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戀忘返
浯江溪上游排放的水,經浯江橋下流出,行成一條很長的溝渠直至建功嶼(舊稱痲瘋礁)。這一區段一般叫潮間帶,為海水每日潮漲、潮退所必淹沒的地區,也是水陸交接處。在民國30年代,國民黨軍隊尚未退守金門以前,后浦東門和南門至娘仔宮之間,包括現在的水試所都是潮間帶的泥質灘地,人們要從南門到娘仔宮,須在退潮時行過石板橋才能抵達。國民黨軍隊來了之後,將石板橋拆除,鋪了一條公路,造成了一個莒光湖。後來縣政府更在娘仔宮旁建設水試所,於是夏墅人到后浦不必等退潮涉水而來。
海邊海水的漲退是自然現象。通常潮水漲上來時,會帶進來許多魚蝦類及其幼體的生物;而當退潮時,有些魚蝦類滯留在淺水中,沒有隨著海水退回海中。這些被滯留的淺水中的魚蝦,往往吸引了許多涉禽來溪口覓食,成為涉禽口中的佳餚,同時也是觀鳥的好地點。所謂涉禽,就是腳長,能夠在淺水裡涉行覓食的鳥類,例如鷺鷥類、行鳥類和鷸類等。
五月上旬的某日早晨,我來到浯江溪口觀鳥,適逢退潮,首先映入眼前較大型的鳥類是鷺鷥。我見不遠處之溝中,有一大一小的二隻鷺鷥,面對面地同時注視著水中的同一個目標物。大者是大白鷺,嘴黑色,眼先綠色,腳棕紅色,很明顯是處於發情高峰期;小者是小白鷺,頭上長出兩條小辮子,眼先淡色,可能是亞成鳥,還沒有到達繁殖期。這二隻鷺鷥在相互對峙約2分鐘,可能目標已消失,彼此就各自離開。
小白鷺在金門全年可見,數量還算普遍,在延平郡王祠前的樹林和李光前廟的樹林都有營巢,但數量不多。在地理上與金門鄰近的廈門,俗稱「鷺島」,顯示自古就是白鷺的棲息地,其轄區內的大嶼和雞嶼,有鷺鷥營巢的樹林,鷺鷥數量很多。廈門市政府已於1995年將其成立「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設管理處由專人保護。在金門出現的小白鷺,可能部分是來自該自然保護區。牠們清晨到金門來覓食,傍晚返自然保護區過夜是很可能的事。
大白鷺是金門普遍易見的冬候鳥,一般於9月來,次年4月離去,但通常會有少數個體延遲到5月中旬才北返。大白鷺的羽色全身潔白,冬、夏幾乎沒什麼變化,但身體無毛的部分如嘴喙、眼先(眼和嘴角間的裸露處)和腳,卻有很大的差異:冬季嘴喙是黃色,眼先是昏黃綠色,腳和趾黑色;夏季到繁殖期時,嘴喙轉為黑色,眼先深綠色,腳棕紅色,與冬季有明顯的不同。我這次在浯江溪口所見的這隻大白鷺的體色,正值夏季發情期的裝扮。換句話說,即此時應該北返到繁殖區,則還沒有回去,不知是否沒有交到異性情侶,在浯江溪口留戀忘返。這隻身披繁殖羽的大白鷺,後來啄到一隻比嘴喙還大的魚,一時難於立刻吞嚥下去,則引來3隻小白鷺的包抄,企圖搶下大白鷺嘴裡的魚。後來經過幾次的來回追逐,搶劫沒有成功,這條魚還是被大白鷺吞下肚。
候鳥的遷飛,一般都依季節性氣候轉移的運動而行,有規律地秋天向溫暖的南方遷移,春天返回北方的繁殖區生育新一代。當然這其中也有個體生理的因素,如年老體弱或生病者,不再作長途的遷飛。然而這次我看到的大白鷺,羽色亮麗,精神飽滿,動作敏捷,不像衰老或生病的樣子,為何此時該北返而不走,讓我百思不得其解。莫非金門的環境好,食物豐,此間樂,不思蜀?使之留戀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