指般粗大的竹筒做槍膛,中空的竹槍塞入樹籽,再以竹筷製成推桿。然後,用力由內往外推,樹籽便「嗶~~啵~~」一聲,猶如子彈爆開,我們因此稱樹籽為:「嗶啵籽」,那棵樹自然稱為:「嗶啵樹」。
伯公廟旁的「嗶啵樹」,成為我們孩童時的遊藝場:摘取樹籽、製作竹槍、玩槍戰遊戲,玩累了,就爬上樹小憩;夏天更爬上「嗶啵樹頂」捉「知了」!整座「伯公廟埕」以及整棵「嗶啵樹」,都曾留下我們美好的童趣記憶!如今,伯公廟改建得更具規模,而,那棵「嗶啵樹」也因年歲已老,取而代之的是移植而來的「大榕樹」!兒時的記憶,隨著歲月遞嬗,也只能在夢裡追尋!
外勞
每天傍晚,總會有一名女性外勞,推著輪椅上的老人,站立路口轉角圍牆邊講手機。不論天氣冷暖,那名外勞從不間斷,每天推老人出來「散步」。而,她手中的手機也從不離耳的伴隨著她。這段時間,不論我經過路口幾趟,她的姿勢總是沒變!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人裹著厚重的外套,在冷風瑟瑟中,張著迷惘的雙眼,望著路的彼端,從他的眼神中,我彷彿讀到他內心深處:「對於這名照顧他的外勞,為何每天總在同一時段,對著她的手機滔滔不絕?」的迷惑:這也是我的迷思吧?相同,我也讀出外勞心中的苦悶;以及她人在異國他鄉的孤苦、寂寞!
如我眼前所見景象,在目前全台灣各地,想來必定司空見慣!這是外勞的悲歌嗎?或者是台灣社會該認真思索、檢討的老人照護問題!
當年政策轉變,大量引進外勞的結果:使得現在的台灣社會,到處可見外勞身影。而,那些「外來勞力」的集結,不可否認:已經悄悄在各階層,出現不可預知的隱憂!台灣,是個多元社會,在容納更多「外來勞力」以及「外來人口」的同時,是否也要顧及整體社會發展的周延性?值得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