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那一口米香

發布日期:
作者: 周文章。
點閱率:863
字型大小:

小時候,挑食的厲害,尤其不愛吃米飯。此時,爺爺就會把我拉到一旁,告訴我天地的生成是緣於農夫-在田裡耕作的農夫。在炙熱的烈日下進行農事,揮汗如雨,實在難耐,農夫忿而持犁戮向天地。頓時,大地才從此清朗起來。
對於天地的概念,初得於爺爺。進學校讀書,聽老師講解起中國人賴以為生的耕種的天地,才知道古人對於土地也有感恩與敬虔之情。在一本古籍寫道:「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畦。」原來「黎畦」正是指在日頭風雨下,辛勤耕作的云云眾生。
不管是農夫的戮天地,或盤古開創土地,這些僅是流傳的傳奇。因為有了顆顆分明的稻米,這些傳奇與人類,在生活上實際產生連繫。
童年是在產米豐饒的嘉南平原渡過的,對於四季的節氣-立春、雨水、驚蟄…穀雨、立夏、芒種、夏至…,不僅只陳述於農民曆,也在我成長的土地下反映天候的變化。農忙時,即便胳臂沒有多大力氣,我們總會迫不及待想要幫舅舅表哥們在田裡作活,實在是因為這些農活比官兵捉強盜、躲貓貓的遊戲有趣多了,更何況舅媽會貼心老遠提一籃可口的點心給我們吃。兒時記憶的畫面裡,盡是充塞著一塊塊規劃整齊的田地,稀疏散佈的竹籬瓦舍、湛藍的蒼穹,和串串成排的金黃圓飽的稻穗等鮮明的景象。腳下的這片農地,為童年增添了溫暖而繽紛的寫實記趣。
大學畢業在城市謀事生活,想在寸土寸金的台北盆地上,發現一小畦稻田,不啻是個痴夢。朝九晚六的忙碌生活,回老家的機會逐漸少了,自己才驚覺心中直掛著那一大片蔥蘢的稻田。尤其是在思鄉心切的迫近,端起飯碗,望著其中雪白剔透的米飯,勾起舊時的回憶和農作的大人們的樂天殷勤,冗長的農作過程,整地到插苗,結穗到採穗、去糠到碾米,長滿厚繭的雙手,日子無論晴雨,收成無論好壞,他們的臉上總是充滿祥和與樸實。
難得回家,我總珍惜每一個回家的日子,總雀躍地跨上單車騎向田間,這種夸父追日似的地馳騁在鄉間小路,若再能聽到一聲「牛哞」,實在是一種難喻的喜悅,足夠日後細細品味,緬懷頗長的時日了。
我祖父這一輩的農民,秉持著省吃儉用、不怨不尤的生活哲學,實實在在的生活裡,自有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實感。這群可愛的鄉下人,對於未來,抱持一份虔誠美好的信念。所有的清貧困苦,也並不能削減什麼、剝奪什麼,反而在極有限的物質環境裡,開始對食物存有一種敬謹之心,認為溫飽平安是莫大的幸福,來自大地的每一樣東西,都可貴而值得感謝。
最近,上班地點的附近,有一擔賣飯糰的攤子。攤子老板是個長得很福泰,六十開外的婦人,紅潤豐腴的臉上總是微笑迎人。每當有人駐足於攤前,她都會和他們寒暄閒聊一陣,問他們早餐吃了沒,若還沒有吃,嘗一嘗她特製的飯糰,第一口就會有媽媽的味道。有時候,生意一忙,便一口氣做了十幾個飯糰,不慍不火,粒粒皆顧,每個飯糰都包得堅挺紮實。尤其在最後一道握合飯糰的手勢,好比正完成一件陶瓷上品,令人不得不讚嘆。
其實我鮮少光顧她的攤子,只是在經過的當下,欣賞她俐落的手技。原來每一個飯糰內的餡料也暗藏了諸多的乾坤。除了那幾種任君挑選的鹹甜餡料,還加上婦人盈盈的笑容與篤定而自信的保證。尤其在冷洌的冬日裡,在她掀起飯蓋時,一大桶盛得滿滿,冒著熱氣的米飯,總給人一種「衣食豐足,天下昇平」的幸福。入嘴的那口米香,從喉嚨裡有了熱氣有了飽足,更溫暖了心底深處。
透過電視螢光幕,看到農政單位的高官呼籲大家「多食一口飯」,這個口號讓我震驚良久。農委會年年埋怨產米過剩的問題,竟嚴重到以廣告來提醒國人應重拾對米飯的喜愛。
我們重科技輕農業,如果一昧漠視米糧,實在有愧上古的后稷授之民的農稼之道,和上天愛人的美意。
粒粒米可以是我們的正食,也讓我們變化出許多米食點心-爆米花、麻糬、肉粽、碗粿與各式各樣的糕點。是先民所遺留下的睿智巧手的傑作,更與每個中國人結下不解之緣。
那一口米香,有一簍簍思親的鄉愁,也有一簍簍萬物期待立春溫暖的喚醒,復始宇宙嶄新一年的律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